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dingdianbiquge.com,信息全知者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最新章节!
先吹一波良渚文明,早在好几年前,我写山海经解读时,就提过良渚文化的文物,也有很多对应山海经,可能是帝俊。
那时候还没有申遗成功,不叫做文明。但很早的时候,我就关注良渚了,一直在等它挖完。
三星堆也是,我等了好久,一直等它出文字,可惜了。
有些人玩梗,说青铜神树是照着盗墓笔记挖的,我醉了……三星堆挖了十三次了,青铜神树1986年出土的。
良渚的玉琮王,也是1986年出土。后续又挖出了水坝和古城,古城墙一开始以为是水沟,但里面填充了很多石块,根据研究才反应过来,那是城墙基座,继而才知道那是个文明。
如今良渚成了五千年文明圣地,我很开心。
壁、琮、钺,这种礼器绝对是华夏文明,鸟文化崇拜,太阳崇拜,非常对应帝俊羲和少昊之国。
不是也没关系,反正后来的‘东夷部族’,还有商朝,确实大量吸收了良渚的鸟文化和浓厚的‘鬼神崇拜’。
中华文明良渚占了将近一半,至少也是三分之一。
可有些人捧一个就得贬一个,就给我看吐了。
知乎有人过分迷信良渚北上征服论,言黄河流域都是蛮夷,实不能苟同。
我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叫清风的家伙,狂贬黄河流域文化,他的言论主要有以下几点。
‘良渚北上征服大汶口成为龙山,建立虞朝,延续本地文化的都是下层人口,上层贵族文化整个被替代。’
‘海岱龙山的上限是前2300年,紧接着良渚的下限。他俩又那么相似,完全有理由相信是一脉相承。’
‘仰韶文化不像华夏,还住狗洞……看到良渚的辉煌,我才知道这是祖宗。’
这些言论堪称爆炸。
这等于从北方中心论,又极端成了南方中心论。
现在官方明确说了,文明起源是满天星斗,多种文化融合而成的。
上古时期万族林立,到处是中华文明的元素,都算股东,合着良渚被定义成文明,就成了唯一股东呗?
良渚人能北上征服,这生产力简直是提前三千年就能秦王扫六合啊。
秦国制度那么牛逼,最后还是难以兼容各地文化,良渚凭什么啊?就凭鬼神崇拜啊?就凭生产力大量浪费在玉器上啊?
后来的中华文明有许多良渚文化,乃是长达几百上千年的文化交融导致。
不可能是什么良渚的上层人口,统治了黄河流域的下层人口。
如果是吸收了文化,就算是被征服,那难道现代的中华,算是‘欧洲文明’?
无数年后挖掘出我们,发现大量工业产品,然后欧洲发现了最早的工业产品,从考古痕迹上看,欧洲孕育出了一个工业文明,同时期东方没有工业,或者很少,于是无数年后的考古学家认为在二十世纪左右,欧洲的文明征服了全世界。
这就是田园考古里,没有文字出土的痛苦。
随便怎么说,都能写成论文。
现在关于文明起源,中原中心论,和良渚中心论,吵得不可开交,我觉得都挺可笑。
中原中心论没有足够显赫耀眼的文物能抗衡良渚的考古成果,来证明同时期中原有文明,只能大谈特谈‘基因’,说良渚是古越人,不是中华主体民族。
我醉了,夷狄入华夏则华夏之,打从周朝开始,就不谈血统了。那是欧洲的各个文明喜欢谈的东西,我们只论文化内涵。
华夏文明最重要的就是文化认同。
至于良渚中心论,最近兴起,恨不得良渚就是一切,一切发源于良渚。
主要言论是:‘良渚是文明,文明属性发达,同期最强大,所以我们熟知的伏羲女娲、炎黄五帝都是良渚人。就连大禹治水,都是在钱塘江治水……因为大洪水毁灭了良渚旧地,所以良渚先民北上占据了中原,赶走了苗蛮集团,建立了后来的文明’。
我自己是南方人,我都看吐了。我甚至可以忍受中原中心论,毕竟是自古有之。
是打从商周到秦汉,无数文献明里暗里地洗脑我们,文明源于黄河流域。所以现在还抱着中原中心论的人,我是可以理解的。
毕竟是几千年来,文史地位在那里。尤其是中原地区,很多人认定文明一定是在河洛原地发源起来的。
史记云‘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嘛,这都是可以理解的。
良渚中心论,就完全不是一个性质了。
官方用满天星斗来替代‘中心论’,慢慢改变人们认为河洛起源的思想。然而一波人硬要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他们挖掘文字,有大量的文案,去佐证大禹是良渚人,史前大洪水其实是指长江流域。
还有人生搬硬套,然后跟我扯什么良渚是虞朝,扯什么良渚贵族统治了北方部族。搞笑,哪个研究所的结论?
