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dingdianbiquge.com,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蒲松龄生活安定下来,得到一个理想的读书环境。”
“毕际有比较开明,不反对蒲松龄创作狐鬼小说,还主动为蒲松龄提供素材。”
“因毕际有对《聊斋志异》感兴趣,毕氏族人争相借阅《聊斋志异》稿本。”
“蒲松龄创作新作,他们也能先睹为快。”
“毕家幼童放学后,经常与蒲松龄论学、聊天,讲述狐鬼故事。”
“蒲松龄进入毕际有家坐馆后备受器重,外加此前淄川两大缙绅名家唐梦赉与高珩对蒲松龄的赏识。”
“使蒲松龄成为当地秀才中的名士,县里官员都对其尊敬起来。”
“康熙二十年,知县汪如龙邀请蒲松龄前往县衙做客,蒲松龄秉持秀才不入公门的操守婉言谢绝。”
“后继任县令张嵋仰慕蒲松龄文名,再次邀请其前去叙谈,蒲松龄依旧辞谢不往。”
“张嵋亲自相访,对其十分欣赏。”
“康熙二十三年,孙蕙父亲病逝后,孙蕙归乡守孝。”
“因孙蕙升任京官,大兴土木修筑别墅以及孙家亲属横行乡里。”
“蒲松龄规劝孙蕙要收敛族人,此事在淄川引起不小的反响,令孙蕙难堪。”
“此后蒲松龄与孙蕙断绝交往,两年后孙蕙去世时,蒲松龄也未去吊唁及撰写挽诗。”
“康熙二十六年,毕世持的父亲病逝,大诗人王士禛前来毕家吊唁。”
“蒲松龄作为毕家西宾,负责接待、陪侍事务。”
“因王士禛都喜好谈文论诗,于是蒲松龄拿出诗文稿请王士禛批评指正,王士禛给予简单的评语。”
“后毕际有谈到蒲松龄正在撰写《聊斋志异》,王士禛早有耳闻,便借来稿本阅读,并产生兴趣。”
“当年夏天,王士禛派人送给蒲松龄两封书信,向其借阅《聊斋志异》稿本及馈赠礼品香茶,蒲松龄十分高兴。”
“王士禛收到《聊斋志异》稿本通读后,除对一些篇章加了评语外,还题了一首诗。”
“蒲松龄读后,依韵和诗一首,诉说其苦衷。”
“此后两人经常有书信往来,成为文字之交。”
“之后,蒲松龄先后参加两次乡试。”
“皆因粗心导致试卷不合规定,而被取消录取资格。”
“这令蒲松龄十分气愤,创作出一系列嘲讽科场考官的故事。”
曾国藩: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聊斋志异》中有数百篇鬼怪故事,主要有四类。
一是,揭露贪官污吏对百姓的压迫。
有不少故事揭露了官吏贪赃枉法的腐败行径,而且也表达了百姓对贪官污吏的憎恨。
二是,猛烈抨击科举制度的弊端。
很多故事或揭露主考官表里不一的伪善本质,或讽刺主考官优劣不分的荒唐行为,或批判科举制对万千学子的毒害。
三是,歌颂爱情与婚姻的自由。
如《连城》写史孝廉的女儿连城征诗择婿,选中了才华出众的乔生。
但史孝廉嫌乔生家贫,要把女儿嫁给盐商之子王化成。
连城忧思成疾,需用人胸脯肉做药引。
王化成不肯献,乔生割肉以献。
后连城死去,乔生也随之而死。
二人在阴间相会,结为夫妻。
后复活,几经波折,终成眷属。
四是,揭示生活哲理。
如《画皮》描写王生因贪恋美色,将一位陌生女子留宿家中。
一日,王生在集市上碰到一位道士。
道士告知王生妖气缠身,定是遇到什么异常的人或事情,但此时的王生不以为然。
此后,王生虽然发现了那位美丽的女子是厉鬼所变,有所防范,但仍被厉鬼吃了他的心。
