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dingdianbiquge.com,从平乱悍将到威逼“四夷”之外交官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项城,原是河南省东南部一个偏远的无名小县,因为偏远也就显得孤寂,孤寂一直持续着。
远些时候,至少是清末民初以前,极少有人提及或知道这个叫项城市的地方。忽然有一天,项城一下抖搂起来了,且一时“名声大噪”!“抖搂”也好,“大噪”也罢,原因却只有一个,那就是在民初项城这儿出“大物乎”了,一个叫袁世凯的家伙当了大总统了!当时那会儿,甭提项城人民是多么地欢心多么地鼓舞了,整天价地到处“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据说,当时在全国的车马行船上,看到背负囊裹行色匆匆的人,甭管这人是男是女,你只要上前一问,对方保准会开着心地给你一个满意的回答:“回家呀,老家是项城的。你问俺?俺姓袁,四爹(作者注:袁世凯兄弟6人中排行老四)当了大总统了,回家贺贺。”当然,回答是多种的,其中一种回答倒显得更为实惠些:“俺打项城来,上京去哩,叫大总统给找个事儿弄弄。”
那时的口头传播之速似乎比现今的广播电视还厉害。袁世凯当大总统这档子事儿,很快便疯传了中国大江南北、东西两厢。主题词无外乎这么三个:项城、袁世凯、大总统。也就打那起,项城混出名了。
项城虽然现在叫项城市,可那也是改革开放后才划拉的。
项城混出名了,可当了大总统的袁世凯却混得名声不咋地。他觉得这大总统干起来好象不那么过瘾,人生多些尝试才有意义,于是,袁世凯就干起了皇帝这号买卖。但是由于缺乏这方面经验,没把握好当时市场行情,结果买卖搞砸了,且一塌糊涂。好像至今这人还戴着几顶名声不太好的“帽子”!
唉,这些都是历史问题了,历史本就是一本糊涂帐,不过,再糊涂的帐也总有掰扯清那天。
袁世凯,男、字慰亭(又作慰庭),号容庵,“高中肄业,大专文化”,1859年出生于河南项城王明口张营一个二代官宦之家,是个典型的“官三代”。
说起袁世凯,咱先叙下袁氏家门,也许这样能为袁世凯在其今后人生和政治舞台上的表演打打“印象分”。好象毕氏之“星光大道”就这么弄的。
追寻袁氏家族谱系,只能先从袁九芝说起——
袁九芝乃一介儒士,事耕读为业。袁九芝之子袁耀东是个饱学秀才,娶淮宁郭氏为妻。郭氏夫人为袁耀东共生四男一女,袁耀东去世那年,小女尚在襁保中,长子袁树三才仅十四岁。家庭重担和对子女的教育全卸在了郭氏肩上,而且家里生活还在袁耀东在世时就已陷入极度困境中。
郭氏虽是书香门第中走出的富家女,但却不娇弱柔状。为了孩子们能够读书,她每次都夜里纺棉到三更。为着有朝一日,能够望子成龙,她不惜典尽钗珥,聘请名师。
184年(道光十四年),袁甲三在前九次乡试屡屡不中后,第十次再下科场,结果中举。第二年赴京应试,连捷进士,官授礼部主事。这时树三,甲三均已成家,兄弟哥嫂及弟媳甚为相敬和睦,家境开始有所好转,郭氏夫人常戚的眉头也略渐舒展。
甲三虽然自己读书稍迟钝了些,可其子保恒却人极聪明,二十一岁就首科中举。四年后保恒进京科考又中进士。这年袁甲三已从江南御史升为给事中。
185年(咸丰二年),袁保恒入翰林庶吉士散馆,授职编修。一门双进士,父子俱荣,大为光显门庭。历尽沧桑的郭氏夫人终于熬过了漫漫苦难岁月,过上富贵荣华的好日子。