一套套文案,网上一撮考古和一撮文献,半真半假往外混淆着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考据,目的性明确。
尤其是对《禹贡》的断章取义,不止看到一个人发“三江既入震泽底定”那句了。说大禹是钱塘江太湖流域治水。
根本是集团式输出!有文案的造谣。
《禹贡》:‘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太原在山·西汾水一带,岳阳即霍太山,在山·西霍县东,汾水所经之地。怎么不提?
《禹贡》还说了:‘九河既道,雷夏既泽。澭沮会同’。难道要说雷夏也是太湖?这分明是菏泽,澭沮都是黄河支流。
《禹贡》还说了:‘嵎夷既略,潍淄其道’。有人截这一段出来说大禹是山·东人吗?
《禹贡》又说了:‘淮沂其治,蒙羽其艺,大野既渚,东原底平’。这是苏北和山·东南部。大野就是巨野泽。
《禹贡》还说了:‘江汉朝宗于海,九江孔殷,沱潜既道,云梦作治’。又治了云梦泽。大禹是湖·北人?
《禹贡》:‘伊洛瀍涧既入于河,荥波既渚。导菏泽,陂孟渚’。黄河以及伊洛不会不认识吧?
《禹贡》还写:‘弱水既西,泾属渭汭。漆沮既从,沣水攸同’。漆沮即洛水,泾渭就是泾水和渭水,都在关中。
综上,《尚书·禹贡》确实写了大禹治理钱塘江流域,但大禹也跑遍南北,长江黄河都治理了。
这分明是秦汉文人牵强附会,想写他定了整个九州。
结果现在一群人,截个“震泽底定”,上下文只字不提,就说大禹是太湖人?这不是别有用心是什么?
欺负一般人不会去看《尚书》是吧?
当我提出这一点质疑时,我被删评论加禁言,然后那人对我一通输出,贴了一大堆已经发过无数次的文案,我还无法回复,直接把我气炸了。
还有一个叫‘时间草原’的,说所有线索都指向禹治长江,没记载治黄河。
简直要把我笑死。他自己拿史记举证,但是史记就写了大禹治黄河。
司马迁其实就是照抄了上面贴的尚书,说了治理黄河。
没见过这么会断章取义的,如果要说文献,大量都指向黄河,拿几个字出来说是良渚,这和儒生编造历史有什么区别?
现在考古谁也不能定论虞朝在哪,有没有,是什么样的。他们就知道了?说白了还不是在那拿着只言片语推理?为了他们想要的答案,而急于求成?
那些人的文案我看了,非常丰富,但都是只言片语,很多地方直接用‘方言’来解释,说伏羲是古越语称呼,其实就是‘无·锡’。我人傻了。
不要费劲巴拉在文献里找大禹是浙·江人,虞朝在良渚的证据了。
这就离谱。同样的方法,无数人能找出虞朝在中原、在山·东、在陕·西的证据。说到底还不是为了拼命往良渚是文明主体上靠?
我还能从故纸堆里找出大禹是外星人的文献证据链呢!难道大禹是外星人?