在道士的帮助下,厉鬼终于被杀死,王生复活。
《聊斋志异》中大多数作品都以狐、鬼、花、木、神等异类为题材,蒲松龄以丰富的幻想把这些幽冥世界的非现实事物,写到现实生活中来。
借以抨击贪官污吏的腐朽,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讴歌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追求。
《聊斋志异》在刻画人物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
短短的两三千字,就能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像小翠的天真烂漫,婴宁的纯洁爱笑,酷吏豪绅的暴虐,都刻画得有血有肉,跃然纸上。
在蒲松龄的笔下,不合理的事件,往往依靠神的力量能得到合理解决。
善有善报,恶有恶果,体现了浓郁的理想主义。
“康熙三十二年,山东按察使喻成龙因仰慕蒲松龄文名,命令淄川县令周统邀请蒲松龄前往济南相会。”
“蒲松龄以身体不适为由,不肯接受素不相识的喻成龙的邀请。”
“周统请毕际有出面劝说,这才勉强答应下来。”
“喻成龙礼贤下士款待蒲松龄,并让幕僚陪其游览济南名胜。”
“同时希望蒲松龄能够留任幕宾,被蒲松龄婉言推辞。”
“喻成龙读过《聊斋志异》书稿后,欲花费千两银子购买书稿的念头,再次被蒲松龄委婉拒绝。”
“蒲松龄由济南返回淄川后归家休息一段时间后,毕际有病逝,蒲松龄闻讯赶回毕家。”
“毕际有去世后,蒲松龄继续留守毕家。”
“虽然他已年近花甲,依然未放弃科举之路,身在毕家拥有多方面便利条件。”
“既可以使他不受家务烦扰,又可以掌握朝廷动态,便于其预先拟定奏表。”
“蒲松龄致力于科举的同时,依然执著创作《聊斋志异》。”
“康熙三十三年,蒲松龄挚友写诗怀念蒲松龄,同时对蒲松龄创作鬼怪小说再次进行劝说。”
“康熙三十四年,清廷西征噶尔丹,征集骡马。”
“淄川及相邻几个县城的知县不体恤百姓疾苦,卖力完成朝廷的任务,蒲松龄通过诗文进行揭发。”
“自从山东按察使喻成龙邀请蒲松龄前往济南作客后,朱缃对《聊斋志异》产生兴趣,并托友人借来蒲松龄的稿本阅读与抄录。”
“康熙三十九年,几次乡试失败的蒲松龄,再次参与恩科乡试。”
“并写下自嘲诗展现其不服老、不服输的精神,但他依旧恩科不中。”
“康熙四十二年,淄川一带发生持续三年的特大灾荒,导致灾民流往北京。”
“山东巡抚王昌国因未上报灾情,受到弹劾,清廷命令山东截留漕米进行赈灾。”
“但王昌国等人挪用部分漕粮填补亏欠,并谎报淄川几县已有收成。”
“蒲松龄知道后创作《告灾》诗讽刺淄川县令麻不不仁,后又讽刺山东巡抚等官员谎报年丰。”
“次年五月,蒲松龄因事奔赴济南,途中看到饥民载道乞讨的惨状,全部以诗歌方式记述下来。”
“康熙四十六年,康熙皇帝第六次南巡,往返经过山东。”
“山东巡抚赵世显为接待康熙,耗费银钱数十万两,全部摊派给各州县。”
“蒲松龄听闻此事,创作出《议羡》与《齐民叹》两诗。”
“康熙四十八年,蒲松龄之兄蒲柏龄病逝。”
“蒲松龄因常年在外未与兄长相处内疚,欲辞馆归家。”
“同年年底,蒲松龄以年老体弱为由,谢绝毕家挽留,结束其坐馆生涯,回到蒲家庄安度晚年。”
“因毕家帮助,蒲松龄家境有所好转,先后买下四五十亩田地,摆脱了贫困。”