从184年(道光十四年)到185年(咸丰二年),袁氏家族由清贫之家逐渐兴盛成为项城一带“三大名富”之首。家大业大,由于这几年除了太平军还闹起捻子来了,为捍卫生命财产安全,郭氏夫人就令儿孙们在项城城东北一个叫石腰庄的地方,联手当地人建起了一座大堡寨,寨墙高十多米,厚两丈余,寨子四角和寨门还修筑着高高的炮楼,因堡寨是袁家倡议袁家人出钱修的,堡寨就取名袁寨。
据说当初的袁寨规模之大,比现今巩义的康百万庄园还超过0余亩。
1859年9月16日(咸丰九年八月二十日),袁世凯就出生在这里。据说袁世凯出生这天,在外地率兵与捻军作战的叔祖父袁甲三一日连传三捷,父亲袁保中甚喜之余,便为这个新生婴儿取名一个凯字,“保世克家,企文绍武”,婴儿按排序当是“世”字辈,所以袁世凯就叫袁世凯了。
袁世凯的童年就是在这座堡寨中度过的。
袁世凯打一出生撂地儿,饭量就大得出奇,母亲刘氏的奶水经不起他几下吸吮就“断流”了,袁世凯可不干了,这哪行啊。不叫吃饱可不中,就哇哇大哭,闹得爹娘举手失措,甚是不安。恰好这会儿正赶上保庆叔叔的老婆牛婶也正处在哺乳期,牛婶不枉姓牛,人家牛婶是乳硕汁丰,很够袁世凯每每饱喝一通。牛婶看着怀里吃饱喝足的袁世凯,打心眼里的喜爱,小家伙长得虎头虎脑,小嘴儿咂巴咂巴,煞是惹人可爱呢。
袁保庆是袁耀东长子树三家老二,保庆和牛婶俩人结成对儿后,应该说牛婶的肚子还是争气的,一连串地给保庆生了两个儿子。可这人哪,有些事儿有些时候还真就是个命,牛婶的肚子再优秀,也架不住老天爷不长眼啊,保庆的两个儿子居然先后都给夭折了。
古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保庆俩口儿是既难过又焦急。后在爱妻的一再怂恿下,保庆狠心狠手地连纳两妾,一姓王一姓陈。他还真就不信这个邪,保庆“咬牙切齿,磨‘枪’霍霍”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造人运动,床第上保庆使出了战场上英勇顽强之精神,分别在王、陈二妾身上,屡屡战斗。还别说,效果还不赖,不久,王、陈二人的肚子就变化了,且一天鼓比一天,把保庆兴奋得那个兴奋啊。不过这种兴奋持续了没多久,保庆就再也兴奋不起来了,因为王、陈二妾你一敞裆她一偏腿过后,撂出来的全是小姐们。完了,完了,盼子心切的保庆那叫一个懊啊。一场造人运动不果,保庆灰心了,都四十多岁的人了哦,只好感叹命中无子了。
袁保中夫妇看到弟弟、弟媳这付凄婉景色,心里很是感叹同情,俩人就有想法了,想法就是把袁世凯过继保庆叔牛婶当儿子。当然这并不是说保中夫妇有多么多么地慷慨,保庆夫妇二人之所以做出此举,这里面有两个因素存在,一是通过他们一系列观察,他庆叔牛婶确实对小世凯疼爱有加,视若已出,感情基础牢靠;二则保中娶的两个老婆太能干了,三人合起伙来,一拿劲儿地彪出六个儿子外加俩女儿,多了嘛,就想匀给庆叔牛婶一个,反正都是自家人。
1864年(同治三年),在一个光辉灿烂的日子,伟大的时刻来临了,这天袁世凯被正式过继给庆叔牛婶当儿子了。
双重父母双重的爱,袁世凯的小童年过得很是幸福无比。
袁世凯长到八岁那年,也就是1866年(同治五年),袁保庆因剿灭捻子军有功,以知府身份发往山东候补,他便带上牛婶和袁世凯一同赶赴济南。
到了济南任所后,袁保庆便四处寻访名师,最终聘请一位在济南当地颇有名望的夫子,做袁世凯的启蒙老师,此人名叫王志清,学识极高,八股文做的也好。
项城人有句俗语是这样说的,十岁八岁人人嫌,鸡狗见了不待见。话的意思是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很不老实,见了人不是摸人一下便是恶作... -->>