还有拿会稽山举证的,鼓吹大禹人生娶亲,记功,会盟,安葬四大事都在绍兴会稽山,其实是衣锦还乡什么的,大禹看到当地土著防风氏占据了自己祖先的‘良渚故地’,怒而杀之什么的……
我真的无语。
现今会稽山的命名极为随意,越王指定的,既没有凭据,也没有旁证。越王自称‘夏禹苗裔,是少康庶子,封在会稽,奉守禹祀’。
可信度有,但不高,这很可能是春秋战国时期族群认同需求下产生的历史重新记忆的结果。
当时整个春秋战国时代的风气都如此,比较远离中原的诸侯国,都给自己编造各种牛逼祖先,以融入华夏系统。
司马迁写史记这部分时,直接照抄《越绝书》的说法。因为符合儒家的‘大华夏’、‘大一统’学说。所以可能是真的,但也可能是假的。
文献不是绝对的。我也不知道越王勾践是不是夏禹后裔。只能说存疑。
但是杞国是周朝正式册封的三恪。是夏朝苗裔这是肯定的。是周朝官方认可的。所以越王要编,也只能编自己是‘庶子’,这玩意儿……他说是就是吧。
而且文献也不止一个说法,《尚书》明明写的是“禹娶于涂山”。
大禹一生娶亲记功丧葬,应该都在涂山氏的活动范围,涂山氏是他老婆家的势力,这更合理。大约在淮河流域苏北地区,而不是现在的会稽山。
因为大禹“大会计”,爵有德,封有功的行为,所以将涂山氏范围的某处山,叫做会稽,在淮河流域,AH境内。
《山海经》还写会稽山在大楚南呢。
部分版本,有人改动文字来实现政治目的,变“大楚南”为“大越南”,一些人就拿来当个宝。完全无视了《尚书》,因为尚书是写在涂山,他们不需要。
我并不是说《尚书》写的就对,而是说,某些人的行为是典型的‘先射箭后画靶’,有用的就要,没用的无视,断章取义,拼凑文案。
这种事,我干的太多了……所以一眼就看得出来。
看看越国地图就知道,那个会稽山一直在越国北部,而非南部,这纯粹是无视地理只改了一个字。
甚至连大楚南也是战国人写的,实际上古会稽山无法确认到底在哪,所以秦始皇就往最新被确立的越境会稽山那里南巡。
始皇帝不是为了大禹去的,而是去威服四方,有人告诉他这有个会稽山,是大禹陵,于是秦始皇就祭奠一下。
说白了,今会稽山更可能是越国为了种种目的而决定的。大禹当年会盟和埋葬的原地址,早就不知道了。
除非挖出大禹陵。
良渚确实是五千年前,中华大地上已知最辉煌的文明。已知最早‘中国’的龙山文化,继承了良渚很多工艺和文化因素,但也有巨大的改变。
龙山文化,严格来说,应该叫‘龙山时代’,是考古学上一个重大分水岭,指的是4900年前开始,海岱地区、中原地区、关中地区,大量的新石器文化,开始向龙山文化转变。
从此进入万国林立的城邦时代,各个地区都开始建城。直到出现‘陶寺文化’、‘石峁文化’等特大的古王朝性质的城市遗址群。
各地的龙山文化,都有区别,不是同一个政权。都是扎根于本土,继承了本土特色,没有丢失本土原有文化内核的。
相反,良渚的核心东西,反而被魔改了。比如最关键的良渚神徽‘神人兽面纹’,在龙山以及后续的夏商周文化里,成了‘饕餮纹’,铸在鼎上。
黄河流域大量的文化,继承了‘兽面’的部分,抛弃了‘神人’的部分。
相反,长江流域的石家河、三星堆等文化,着重继承了‘神人’崇拜。
可以看出它们吸收了部分良渚文化,而非被替代。
华夏本来就是个兼容并蓄,不断壮大吸收外部文化精髓的文明。
比如我们最初的‘龙’,是没有行云布雨功能的。山海经里能纵大风雨的,只有‘风伯雨师’。
《诗经·小雅》写‘月离于毕,俾滂沱矣’。《尚书·洪范》写‘星有好风,星有好雨’,好风的是‘宾星’,好雨的是‘毕星’。
《周礼》‘以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郑玄注:‘雨师,毕也’。
上古时期所有的‘神’,都对应天上的一颗或者多颗星星。我上一篇也说了‘归天者神’,只有重要人物死后,才能归天,嫔于上帝。就是给上天成为星星,陪伴上帝。
龙自古就是苍龙星象,是典型的星象崇拜,它的功能是给神踩乘的。注意,是踩得,不是骑得,山海经里大量的‘乘两龙’、‘践两龙’,就是如此。
没有一个先秦典籍,说龙在水里。
龙自古就在天上。发大水了找河伯,干旱了打旱魃……没有求龙王的。
为什么后来龙来管下雨了?那是佛经翻译者的锅,把娜迦翻译成了龙……
