顶点笔趣阁 dingdianbiquge.com,秦朝那些事儿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在纷乱的战国诸侯当中,燕国一直安合乐逸,这与燕国的大政方针有密切的关系。
燕国的疆域范围并不大,地少国贫。所以很注重止战息兵,把精力都投入到了国家的经济建设当中。加上易水这个天然的屏障,燕国也跟中原各国没什么利益冲突。
这种平静的生活,从乐毅在燕国定居后就发生了变化。
乐毅是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就连诸葛亮也曾自比管仲、乐毅,足可见他的能力。
乐毅的军事才能,在燕昭王时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他带兵参与了六国攻齐的行动,并且取得了下70城的骄人战绩。燕国在那场战争中,尝到了打仗的甜头,从此念念不忘,总想找个什么机会再发一次战争财。
公元前251年,赵成王55年,燕王僖四年。
赵国经历了长平之战、邯郸之围的消耗后,国势衰弱,百业待兴。刚刚继位四年,很想建立点帝王功绩的燕王僖,眼睛放出了贪婪的光芒。他想拾秦国的牙慧,到赵国去占点便宜。
燕王僖派遣宰相栗腹,带着一笔赈灾款入赵。表面上是人道主义救助,实际上是让栗腹打探赵国的虚实。
栗腹从赵国回来后,告诉了燕王僖一个让人振奋的消息。说赵国的青壮年都死在了长平一战,而青少年还没有成长起来。面对这样一个“孤儿寡母”国,燕王僖决定开战。
乐毅的儿子乐间,对燕国的这场战争很不看好。他向燕王僖劝谏,说出了三个燕国必败的原因:
一,赵国就是用战火铸造出来的,全民皆兵。
二,燕、赵两国一向关系很好,没有发生过什么战争,这场仗师出无名。
三,燕国的士兵久疏战阵,作战能力不强。
对这位名将之后的话,燕王僖还是要充分尊重的,毕竟人家是权威。但是趁人之危的机会很难得,不把握住实在太傻了,燕王僖最后还是不顾廉耻的发动了侵赵战争。
为了保险起见,燕国兵分两路。一路大军由栗腹统领,攻赵国的鄗邑;另一路大军由卿秦统领,攻赵国的代郡。燕军总数量达到了60万人,计划以绝对的优势兵力狠狠的去赵国抢掠一番。
燕王僖用的他鼠目寸光,骄傲自大,为我们奉献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鄗代之战”。
收到燕国出兵的消息,赵成王紧急抽调全国20万军队,在廉颇的率领下打响了赵国保卫战。
廉颇是战场上的常青树,能够纵横沙场几十年,靠的就是小心谨慎。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急于在长平之战大胜秦国的赵成王,用赵括替换了廉颇,才导致了赵国陷入今天的被动局面。
从长平之战开始,廉颇就积攒了一肚子抑郁不平之气,这次燕国来犯,正好给这位老将军一个泄愤的机会。
廉颇仔细分析了敌我的情况,形势对赵国并不乐观。最大的困难就是敌人数倍于赵军,而且分兵两路,相互照应,正面攻击肯定是不行的。廉颇决定用少量的兵力,通过缠战的方式拖住其中一军,引诱另一军相援。趁燕国军队调度的时候,再集中主力军队各个击破。
在这一作战思想的指导下,乐毅率领5万人马,在代郡缠住了卿秦的军队。栗腹刚刚下达了去援助卿秦的命令,廉颇就率领15万奋勇争先、不顾生死的赵军发起了猛攻。
燕国的军队一方面猝不及防,另一方面长年疏于训练,被赵军打了个措手不及,很快就溃败了。
取得了胜利的赵军,又马不停蹄的奔赴代郡。准备和乐毅的人马前后夹击,歼灭卿秦的部队。
廉颇不愧是位战略专家,知道心里因素在战场上的作用。他把栗腹的人头挂在自己的马脖子上,给卿秦的军队增加心理威慑。燕军看到主帅被杀,军心发生了动摇,战斗力急剧下降,很快便被赵军击溃。
赵国好久没有取得过这样痛快淋漓的胜利了,廉颇一时间杀的性起,就来了个老夫聊发少年狂,率领赵军万骑卷平冈。纵深燕国500里,一直打到了燕国的老窝蓟城。
燕王僖本来满心欢喜的在家等待着,大军凯旋的消息,没想到等来了廉颇对都城的包围。只有哭丧着脸向赵国割让了5座城池,才送走了廉颇。
燕国耐不住寂寞,不安分守己。最终落个偷鸡不成蚀把米,赔了城池又折兵的下场。(未完待续)