项城,原是河南省东南部一个偏远的无名小县,因为偏远也就显得孤寂,孤寂一直持续着。
远些时候,至少是清末民初以前,极少有人提及或知道这个叫项城市的地方。忽然有一天,项城一下抖搂起来了,且一时“名声大噪”!“抖搂”也好,“大噪”也罢,原因却只有一个,那就是在民初项城这儿出“大物乎”了,一个叫袁世凯的家伙当了大总统了!当时那会儿,甭提项城人民是多么地欢心多么地鼓舞了,整天价地到处“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据说,当时在全国的车马行船上,看到背负囊裹行色匆匆的人,甭管这人是男是女,你只要上前一问,对方保准会开着心地给你一个满意的回答:“回家呀,老家是项城的。你问俺?俺姓袁,四爹(作者注:袁世凯兄弟6人中排行老四)当了大总统了,回家贺贺。”当然,回答是多种的,其中一种回答倒显得更为实惠些:“俺打项城来,上京去哩,叫大总统给找个事儿弄弄。”
那时的口头传播之速似乎比现今的广播电视还厉害。袁世凯当大总统这档子事儿,很快便疯传了中国大江南北、东西两厢。主题词无外乎这么三个:项城、袁世凯、大总统。也就打那起,项城混出名了。
项城虽然现在叫项城市,可那也是改革开放后才划拉的。
项城混出名了,可当了大总统的袁世凯却混得名声不咋地。他觉得这大总统干起来好象不那么过瘾,人生多些尝试才有意义,于是,袁世凯就干起了皇帝这号买卖。但是由于缺乏这方面经验,没把握好当时市场行情,结果买卖搞砸了,且一塌糊涂。好像至今这人还戴着几顶名声不太好的“帽子”!
唉,这些都是历史问题了,历史本就是一本糊涂帐,不过,再糊涂的帐也总有掰扯清那天。
袁世凯,男、字慰亭(又作慰庭),号容庵,“高中肄业,大专文化”,1859年出生于河南项城王明口张营一个二代官宦之家,是个典型的“官三代”。
说起袁世凯,咱先叙下袁氏家门,也许这样能为袁世凯在其今后人生和政治舞台上的表演打打“印象分”。好象毕氏之“星光大道”就这么弄的。
追寻袁氏家族谱系,只能先从袁九芝说起——
袁九芝乃一介儒士,事耕读为业。袁九芝之子袁耀东是个饱学秀才,娶淮宁郭氏为妻。郭氏夫人为袁耀东共生四男一女,袁耀东去世那年,小女尚在襁保中,长子袁树三才仅十四岁。家庭重担和对子女的教育全卸在了郭氏肩上,而且家里生活还在袁耀东在世时就已陷入极度困境中。
郭氏虽是书香门第中走出的富家女,但却不娇弱柔状。为了孩子们能够读书,她每次都夜里纺棉到三更。为着有朝一日,能够望子成龙,她不惜典尽钗珥,聘请名师。
184年(道光十四年),袁甲三在前九次乡试屡屡不中后,第十次再下科场,结果中举。第二年赴京应试,连捷进士,官授礼部主事。这时树三,甲三均已成家,兄弟哥嫂及弟媳甚为相敬和睦,家境开始有所好转,郭氏夫人常戚的眉头也略渐舒展。
甲三虽然自己读书稍迟钝了些,可其子保恒却人极聪明,二十一岁就首科中举。四年后保恒进京科考又中进士。这年袁甲三已从江南御史升为给事中。
185年(咸丰二年),袁保恒入翰林庶吉士散馆,授职编修。一门双进士,父子俱荣,大为光显门庭。历尽沧桑的郭氏夫人终于熬过了漫漫苦难岁月,过上富贵荣华的好日子。
从184年(道光十四年)到185年(咸丰二年),袁氏家族由清贫之家逐渐兴盛成为项城一带“三大名富”之首。家大业大,由于这几年除了太平军还闹起捻子来了,为捍卫生命财产安全,郭氏夫人就令儿孙们在项城城东北一个叫石腰庄的地方,联手当地人建起了一座大堡寨,寨墙高十多米,厚两丈余,寨子四角和寨门还修筑着高高的炮楼,因堡寨是袁家倡议袁家人出钱修的,堡寨就取名袁寨。