“康熙五十二年中秋节,蒲松龄与妻子刘氏在几位儿媳陪伴下饮酒赏月。”
“次日,刘氏病倒,后于九月二十六日病逝。”
“蒲松龄十分悲伤,连续写下多首《悼内》诗寄托哀思。”
“康熙五十三年,毕家老馆东夫人去世。”
“蒲松龄不顾劝阻,骑着毛驴亲自前去吊唁,并应毕家之请为王夫人撰写墓志铭。”
“次年,蒲松龄在其父忌日时,不顾儿子们劝阻亲自前往祭奠。”
“祭奠回家后,蒲松龄因感染风寒,身体不适,食欲下降。”
“当年,蒲松龄去世,享年75岁。”
左宗棠:《聊斋志异》中书生的故事,是蒲松龄借故事对自己进行的补偿。
首先,《聊斋志异》中正面形象的书生赫然登第的圆满结局,和蒲松龄期望及第中举有关。
在《聊斋志异》的书生故事中,常常出现两种情况。
一是留恋科举的士子突然间进士及第光宗耀祖,二是书生得艳遇之后过上了圆满人生。
此类故事的书生是蒲松龄加以肯定的正面形象,结局都是中举后拥有贤妻美妾,一生富贵长乐。
蒲松龄之所以安排如此美满的结局,与自身科举屡试不第有关。
一方面,这和儒家对于士子的理想人格规范有关。
儒家的理想的人格是要积极入世,通过参与科举来发挥自己的价值。
另一方面,自科举取士诞生以后,读书应试成为了士子们求取功名的主要途径。
因为士子科举成功,除了获得功名外,还能实现阶级的跨越,这是读书人的追求。
而蒲松龄,原本就是一个寻常的儒生。
所以,蒲松龄和当时的众多读书人一样,将科举入仕视为人生的终极目标。
哪怕屡试不第,他也没有减弱这种想法。
因此为了弥补未曾中举的失落,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让自己的愿望有了假定的满足。
比如,《聂小倩》的主人公宁采臣最后中了进士。
在故事主人公身上寄予了蒲松龄的自我安慰心理,目的是为了弥补自己未曾中举的缺憾。
正是因为蒲松龄科举失意,才会在创作《聊斋志异》时。
让书中的不第士子有圆满的结局,来慰藉自己的内心。
其次,《聊斋志异》中书生遇花妖狐魅主动惠顾,是蒲松龄对于自己现实中落魄的补偿。
在商品经济繁荣的大背景下,从达官贵人到平民百姓都开始享受满足个人欲望。
而蒲松龄也深受当时这一风气的影响,向往人生幸福。
只是他低微的出身和阶级的限制,阻碍了他的这一愿望之实现。
所以在他的《聊斋志异》中,书生就会遇到花妖狐魅主动惠顾,进而摆脱困窘实现尘世的欲望。
唐代文人向往的事情有进士及第、光宗耀祖、荣华富贵、得道成仙。
而其中的女主人公也多是神仙下凡,对穷书生一往情深。
书生遇到她们不仅会提升地位、怀抱美人,甚至会得道成仙。
可见,这是文人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所产生的白日梦的幻想,而《聊斋志异》则和这样的创作心态一脉相承。
在《聊斋志异》的情爱故事中,女子也是貌美绝伦,对书生不求索取,还充当了书生的保护神。
比如在《红玉》中,狐女红玉持家有方对冯生不求回报。
最终在红玉的照顾下,冯生被举为孝廉。
《聊斋志异》中的书生科举及第,拥有娇妻美妾,现实中难以实现的目标,都因为花妖狐魅的帮助得以实现。
这样的情节,都是蒲松龄无法改变现状下,借创作的契机为自己编造的白日梦,是蒲松龄对于自己现实中落魄的补偿。
因此书中落魄的形象,是蒲松龄对自身命运不济的感慨。
书中得美人垂青的书生,是蒲松龄对自身价值的肯定。