但即便如此,两汉魏晋官方都不认可,只是唐朝民间开始流传龙行云布雨,直到宋朝官方才顺应民心,正式建立龙王庙……
南宋赵彦卫写了本《云麓漫钞》就说了这个事:“古祭水神曰河伯,自释氏书入,中土有龙王之说,而河伯无闻矣。”
这本书你们看名字可能不像什么权威书,其实整本书写了大量的知识点,天文、地理、名物制度、方言俗谚、诗词遗文,类似于古代的百科。中华藏典网站有这本书,你们可以去看看。
总之我们的龙,吸收了大量外部设定,代代层累才成了现在的样子。
凤也一样,凤凰根本就没有什么浴火重生的设定,甚至都没有火凤的说法。
凤凰就是神鸟,百鸟之王,统管一切飞禽,传达上帝的旨意,寓意美好与和平。
山海经里描述的很清晰:‘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背文曰义,腹文曰信,膺文曰仁。’‘沃之野,凤鸟之卵是食,甘露是饮。’
‘是鸟也,自饮自食,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祂的能力就是天下太平,就是个祥瑞,出现就代表着美好。
为什么变成不死鸟了呢?翻译的锅,把西方的菲尼克斯翻译成了凤凰……
还有上帝也是这样,帝是华夏文明至高意志,是绝对古朴且正统的信仰,代表的是天象,是北极那颗不动的星。
后来的昊天上帝,东皇太一,都是指它。
《诗经》:‘皇矣上帝,临下有赫’,‘荡荡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昊天上帝,则我不遗。胡不相畏,先祖于摧’。
可现在一说上帝就想到圣经,还是翻译的锅……
但不管是龙、凤、上帝,都还是我们的文化,我们从来不会觉得祂们是娜迦、菲尼克斯与耶和华。
这就是吸收文化包容兼蓄而非被征服。
良渚文明现在学界普遍认为,它在距今4300年前,神秘地消亡了。
原因有三种可能。第一,海侵导致良渚人失去家园,被迫迁徙,分散各地,融入了其他文化。
第二,被外敌入侵,灭亡了,文化被敌人吸收。
第三,自我消亡了,因为太侧重宗教神权了,大量的生产力用于制作玉器,浪费了太多社会资源。但是因为长时间的交流融合,其他文化吸收了它的工艺。
都有可能,其中第一种可能最大,继而衍生了‘良渚北上征服论’。... -->>
最新章节!
先吹一波良渚文明,早在好几年前,我写山海经解读时,就提过良渚文化的文物,也有很多对应山海经,可能是帝俊。
那时候还没有申遗成功,不叫做文明。但很早的时候,我就关注良渚了,一直在等它挖完。
三星堆也是,我等了好久,一直等它出文字,可惜了。
有些人玩梗,说青铜神树是照着盗墓笔记挖的,我醉了……三星堆挖了十三次了,青铜神树1986年出土的。
良渚的玉琮王,也是1986年出土。后续又挖出了水坝和古城,古城墙一开始以为是水沟,但里面填充了很多石块,根据研究才反应过来,那是城墙基座,继而才知道那是个文明。
如今良渚成了五千年文明圣地,我很开心。
壁、琮、钺,这种礼器绝对是华夏文明,鸟文化崇拜,太阳崇拜,非常对应帝俊羲和少昊之国。
不是也没关系,反正后来的‘东夷部族’,还有商朝,确实大量吸收了良渚的鸟文化和浓厚的‘鬼神崇拜’。
中华文明良渚占了将近一半,至少也是三分之一。
可有些人捧一个就得贬一个,就给我看吐了。
知乎有人过分迷信良渚北上征服论,言黄河流域都是蛮夷,实不能苟同。
我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叫清风的家伙,狂贬黄河流域文化,他的言论主要有以下几点。
‘良渚北上征服大汶口成为龙山,建立虞朝,延续本地文化的都是下层人口,上层贵族文化整个被替代。’
‘海岱龙山的上限是前2300年,紧接着良渚的下限。他俩又那么相似,完全有理由相信是一脉相承。’
‘仰韶文化不像华夏,还住狗洞……看到良渚的辉煌,我才知道这是祖宗。’
这些言论堪称爆炸。
这等于从北方中心论,又极端成了南方中心论。
现在官方明确说了,文明起源是满天星斗,多种文化融合而成的。
上古时期万族林立,到处是中华文明的元素,都算股东,合着良渚被定义成文明,就成了唯一股东呗?