据说当初的袁寨规模之大,比现今巩义的康百万庄园还超过0余亩。
1859年9月16日(咸丰九年八月二十日),袁世凯就出生在这里。据说袁世凯出生这天,在外地率兵与捻军作战的叔祖父袁甲三一日连传三捷,父亲袁保中甚喜之余,便为这个新生婴儿取名一个凯字,“保世克家,企文绍武”,婴儿按排序当是“世”字辈,所以袁世凯就叫袁世凯了。
袁世凯的童年就是在这座堡寨中度过的。
袁世凯打一出生撂地儿,饭量就大得出奇,母亲刘氏的奶水经不起他几下吸吮就“断流”了,袁世凯可不干了,这哪行啊。不叫吃饱可不中,就哇哇大哭,闹得爹娘举手失措,甚是不安。恰好这会儿正赶上保庆叔叔的老婆牛婶也正处在哺乳期,牛婶不枉姓牛,人家牛婶是乳硕汁丰,很够袁世凯每每饱喝一通。牛婶看着怀里吃饱喝足的袁世凯,打心眼里的喜爱,小家伙长得虎头虎脑,小嘴儿咂巴咂巴,煞是惹人可爱呢。
袁保庆是袁耀东长子树三家老二,保庆和牛婶俩人结成对儿后,应该说牛婶的肚子还是争气的,一连串地给保庆生了两个儿子。可这人哪,有些事儿有些时候还真就是个命,牛婶的肚子再优秀,也架不住老天爷不长眼啊,保庆的两个儿子居然先后都给夭折了。
古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保庆俩口儿是既难过又焦急。后在爱妻的一再怂恿下,保庆狠心狠手地连纳两妾,一姓王一姓陈。他还真就不信这个邪,保庆“咬牙切齿,磨‘枪’霍霍”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造人运动,床第上保庆使出了战场上英勇顽强之精神,分别在王、陈二妾身上,屡屡战斗。还别说,效果还不赖,不久,王、陈二人的肚子就变化了,且一天鼓比一天,把保庆兴奋得那个兴奋啊。不过这种兴奋持续了没多久,保庆就再也兴奋不起来了,因为王、陈二妾你一敞裆她一偏腿过后,撂出来的全是小姐们。完了,完了,盼子心切的保庆那叫一个懊啊。一场造人运动不果,保庆灰心了,都四十多岁的人了哦,只好感叹命中无子了。
袁保中夫妇看到弟弟、弟媳这付凄婉景色,心里很是感叹同情,俩人就有想法了,想法就是把袁世凯过继保庆叔牛婶当儿子。当然这并不是说保中夫妇有多么多么地慷慨,保庆夫妇二人之所以做出此举,这里面有两个因素存在,一是通过他们一系列观察,他庆叔牛婶确实对小世凯疼爱有加,视若已出,感情基础牢靠;二则保中娶的两个老婆太能干了,三人合起伙来,一拿劲儿地彪出六个儿子外加俩女儿,多了嘛,就想匀给庆叔牛婶一个,反正都是自家人。
1864年(同治三年),在一个光辉灿烂的日子,伟大的时刻来临了,这天袁世凯被正式过继给庆叔牛婶当儿子了。
双重父母双重的爱,袁世凯的小童年过得很是幸福无比。
袁世凯长到八岁那年,也就是1866年(同治五年),袁保庆因剿灭捻子军有功,以知府身份发往山东候补,他便带上牛婶和袁世凯一同赶赴济南。
到了济南任所后,袁保庆便四处寻访名师,最终聘请一位在济南当地颇有名望的夫子,做袁世凯的启蒙老师,此人名叫王志清,学识极高,八股文做的也好。
项城人有句俗语是这样说的,十岁八岁人人嫌,鸡狗见了不待见。话的意思是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很不老实,见了人不是摸人一下便是恶作...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