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dingdianbiquge.com,南宋大相公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自古以来每个王朝都设有负责消防的兵马,因为城市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房舍越来越密集,所以防火救火在每个王朝都是一件必须要做的是。
大宋朝也不例外,曾设火政官专司此事。火政官所属的防隅军便是专门救火防火的兵马。每个大的州府都有专司此职的人手。临安府自成为南渡之后的都城开始,城市的规模人口都以爆炸级的程度爆发,城市的繁华也造成了房舍的密集。当今的房舍基本为木石结构为主,加之连片建造鳞次栉比,火灾的隐患和危害已经到了极为危险的程度。
远的不说,自绍兴年间起,临安城中便发生过数起大火。绍兴六年秋,临安城定名坊大火,烧毁定名坊房舍三百余间,死伤一百多人。绍兴十二年,教钦坊大火,烧毁了民坊百余间房舍的同时还烧毁了左近的文思院和妙明寺。当时正值庙会,死伤达一百七十多人。
最严重的一次是绍兴十八年正月,上元夜的灯火引燃了中河大瓦子,整个大瓦子当时人山人海,正看花灯听戏游玩的百姓数以万计。一场大火在北风迅速蔓延,封堵了所有出口,最后整个大瓦子成了一片废墟,事后统计,被烧伤烧死和慌乱的人群踩踏而死的高达六百余人,酿成惨剧。大火甚至差点往南蔓延,波及秘书省和太常寺等官衙。若非当机立断摧毁了大火行进路上的数十间房舍,将所有树木伐尽的话,后果更为严重。
除了这些大的火灾之外,小的火灾更是多的数不过来。偌大京城,几乎每几天便有火情。烧毁房舍烧伤烧死人更是家常便饭一般寻常。临安民间有民谣:辛辛苦苦数十年,一把大火全玩完。辛辛苦苦一辈子,火神来了全得死。这便是百姓们对火灾的恐惧的写照。
大宋朝廷苦恼于此,多次加强防隅军的力量。临安城中原本防隅军的数量只有七八百人,但现在,人数已经达两千多人。在街道民坊岔街等处,每隔里许便设立防隅军的巡防铺子以便随时观察监测隐患。更在临安城中建造了二十余处望火塔,一天十二时辰派人驻守,及时获取城中起烟起火的情形,以便及时作出应对。
然而,即便朝廷花了很大的气力,却也并不能杜绝火灾的发生。受限于城市爆炸性的人口规模和密集的房舍的格局,更受限于救火手段的落后,火灾的隐患依旧如悬在头顶上的一把刀,随时可能落下。
乌篷船上,史浩对方子安介绍了如上这些情形。但接下来他说的话其实才是重点。
“这些倒也罢了,子安,你可知道防隅军里都是些什么人么?防隅军在名义上属于禁军所辖,是禁军中的一
支。但是,防隅军却又并非作战兵马,所以无论在饷银装备乃至地位上都比真正的军队低一等。但可笑的是,要是救火不力,出了大的火灾的话,因为属于军队兵马,却又要按照军法进行惩责。所以,待遇低地位地,但是惩罚却严厉,这让防隅军成了一个谁也不愿意去接受的臭鸡蛋。防隅军的人手又不够,听起来两千多人似乎不少,但这么大的城池,又需要昼夜紧盯值守,所以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危险性也极高,正所谓水火无情,大火一起,别人可以避让,但防隅军不可避退,只能硬着头皮去救火,防隅军士兵烧死烧伤的情形很常见。你想一想,在这种情形之下,谁肯来防隅军中做事?”