良渚人能北上征服,这生产力简直是提前三千年就能秦王扫六合啊。
秦国制度那么牛逼,最后还是难以兼容各地文化,良渚凭什么啊?就凭鬼神崇拜啊?就凭生产力大量浪费在玉器上啊?
后来的中华文明有许多良渚文化,乃是长达几百上千年的文化交融导致。
不可能是什么良渚的上层人口,统治了黄河流域的下层人口。
如果是吸收了文化,就算是被征服,那难道现代的中华,算是‘欧洲文明’?
无数年后挖掘出我们,发现大量工业产品,然后欧洲发现了最早的工业产品,从考古痕迹上看,欧洲孕育出了一个工业文明,同时期东方没有工业,或者很少,于是无数年后的考古学家认为在二十世纪左右,欧洲的文明征服了全世界。
这就是田园考古里,没有文字出土的痛苦。
随便怎么说,都能写成论文。
现在关于文明起源,中原中心论,和良渚中心论,吵得不可开交,我觉得都挺可笑。
中原中心论没有足够显赫耀眼的文物能抗衡良渚的考古成果,来证明同时期中原有文明,只能大谈特谈‘基因’,说良渚是古越人,不是中华主体民族。
我醉了,夷狄入华夏则华夏之,打从周朝开始,就不谈血统了。那是欧洲的各个文明喜欢谈的东西,我们只论文化内涵。
华夏文明最重要的就是文化认同。
至于良渚中心论,最近兴起,恨不得良渚就是一切,一切发源于良渚。
主要言论是:‘良渚是文明,文明属性发达,同期最强大,所以我们熟知的伏羲女娲、炎黄五帝都是良渚人。就连大禹治水,都是在钱塘江治水……因为大洪水毁灭了良渚旧地,所以良渚先民北上占据了中原,赶走了苗蛮集团,建立了后来的文明’。
我自己是南方人,我都看吐了。我甚至可以忍受中原中心论,毕竟是自古有之。
是打从商周到秦汉,无数文献明里暗里地洗脑我们,文明源于黄河流域。所以现在还抱着中原中心论的人,我是可以理解的。
毕竟是几千年来,文史地位在那里。尤其是中原地区,很多人认定文明一定是在河洛原地发源起来的。
史记云‘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嘛,这都是可以理解的。
良渚中心论,就完全不是一个性质了。
官方用满天星斗来替代‘中心论’,慢慢改变人们认为河洛起源的思想。然而一波人硬要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他们挖掘文字,有大量的文案,去佐证大禹是良渚人,史前大洪水其实是指长江流域。
还有人生搬硬套,然后跟我扯什么良渚是虞朝,扯什么良渚贵族统治了北方部族。搞笑,哪个研究所的结论?
一套套文案,网上一撮考古和一撮文献,半真半假往外混淆着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考据,目的性明确。
尤其是对《禹贡》的断章取义,不止看到一个人发“三江既入震泽底定”那句了。说大禹是钱塘江太湖流域治水。
根本是集团式输出!有文案的造谣。
《禹贡》:‘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太原在山·西汾水一带,岳阳即霍太山,在山·西霍县东,汾水所经之地。怎么不提?
《禹贡》还说了:‘九河既道,雷夏既泽。澭沮会同’。难道要说雷夏也是太湖?这分明是菏泽,澭沮都是黄河支流。
《禹贡》还说了:‘嵎夷既略,潍淄其道’。有人截这一段出来说大禹是山·东人吗?
《禹贡》又说了:‘淮沂其治,蒙羽其艺,大野既渚,东原底平’。这是苏北和山·东南部。大野就是巨野泽。
《禹贡》还说了:‘江汉朝宗于海,九江孔殷,沱潜既道,云梦作治’。又治了云梦泽。大禹是湖·北人?
《禹贡》:‘伊洛瀍涧既入于河,荥波既渚。导菏泽,陂孟渚’。黄河以及伊洛不会不认识吧?
《禹贡》还写:‘弱水既西,泾属渭汭。漆沮既从,沣水攸同’。漆沮即洛水,泾渭就是泾水和渭水,都在关中。
综上,《尚书·禹贡》确实写了大禹治理钱塘江流域,但大禹也跑遍南北,长江黄河都治理了。
这分明是秦汉文人牵强附会,想写他定了整个九州。
结果现在一群人,截个“震泽底定”,上下文只字不提,就说大禹是太湖人?这不是别有用心是什么?
