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dingdianbiquge.com,最才子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看到父亲眼睛里的寒意,景王心中一惊,讷讷道:“父皇要乾纲独断,自有用意,却不是儿臣所能理解的,儿臣刚才也是随口一说。”
嘉靖的眼神才柔和下来。
这都不是关键,关键是考生的名额。
如果严党有意壮大自己的阵营,定然会将名额往高了报,中的进士越多越能充实自己的基层。
实际上,如今的内阁都是小严一人说了算,他会放过这个机会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说起明朝进士的录取名额,自来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依照人口数确定新科进士的数字。
一般来说,一亿人口,每三年录取一百到两百个进士。
这些进士一旦中榜,可是要直接任命官职的,最差的也得实授一个知县。可全大明也就一千多个县,若录取的进士多了,官多民少,国家财政可负担不起。
不像后世,一个只有三十四人口的农业县,吃财政饭的就有三四万人。官民比例十比一,用惊世骇俗四字来形容也不为过。
明朝一个县城,真正的公务员也就知县、县丞两人,若不遇到天灾**,百姓的负担还是很低的。
会试、殿士科的录取名额的规则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几百年都没有改变。显然,这个官民比例有一定的科学性。比如清朝光绪九年,当时的全国人口是四万万,参加会试的考生是一万六千,最后的录取名额是三百零八人,平均下来,每年一百人。
明朝的人口比清朝时要少,但贡士和进士的名额依旧维持在每年一百人左右。
但内阁这次报上来的名额却是六百四十,这就让人有些始料不及了。
内阁一直有漫天要价的传统,可这次开出这么大一个数字还是显得有些不同寻常。若是在往届,这个数字一般都会在四百到五百之间。
进呈御览之后,皇帝按照惯例,大笔一挥,改成三百。
大家都是一团和气,默契于心。
问题是,这次是六百四十,皇帝就算要压些数字下来,怎么也得给内阁一个面子,不能压得太多。
最后的可能,估计是在四百多人。
四百多人,分成南、北、中三榜,每榜都有一百人可以登榜。录取名额之大,可谓是明朝开国以来前所未见。
“……今,上有圣明天子,下有贤臣,河清海晏……陛下恩泽,遍及草木虫鱼……须大开科举之门,使野无遗贤,开太平之盛世……”嘉靖大声地念着内阁的呈文,突然哈哈大笑起来,笑声中满是讽刺:“说得真好听,还不都是想着广收门生,壮大声势,你们说,朕能遂了他们的愿吗?”
说着话,又将目光落到景王的身上:“你说呢?”
景王有些口吃:“圣明无过天子……这个……这个录取的人也实在多了些,得改……”
嘉靖似笑非笑,指了指景王,又指了指吴节:“你们说改成多少为佳?”
吴节:“陛下,臣要参加这次会试。”
“无妨,吴节你是朕的身边人,景王是朕的皇儿,就当是闲聊好了。”
景王忐忑地道:“父皇,儿臣以为这六百四十人名额是多了些,刷两百下来正好。”
“刷两百下来,不还剩四百四十吗?”嘉靖冷笑一声,景王忙将脖子缩了回去。
既然皇帝问起,吴节也不能不说话:“依照以前的成例,三百人正好。”
这是执中之言,也挑不出错来。
嘉靖的脸才温和下来,提起朱笔,将那个数字抹了,在上面改成:“八十一。”
“八十一个!”景王惊叫出声:“才这么点?”
“对,九九归一,难道不好吗?”皇帝一挥长袖:“朕就这么定了。”
吴节也大吃一惊,才八十一个录取名额……这这这……这也太少了点吧!
据他所知道,这次来京报考的举子有一万一千多人,一万多人才录取八十一名。这才是真正的百里挑一,这考试的难度和竞争的激烈程度,已然逆天了!
本以为,自己凭着预先知道考题,又有范文可抄,怎么着也能中个进士。再怎么说,也有三百多个名额,就算考场中出现意外,也不会出什么大的问题。
如今,名额如此之少,却将考场的风险放到了最大。
这真是大明朝有史以来,难度最大的一场会试啊!