而这种将世俗世界和妖鬼世界相互影响的设定,则是蒲松龄科举失意后,在创作中补偿自己的表现。(本章完)
“蒲松龄生活安定下来,得到一个理想的读书环境。”
“毕际有比较开明,不反对蒲松龄创作狐鬼小说,还主动为蒲松龄提供素材。”
“因毕际有对《聊斋志异》感兴趣,毕氏族人争相借阅《聊斋志异》稿本。”
“蒲松龄创作新作,他们也能先睹为快。”
“毕家幼童放学后,经常与蒲松龄论学、聊天,讲述狐鬼故事。”
“蒲松龄进入毕际有家坐馆后备受器重,外加此前淄川两大缙绅名家唐梦赉与高珩对蒲松龄的赏识。”
“使蒲松龄成为当地秀才中的名士,县里官员都对其尊敬起来。”
“康熙二十年,知县汪如龙邀请蒲松龄前往县衙做客,蒲松龄秉持秀才不入公门的操守婉言谢绝。”
“后继任县令张嵋仰慕蒲松龄文名,再次邀请其前去叙谈,蒲松龄依旧辞谢不往。”
“张嵋亲自相访,对其十分欣赏。”
“康熙二十三年,孙蕙父亲病逝后,孙蕙归乡守孝。”
“因孙蕙升任京官,大兴土木修筑别墅以及孙家亲属横行乡里。”
“蒲松龄规劝孙蕙要收敛族人,此事在淄川引起不小的反响,令孙蕙难堪。”
“此后蒲松龄与孙蕙断绝交往,两年后孙蕙去世时,蒲松龄也未去吊唁及撰写挽诗。”
“康熙二十六年,毕世持的父亲病逝,大诗人王士禛前来毕家吊唁。”
“蒲松龄作为毕家西宾,负责接待、陪侍事务。”
“因王士禛都喜好谈文论诗,于是蒲松龄拿出诗文稿请王士禛批评指正,王士禛给予简单的评语。”
“后毕际有谈到蒲松龄正在撰写《聊斋志异》,王士禛早有耳闻,便借来稿本阅读,并产生兴趣。”
“当年夏天,王士禛派人送给蒲松龄两封书信,向其借阅《聊斋志异》稿本及馈赠礼品香茶,蒲松龄十分高兴。”
“王士禛收到《聊斋志异》稿本通读后,除对一些篇章加了评语外,还题了一首诗。”
“蒲松龄读后,依韵和诗一首,诉说其苦衷。”
“此后两人经常有书信往来,成为文字之交。”
“之后,蒲松龄先后参加两次乡试。”
“皆因粗心导致试卷不合规定,而被取消录取资格。”
“这令蒲松龄十分气愤,创作出一系列嘲讽科场考官的故事。”
曾国藩: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聊斋志异》中有数百篇鬼怪故事,主要有四类。
一是,揭露贪官污吏对百姓的压迫。
有不少故事揭露了官吏贪赃枉法的腐败行径,而且也表达了百姓对贪官污吏的憎恨。
二是,猛烈抨击科举制度的弊端。
很多故事或揭露主考官表里不一的伪善本质,或讽刺主考官优劣不分的荒唐行为,或批判科举制对万千学子的毒害。
三是,歌颂爱情与婚姻的自由。
如《连城》写史孝廉的女儿连城征诗择婿,选中了才华出众的乔生。
但史孝廉嫌乔生家贫,要把女儿嫁给盐商之子王化成。
连城忧思成疾,需用人胸脯肉做药引。
王化成不肯献,乔生割肉以献。
后连城死去,乔生也随之而死。
二人在阴间相会,结为夫妻。
后复活,几经波折,终成眷属。
四是,揭示生活哲理。
如《画皮》描写王生因贪恋美色,将一位陌生女子留宿家中。
一日,王生在集市上碰到一位道士。
道士告知王生妖气缠身,定是遇到什么异常的人或事情,但此时的王生不以为然。
此后,王生虽然发现了那位美丽的女子是厉鬼所变,有所防范,但仍被厉鬼吃了他的心。
在道士的帮助下,厉鬼终于被杀死,王生复活。
《聊斋志异》中大多数作品都以狐、鬼、花、木、神等异类为题材,蒲松龄以丰富的幻想把这些幽冥世界的非现实事物,写到现实生活中来。