在纷乱的战国诸侯当中,燕国一直安合乐逸,这与燕国的大政方针有密切的关系。
燕国的疆域范围并不大,地少国贫。所以很注重止战息兵,把精力都投入到了国家的经济建设当中。加上易水这个天然的屏障,燕国也跟中原各国没什么利益冲突。
这种平静的生活,从乐毅在燕国定居后就发生了变化。
乐毅是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就连诸葛亮也曾自比管仲、乐毅,足可见他的能力。
乐毅的军事才能,在燕昭王时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他带兵参与了六国攻齐的行动,并且取得了下70城的骄人战绩。燕国在那场战争中,尝到了打仗的甜头,从此念念不忘,总想找个什么机会再发一次战争财。
公元前251年,赵成王55年,燕王僖四年。
赵国经历了长平之战、邯郸之围的消耗后,国势衰弱,百业待兴。刚刚继位四年,很想建立点帝王功绩的燕王僖,眼睛放出了贪婪的光芒。他想拾秦国的牙慧,到赵国去占点便宜。
燕王僖派遣宰相栗腹,带着一笔赈灾款入赵。表面上是人道主义救助,实际上是让栗腹打探赵国的虚实。
栗腹从赵国回来后,告诉了燕王僖一个让人振奋的消息。说赵国的青壮年都死在了长平一战,而青少年还没有成长起来。面对这样一个“孤儿寡母”国,燕王僖决定开战。
乐毅的儿子乐间,对燕国的这场战争很不看好。他向燕王僖劝谏,说出了三个燕国必败的原因:
一,赵国就是用战火铸造出来的,全民皆兵。
二,燕、赵两国一向关系很好,没有发生过什么战争,这场仗师出无名。
三,燕国的士兵久疏战阵,作战能力不强。
对这位名将之后的话,燕王僖还是要充分尊重的,毕竟人家是权威。但是趁人之危的机会很难得,不把握住实在太傻了,燕王僖最后还是不顾廉耻的发动了侵赵战争。
为了保险起见,燕国兵分两路。一路大军由栗腹统领,攻赵国的鄗邑;另一路大军由卿秦统领,攻赵国的代郡。燕军总数量达到了60万人,计划以绝对的优势兵力狠狠的去赵国抢掠一番。
燕王僖用的他鼠目寸光,骄傲自大,为我们奉献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鄗代之战”。
收到燕国出兵的消息,赵成王紧急抽调全国20万军队,在廉颇的率领下打响了赵国保卫战。
廉颇是战场上的常青树,能够纵横沙场几十年,靠的就是小心谨慎。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急于在长平之战大胜秦国的赵成王,用赵括替换了廉颇,才导致了赵国陷入今天的被动局面。
从长平之战开始,廉颇就积攒了一肚子抑郁不平之气,这次燕国来犯,正好给这位老将军一个泄愤的机会。
廉颇仔细分析了敌我的情况,形势对赵国并不乐观。最大的困难就是敌人数倍于赵军,而且分兵两路,相互照应,正面攻击肯定是不行的。廉颇决定用少量的兵力,通过缠战的方式拖住其中一军,引诱另一军相援。趁燕国军队调度的时候,再集中主力军队各个击破。
在这一作战思想的指导下,乐毅率领5万人马,在代郡缠住了卿秦的军队。栗腹刚刚下达了去援助卿秦的命令,廉颇就率领15万奋勇争先、不顾生死的赵军发起了猛攻。
燕国的军队一方面猝不及防,另一方面长年疏于训练,被赵军打了个措手不及,很快就溃败了。
取得了胜利的赵军,又马不停蹄的奔赴代郡。准备和乐毅的人马前后夹击,歼灭卿秦的部队。
廉颇不愧是位战略专家,知道心里因素在战场上的作用。他把栗腹的人头挂在自己的马脖子上,给卿秦的军队增加心理威慑。燕军看到主帅被杀,军心发生了动摇,战斗力急剧下降,很快便被赵军击溃。
赵国好久没有取得过这样痛快淋漓的胜利了,廉颇一时间杀的性起,就来了个老夫聊发少年狂,率领赵军万骑卷平冈。纵深燕国500里,一直打到了燕国的老窝蓟城。
燕王僖本来满心欢喜的在家等待着,大军凯旋的消息,没想到等来了廉颇对都城的包围。只有哭丧着脸向赵国割让了5座城池,才送走了廉颇。
燕国耐不住寂寞,不安分守己。最终落个偷鸡不成蚀把米,赔了城池又折兵的下场。(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