方子安听得眉头紧皱,朝廷也不知是怎么想的,既然觉得放火重要,却又不把防隅军当人,那怎么能做好事情。防隅军的人手怕是也个个都不肯尽心尽力的。
果然,史浩继续道:“因为上述这种情形,导致防隅军人心浮动,根本不肯好好的救火,也不肯拼命。救火的手段也极为简单粗暴,不管火多大,哪怕是能扑灭之火,也不肯冒险施救,而是直接用拉塌房舍的办法,砍伐树木清空周边的办法去救火。起火的地方便让他自生自灭,烧光为止。百姓们投诉到朝廷的不计其数,名声极差。朝廷处罚了多任防隅官,都是极为严厉的处罚... -->>
自古以来每个王朝都设有负责消防的兵马,因为城市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房舍越来越密集,所以防火救火在每个王朝都是一件必须要做的是。
大宋朝也不例外,曾设火政官专司此事。火政官所属的防隅军便是专门救火防火的兵马。每个大的州府都有专司此职的人手。临安府自成为南渡之后的都城开始,城市的规模人口都以爆炸级的程度爆发,城市的繁华也造成了房舍的密集。当今的房舍基本为木石结构为主,加之连片建造鳞次栉比,火灾的隐患和危害已经到了极为危险的程度。
远的不说,自绍兴年间起,临安城中便发生过数起大火。绍兴六年秋,临安城定名坊大火,烧毁定名坊房舍三百余间,死伤一百多人。绍兴十二年,教钦坊大火,烧毁了民坊百余间房舍的同时还烧毁了左近的文思院和妙明寺。当时正值庙会,死伤达一百七十多人。
最严重的一次是绍兴十八年正月,上元夜的灯火引燃了中河大瓦子,整个大瓦子当时人山人海,正看花灯听戏游玩的百姓数以万计。一场大火在北风迅速蔓延,封堵了所有出口,最后整个大瓦子成了一片废墟,事后统计,被烧伤烧死和慌乱的人群踩踏而死的高达六百余人,酿成惨剧。大火甚至差点往南蔓延,波及秘书省和太常寺等官衙。若非当机立断摧毁了大火行进路上的数十间房舍,将所有树木伐尽的话,后果更为严重。
除了这些大的火灾之外,小的火灾更是多的数不过来。偌大京城,几乎每几天便有火情。烧毁房舍烧伤烧死人更是家常便饭一般寻常。临安民间有民谣:辛辛苦苦数十年,一把大火全玩完。辛辛苦苦一辈子,火神来了全得死。这便是百姓们对火灾的恐惧的写照。
大宋朝廷苦恼于此,多次加强防隅军的力量。临安城中原本防隅军的数量只有七八百人,但现在,人数已经达两千多人。在街道民坊岔街等处,每隔里许便设立防隅军的巡防铺子以便随时观察监测隐患。更在临安城中建造了二十余处望火塔,一天十二时辰派人驻守,及时获取城中起烟起火的情形,以便及时作出应对。
然而,即便朝廷花了很大的气力,却也并不能杜绝火灾的发生。受限于城市爆炸性的人口规模和密集的房舍的格局,更受限于救火手段的落后,火灾的隐患依旧如悬在头顶上的一把刀,随时可能落下。
乌篷船上,史浩对方子安介绍了如上这些情形。但接下来他说的话其实才是重点。
“这些倒也罢了,子安,你可知道防隅军里都是些什么人么?防隅军在名义上属于禁军所辖,是禁军中的一
支。但是,防隅军却又并非作战兵马,所以无论在饷银装备乃至地位上都比真正的军队低一等。但可笑的是,要是救火不力,出了大的火灾的话,因为属于军队兵马,却又要按照军法进行惩责。所以,待遇低地位地,但是惩罚却严厉,这让防隅军成了一个谁也不愿意去接受的臭鸡蛋。防隅军的人手又不够,听起来两千多人似乎不少,但这么大的城池,又需要昼夜紧盯值守,所以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危险性也极高,正所谓水火无情,大火一起,别人可以避让,但防隅军不可避退,只能硬着头皮去救火,防隅军士兵烧死烧伤的情形很常见。你想一想,在这种情形之下,谁肯来防隅军中做事?”
方子安听得眉头紧皱,朝廷也不知是怎么想的,既然觉得放火重要,却又不把防隅军当人,那怎么能做好事情。防隅军的人手怕是也个个都不肯尽心尽力的。
果然,史浩继续道:“因为上述这种情形,导致防隅军人心浮动,根本不肯好好的救火,也不肯拼命。救火的手段也极为简单粗暴,不管火多大,哪怕是能扑灭之火,也不肯冒险施救,而是直接用拉塌房舍的办法,砍伐树木清空周边的办法去救火。起火的地方便让他自生自灭,烧光为止。百姓们投诉到朝廷的不计其数,名声极差。朝廷处罚了多任防隅官,都是极为严厉的处罚...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