借以抨击贪官污吏的腐朽,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讴歌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追求。
《聊斋志异》在刻画人物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
短短的两三千字,就能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像小翠的天真烂漫,婴宁的纯洁爱笑,酷吏豪绅的暴虐,都刻画得有血有肉,跃然纸上。
在蒲松龄的笔下,不合理的事件,往往依靠神的力量能得到合理解决。
善有善报,恶有恶果,体现了浓郁的理想主义。
“康熙三十二年,山东按察使喻成龙因仰慕蒲松龄文名,命令淄川县令周统邀请蒲松龄前往济南相会。”
“蒲松龄以身体不适为由,不肯接受素不相识的喻成龙的邀请。”
“周统请毕际有出面劝说,这才勉强答应下来。”
“喻成龙礼贤下士款待蒲松龄,并让幕僚陪其游览济南名胜。”
“同时希望蒲松龄能够留任幕宾,被蒲松龄婉言推辞。”
“喻成龙读过《聊斋志异》书稿后,欲花费千两银子购买书稿的念头,再次被蒲松龄委婉拒绝。”
“蒲松龄由济南返回淄川后归家休息一段时间后,毕际有病逝,蒲松龄闻讯赶回毕家。”
“毕际有去世后,蒲松龄继续留守毕家。”
“虽然他已年近花甲,依然未放弃科举之路,身在毕家拥有多方面便利条件。”
“既可以使他不受家务烦扰,又可以掌握朝廷动态,便于其预先拟定奏表。”
“蒲松龄致力于科举的同时,依然执著创作《聊斋志异》。”
“康熙三十三年,蒲松龄挚友写诗怀念蒲松龄,同时对蒲松龄创作鬼怪小说再次进行劝说。”
“康熙三十四年,清廷西征噶尔丹,征集骡马。”
“淄川及相邻几个县城的知县不体恤百姓疾苦,卖力完成朝廷的任务,蒲松龄通过诗文进行揭发。”
“自从山东按察使喻成龙邀请蒲松龄前往济南作客后,朱缃对《聊斋志异》产生兴趣,并托友人借来蒲松龄的稿本阅读与抄录。”
“康熙三十九年,几次乡试失败的蒲松龄,再次参与恩科乡试。”
“并写下自嘲诗展现其不服老、不服输的精神,但他依旧恩科不中。”
“康熙四十二年,淄川一带发生持续三年的特大灾荒,导致灾民流往北京。”
“山东巡抚王昌国因未上报灾情,受到弹劾,清廷命令山东截留漕米进行赈灾。”
“但王昌国等人挪用部分漕粮填补亏欠,并谎报淄川几县已有收成。”
“蒲松龄知道后创作《告灾》诗讽刺淄川县令麻不不仁,后又讽刺山东巡抚等官员谎报年丰。”
“次年五月,蒲松龄因事奔赴济南,途中看到饥民载道乞讨的惨状,全部以诗歌方式记述下来。”
“康熙四十六年,康熙皇帝第六次南巡,往返经过山东。”
“山东巡抚赵世显为接待康熙,耗费银钱数十万两,全部摊派给各州县。”
“蒲松龄听闻此事,创作出《议羡》与《齐民叹》两诗。”
“康熙四十八年,蒲松龄之兄蒲柏龄病逝。”
“蒲松龄因常年在外未与兄长相处内疚,欲辞馆归家。”
“同年年底,蒲松龄以年老体弱为由,谢绝毕家挽留,结束其坐馆生涯,回到蒲家庄安度晚年。”
“因毕家帮助,蒲松龄家境有所好转,先后买下四五十亩田地,摆脱了贫困。”
“康熙五十二年中秋节,蒲松龄与妻子刘氏在几位儿媳陪伴下饮酒赏月。”
“次日,刘氏病倒,后于九月二十六日病逝。”
“蒲松龄十分悲伤,连续写下多首《悼内》诗寄托哀思。”