欺负一般人不会去看《尚书》是吧?
当我提出这一点质疑时,我被删评论加禁言,然后那人对我一通输出,贴了一大堆已经发过无数次的文案,我还无法回复,直接把我气炸了。
还有一个叫‘时间草原’的,说所有线索都指向禹治长江,没记载治黄河。
简直要把我笑死。他自己拿史记举证,但是史记就写了大禹治黄河。
司马迁其实就是照抄了上面贴的尚书,说了治理黄河。
没见过这么会断章取义的,如果要说文献,大量都指向黄河,拿几个字出来说是良渚,这和儒生编造历史有什么区别?
现在考古谁也不能定论虞朝在哪,有没有,是什么样的。他们就知道了?说白了还不是在那拿着只言片语推理?为了他们想要的答案,而急于求成?
那些人的文案我看了,非常丰富,但都是只言片语,很多地方直接用‘方言’来解释,说伏羲是古越语称呼,其实就是‘无·锡’。我人傻了。
不要费劲巴拉在文献里找大禹是浙·江人,虞朝在良渚的证据了。
这就离谱。同样的方法,无数人能找出虞朝在中原、在山·东、在陕·西的证据。说到底还不是为了拼命往良渚是文明主体上靠?
我还能从故纸堆里找出大禹是外星人的文献证据链呢!难道大禹是外星人?
还有拿会稽山举证的,鼓吹大禹人生娶亲,记功,会盟,安葬四大事都在绍兴会稽山,其实是衣锦还乡什么的,大禹看到当地土著防风氏占据了自己祖先的‘良渚故地’,怒而杀之什么的……
我真的无语。
现今会稽山的命名极为随意,越王指定的,既没有凭据,也没有旁证。越王自称‘夏禹苗裔,是少康庶子,封在会稽,奉守禹祀’。
可信度有,但不高,这很可能是春秋战国时期族群认同需求下产生的历史重新记忆的结果。
当时整个春秋战国时代的风气都如此,比较远离中原的诸侯国,都给自己编造各种牛逼祖先,以融入华夏系统。
司马迁写史记这部分时,直接照抄《越绝书》的说法。因为符合儒家的‘大华夏’、‘大一统’学说。所以可能是真的,但也可能是假的。
文献不是绝对的。我也不知道越王勾践是不是夏禹后裔。只能说存疑。
但是杞国是周朝正式册封的三恪。是夏朝苗裔这是肯定的。是周朝官方认可的。所以越王要编,也只能编自己是‘庶子’,这玩意儿……他说是就是吧。
而且文献也不止一个说法,《尚书》明明写的是“禹娶于涂山”。
大禹一生娶亲记功丧葬,应该都在涂山氏的活动范围,涂山氏是他老婆家的势力,这更合理。大约在淮河流域苏北地区,而不是现在的会稽山。
因为大禹“大会计”,爵有德,封有功的行为,所以将涂山氏范围的某处山,叫做会稽,在淮河流域,AH境内。
《山海经》还写会稽山在大楚南呢。
部分版本,有人改动文字来实现政治目的,变“大楚南”为“大越南”,一些人就拿来当个宝。完全无视了《尚书》,因为尚书是写在涂山,他们不需要。
我并不是说《尚书》写的就对,而是说,某些人的行为是典型的‘先射箭后画靶’,有用的就要,没用的无视,断章取义,拼凑文案。
这种事,我干的太多了……所以一眼就看得出来。
看看越国地图就知道,那个会稽山一直在越国北部,而非南部,这纯粹是无视地理只改了一个字。
甚至连大楚南也是战国人写的,实际上古会稽山无法确认到底在哪,所以秦始皇就往最新被确立的越境会稽山那里南巡。
始皇帝不是为了大禹去的,而是去威服四方,有人告诉他这有个会稽山,是大禹陵,于是秦始皇就祭奠一下。
说白了,今会稽山更可能是越国为了种种目的而决定的。大禹当年会盟和埋葬的原地址,早就不知道了。
除非挖出大禹陵。
良渚确实是五千年前,中华大地上已知最辉煌的文明。已知最早‘中国’的龙山文化,继承了良渚很多工艺和文化因素,但也有巨大的改变。
龙山文化,严格来说,应该叫‘龙山时代’,是考古学上一个重大分水岭,指的是4900年前开始,海岱地区、中原地区、关中地区,大量的新石器文化,开始向龙山文化转变。
从此进入万国林立的城邦时代,各个地区都开始建城。直到出现‘陶寺文化’、‘石峁文化’等特大的古王朝性质的城市遗址群。