/>
看到父亲眼睛里的寒意,景王心中一惊,讷讷道:“父皇要乾纲独断,自有用意,却不是儿臣所能理解的,儿臣刚才也是随口一说。”
嘉靖的眼神才柔和下来。
这都不是关键,关键是考生的名额。
如果严党有意壮大自己的阵营,定然会将名额往高了报,中的进士越多越能充实自己的基层。
实际上,如今的内阁都是小严一人说了算,他会放过这个机会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说起明朝进士的录取名额,自来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依照人口数确定新科进士的数字。
一般来说,一亿人口,每三年录取一百到两百个进士。
这些进士一旦中榜,可是要直接任命官职的,最差的也得实授一个知县。可全大明也就一千多个县,若录取的进士多了,官多民少,国家财政可负担不起。
不像后世,一个只有三十四人口的农业县,吃财政饭的就有三四万人。官民比例十比一,用惊世骇俗四字来形容也不为过。
明朝一个县城,真正的公务员也就知县、县丞两人,若不遇到天灾**,百姓的负担还是很低的。
会试、殿士科的录取名额的规则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几百年都没有改变。显然,这个官民比例有一定的科学性。比如清朝光绪九年,当时的全国人口是四万万,参加会试的考生是一万六千,最后的录取名额是三百零八人,平均下来,每年一百人。
明朝的人口比清朝时要少,但贡士和进士的名额依旧维持在每年一百人左右。
但内阁这次报上来的名额却是六百四十,这就让人有些始料不及了。
内阁一直有漫天要价的传统,可这次开出这么大一个数字还是显得有些不同寻常。若是在往届,这个数字一般都会在四百到五百之间。
进呈御览之后,皇帝按照惯例,大笔一挥,改成三百。
大家都是一团和气,默契于心。
问题是,这次是六百四十,皇帝就算要压些数字下来,怎么也得给内阁一个面子,不能压得太多。
最后的可能,估计是在四百多人。
四百多人,分成南、北、中三榜,每榜都有一百人可以登榜。录取名额之大,可谓是明朝开国以来前所未见。
“……今,上有圣明天子,下有贤臣,河清海晏……陛下恩泽,遍及草木虫鱼……须大开科举之门,使野无遗贤,开太平之盛世……”嘉靖大声地念着内阁的呈文,突然哈哈大笑起来,笑声中满是讽刺:“说得真好听,还不都是想着广收门生,壮大声势,你们说,朕能遂了他们的愿吗?”
说着话,又将目光落到景王的身上:“你说呢?”
景王有些口吃:“圣明无过天子……这个……这个录取的人也实在多了些,得改……”
嘉靖似笑非笑,指了指景王,又指了指吴节:“你们说改成多少为佳?”
吴节:“陛下,臣要参加这次会试。”
“无妨,吴节你是朕的身边人,景王是朕的皇儿,就当是闲聊好了。”
景王忐忑地道:“父皇,儿臣以为这六百四十人名额是多了些,刷两百下来正好。”
“刷两百下来,不还剩四百四十吗?”嘉靖冷笑一声,景王忙将脖子缩了回去。
既然皇帝问起,吴节也不能不说话:“依照以前的成例,三百人正好。”
这是执中之言,也挑不出错来。
嘉靖的脸才温和下来,提起朱笔,将那个数字抹了,在上面改成:“八十一。”
“八十一个!”景王惊叫出声:“才这么点?”
“对,九九归一,难道不好吗?”皇帝一挥长袖:“朕就这么定了。”
吴节也大吃一惊,才八十一个录取名额……这这这……这也太少了点吧!
据他所知道,这次来京报考的举子有一万一千多人,一万多人才录取八十一名。这才是真正的百里挑一,这考试的难度和竞争的激烈程度,已然逆天了!
本以为,自己凭着预先知道考题,又有范文可抄,怎么着也能中个进士。再怎么说,也有三百多个名额,就算考场中出现意外,也不会出什么大的问题。
如今,名额如此之少,却将考场的风险放到了最大。
这真是大明朝有史以来,难度最大的一场会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