“康熙五十三年,毕家老馆东夫人去世。”
“蒲松龄不顾劝阻,骑着毛驴亲自前去吊唁,并应毕家之请为王夫人撰写墓志铭。”
“次年,蒲松龄在其父忌日时,不顾儿子们劝阻亲自前往祭奠。”
“祭奠回家后,蒲松龄因感染风寒,身体不适,食欲下降。”
“当年,蒲松龄去世,享年75岁。”
左宗棠:《聊斋志异》中书生的故事,是蒲松龄借故事对自己进行的补偿。
首先,《聊斋志异》中正面形象的书生赫然登第的圆满结局,和蒲松龄期望及第中举有关。
在《聊斋志异》的书生故事中,常常出现两种情况。
一是留恋科举的士子突然间进士及第光宗耀祖,二是书生得艳遇之后过上了圆满人生。
此类故事的书生是蒲松龄加以肯定的正面形象,结局都是中举后拥有贤妻美妾,一生富贵长乐。
蒲松龄之所以安排如此美满的结局,与自身科举屡试不第有关。
一方面,这和儒家对于士子的理想人格规范有关。
儒家的理想的人格是要积极入世,通过参与科举来发挥自己的价值。
另一方面,自科举取士诞生以后,读书应试成为了士子们求取功名的主要途径。
因为士子科举成功,除了获得功名外,还能实现阶级的跨越,这是读书人的追求。
而蒲松龄,原本就是一个寻常的儒生。
所以,蒲松龄和当时的众多读书人一样,将科举入仕视为人生的终极目标。
哪怕屡试不第,他也没有减弱这种想法。
因此为了弥补未曾中举的失落,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让自己的愿望有了假定的满足。
比如,《聂小倩》的主人公宁采臣最后中了进士。
在故事主人公身上寄予了蒲松龄的自我安慰心理,目的是为了弥补自己未曾中举的缺憾。
正是因为蒲松龄科举失意,才会在创作《聊斋志异》时。
让书中的不第士子有圆满的结局,来慰藉自己的内心。
其次,《聊斋志异》中书生遇花妖狐魅主动惠顾,是蒲松龄对于自己现实中落魄的补偿。
在商品经济繁荣的大背景下,从达官贵人到平民百姓都开始享受满足个人欲望。
而蒲松龄也深受当时这一风气的影响,向往人生幸福。
只是他低微的出身和阶级的限制,阻碍了他的这一愿望之实现。
所以在他的《聊斋志异》中,书生就会遇到花妖狐魅主动惠顾,进而摆脱困窘实现尘世的欲望。
唐代文人向往的事情有进士及第、光宗耀祖、荣华富贵、得道成仙。
而其中的女主人公也多是神仙下凡,对穷书生一往情深。
书生遇到她们不仅会提升地位、怀抱美人,甚至会得道成仙。
可见,这是文人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所产生的白日梦的幻想,而《聊斋志异》则和这样的创作心态一脉相承。
在《聊斋志异》的情爱故事中,女子也是貌美绝伦,对书生不求索取,还充当了书生的保护神。
比如在《红玉》中,狐女红玉持家有方对冯生不求回报。
最终在红玉的照顾下,冯生被举为孝廉。
《聊斋志异》中的书生科举及第,拥有娇妻美妾,现实中难以实现的目标,都因为花妖狐魅的帮助得以实现。
这样的情节,都是蒲松龄无法改变现状下,借创作的契机为自己编造的白日梦,是蒲松龄对于自己现实中落魄的补偿。
因此书中落魄的形象,是蒲松龄对自身命运不济的感慨。
书中得美人垂青的书生,是蒲松龄对自身价值的肯定。
而这种将世俗世界和妖鬼世界相互影响的设定,则是蒲松龄科举失意后,在创作中补偿自己的表现。(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