各地的龙山文化,都有区别,不是同一个政权。都是扎根于本土,继承了本土特色,没有丢失本土原有文化内核的。
相反,良渚的核心东西,反而被魔改了。比如最关键的良渚神徽‘神人兽面纹’,在龙山以及后续的夏商周文化里,成了‘饕餮纹’,铸在鼎上。
黄河流域大量的文化,继承了‘兽面’的部分,抛弃了‘神人’的部分。
相反,长江流域的石家河、三星堆等文化,着重继承了‘神人’崇拜。
可以看出它们吸收了部分良渚文化,而非被替代。
华夏本来就是个兼容并蓄,不断壮大吸收外部文化精髓的文明。
比如我们最初的‘龙’,是没有行云布雨功能的。山海经里能纵大风雨的,只有‘风伯雨师’。
《诗经·小雅》写‘月离于毕,俾滂沱矣’。《尚书·洪范》写‘星有好风,星有好雨’,好风的是‘宾星’,好雨的是‘毕星’。
《周礼》‘以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郑玄注:‘雨师,毕也’。
上古时期所有的‘神’,都对应天上的一颗或者多颗星星。我上一篇也说了‘归天者神’,只有重要人物死后,才能归天,嫔于上帝。就是给上天成为星星,陪伴上帝。
龙自古就是苍龙星象,是典型的星象崇拜,它的功能是给神踩乘的。注意,是踩得,不是骑得,山海经里大量的‘乘两龙’、‘践两龙’,就是如此。
没有一个先秦典籍,说龙在水里。
龙自古就在天上。发大水了找河伯,干旱了打旱魃……没有求龙王的。
为什么后来龙来管下雨了?那是佛经翻译者的锅,把娜迦翻译成了龙……
但即便如此,两汉魏晋官方都不认可,只是唐朝民间开始流传龙行云布雨,直到宋朝官方才顺应民心,正式建立龙王庙……
南宋赵彦卫写了本《云麓漫钞》就说了这个事:“古祭水神曰河伯,自释氏书入,中土有龙王之说,而河伯无闻矣。”
这本书你们看名字可能不像什么权威书,其实整本书写了大量的知识点,天文、地理、名物制度、方言俗谚、诗词遗文,类似于古代的百科。中华藏典网站有这本书,你们可以去看看。
总之我们的龙,吸收了大量外部设定,代代层累才成了现在的样子。
凤也一样,凤凰根本就没有什么浴火重生的设定,甚至都没有火凤的说法。
凤凰就是神鸟,百鸟之王,统管一切飞禽,传达上帝的旨意,寓意美好与和平。
山海经里描述的很清晰:‘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背文曰义,腹文曰信,膺文曰仁。’‘沃之野,凤鸟之卵是食,甘露是饮。’
‘是鸟也,自饮自食,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祂的能力就是天下太平,就是个祥瑞,出现就代表着美好。
为什么变成不死鸟了呢?翻译的锅,把西方的菲尼克斯翻译成了凤凰……
还有上帝也是这样,帝是华夏文明至高意志,是绝对古朴且正统的信仰,代表的是天象,是北极那颗不动的星。
后来的昊天上帝,东皇太一,都是指它。
《诗经》:‘皇矣上帝,临下有赫’,‘荡荡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昊天上帝,则我不遗。胡不相畏,先祖于摧’。
可现在一说上帝就想到圣经,还是翻译的锅……
但不管是龙、凤、上帝,都还是我们的文化,我们从来不会觉得祂们是娜迦、菲尼克斯与耶和华。
这就是吸收文化包容兼蓄而非被征服。
良渚文明现在学界普遍认为,它在距今4300年前,神秘地消亡了。
原因有三种可能。第一,海侵导致良渚人失去家园,被迫迁徙,分散各地,融入了其他文化。
第二,被外敌入侵,灭亡了,文化被敌人吸收。
第三,自我消亡了,因为太侧重宗教神权了,大量的生产力用于制作玉器,浪费了太多社会资源。但是因为长时间的交流融合,其他文化吸收了它的工艺。
都有可能,其中第一种可能最大,继而衍生了‘良渚北上征服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