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顶点笔趣阁 dingdianbiquge.com,佛说四十二章经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除已更勿作

    一切有形类  终归填沟壑  持戒禁情苦  后受大安乐

    这个偈非常好,让我们知道入道的次第,怎么修行,告诉我们怎么用心。前几天讲了怎么用心的问题,大家都知道要无念,不打妄想,怎么样去空人我。但是光那样还不行,我们还要断财色,不要给自己留后门。这个东西你要是不断,你的妄想是不会灭掉的,它就是生起妄想的根子。你若不信,你兜里有钱你就生恐惧。

    有一个人出家了,自己还储备一点钱,在别人那放着,放着放着,最后还俗了。因为啥?本来他不应该还俗,但是他就是因为对这个财放不下。他以为没啥事,实际上,那个妄想就是因为这点钱财而生起来的,起来了以后老惦记着,他那个思想就不正了。他没把自己后路堵住,要是堵住,就不会退道了。一念财色,最后造成个大漏洞,就走了。你说,那点钱财够干什么?连半年都过不去,连一个月都过不去,啥东西都没有。就算你有,够过一辈子,又能咋地?生命无常的事情,很快就完了,所以说你必须断财色。

    我们出家也是这样,出家,我就和世间家没有联系了。财色,你别再给我,给我也不要,给我,我就往大海里扔。我不要这个东西,和我没关系,绝对不要,谁给我也不要,我永远和你这没有关系,你愿意给谁给谁,那都和我没关系,多潇洒呀!人生就得这么下决心,把决心下得死死的。绝对得断,你不断,那妄想就起来。

    当然,刚一开始断的时候,心里也是不割舍的“这玩意万一有点用呢?都是摸惯了的东西,这手花钱都花得习惯了,断那玩意也挺难受。”就是因为难受,我才断的,我断的就是这个难受,你越难受我越断你。必须把这个钱色得断尽,不跟它联系。另外还有什么女人,你愿意找谁找谁,和我没关系,你死活都和我没关系。什么“我将来再度你”了,这话你都别跟我讲,和我没关系,永远没关系。

    像哪个大师似的,出家的时候,那两房妻子,一个投河的,一个在外面连喊带跳的,他照样把头剃了。和我没关系,你死都和我没关系。不是他心狠,只有断绝这个财色,他才能救世界上的一切人。他是真正救人,不是救那个形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人从苦海里救出去。你只有真心修道,才能度一切人。你现在对她还放不下,觉得应该同情她,就把你拉下去了,她反而还得堕落。

    我们出家为度所有的人,别听人家骗,她愿意怎么做怎么做,不管她。不是我们不慈悲,是真慈悲,真慈悲你就得豁一头。豁出一头,最后的结果,佛菩萨帮你满这个愿。最后,她因为你出家,她也会得到解脱的。最起码她恨你,她恨男人,恨男人的时候,她心里本身就已经在解脱了。她不再相信男人,不再依靠男人,不再贪恋男人,她的欲望心已经在降低,本身就是个解脱。我常说,男人恨女人是好事,女人恨男人同样也是好事。应该这样。

    我们想修道,首先就不要给自己留后路,随时都要清除的。自己想一想,没清除的赶紧清除,断绝这个联系,从此以后下决心了,这事和我没关系了。别储备,人家说:“哎呀,我现在给你保存个三万两万的,给你留着。”不要,你别给我,要不你就供养父母,要不就扔大海里去,你愿意干啥干啥,你给穷人,你给谁,你一把火烧了,我都不要了。我就是不要,永远地把它断出去了。

    像庞家四圣,把家里的财产都装船里,扔海里去了,连善事都不做。实际上他做了一件最大的善事,教育世间人别拿这个东西当好东西,那是毒药,做了一件真正的大善事。往海里一扔,多潇洒呀!出家人,人家给钱财,你要是说一声“不要”那些人当时的心里,就像马上要从地狱里出来一样,从那热锅里爬出来一样。

    你觉得只是跟别人说不要钱财啊?我跟你说,对方的感受可不一样,就像被那个绳子捆着,这一下给解开了似的;像关在牢狱里,门马上被打开了似的;像正渴的时候,有人给口水喝;正饿的时候,有人给口饭吃。就有那样的力量。

    所以我们要以身示法,使所有的人都能得到解脱的机会。你别看我们持戒,好像就这么修,没有什么,但所有的人只要闻到我们的名声,他都能解脱,都能得到清凉,最后,他都能成就佛道。所以说佛戒不可思议。这个戒律看着是轻,实际上最重!佛法的兴盛不兴盛,也就取决于这两条,就看你能不能断掉财和色。

    下回再讲。

    上回讲到“财色招苦”这是第二十二章。

    (以净心诫观法之“诫观五停心观法第三”的部分内容来讲解“财色招苦”)

    诫佛教新受戒者,五年学律,然后学经。

    大家其实应该明白,佛特别强调:新受戒的比丘在前五年是应该学律的,然后才能学经,才能修定,不修戒律是绝对不允许的。佛为什么这么规定?它有深深的道理。

    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修道不得定,不能开悟,不能了脱生死?就因为你尽走一条错道。错道一旦形成了以后,有些人基础打得不好,很快就半道夭折了。他没有直接从戒律入手,有的是直接从定去入手,或直接去学经教。想得是很好,着急,但是由于着急,最后忽视戒律,刚开始走还察觉不出什么,时间一久了,就漏洞百出,堵也堵不住。左也是窟窿、右也是窟窿,左也漏、右也漏,修的那点功夫都不够漏的。漏得自己生烦恼了,最后就不学了,连道也不修了,修不下去了,有的就修成魔了。所以说,很难有人不从戒律去修而能直接成就的。

    佛早就把这个问题看得清清楚楚,所以新出家的一定要学戒律。这个戒律重要得不可思议,这是最起码的基础。像盖大楼似的,你不可能在空中盖楼阁。像做碗盆也好,首先不能让它有漏,你得堵住漏洞。好坏,咱先放在一边,最起码的,你不能让它漏。底下漏个窟窿,外面再怎么做一个圈,它也不好使,什么也不能装下,是不是?

    本来就是很简单的道理,但是一旦用到佛法上,我们由于对法的陌生,就不知道它的次第关系了。实际上,所谓的次第,就是必须经行之路,你有第一步才有第二步。

    所以佛告诉了“佛教新受戒者,五年学律”就在你受了大戒以后,都得五年学律“然后学经”你想,花五年的时间来学律,为什么花这么长时间?就说明它的重要性太大了。如果没有戒律,你就不能成为一个僧人;不能成为僧人,你就不能成为佛的种子。不能成为佛种,你上哪续佛慧命啊?和佛法了不相干。外道它也修定,但最后的结果,它终归是外道。佛法是以戒律为根本的,戒律是阶梯,我们必须在戒上多下功夫。

    对于这个,我也深有体会。没出家之前,刚一信佛的时候,抓的就是戒律,没有抓别的,就抓戒律。因为我那时候也赶得巧,我也不懂什么叫佛法,不懂。禅是什么意思?不知道。念佛是什么意思?不知道,一概不知道。就这样思惟:这都是什么法门?咱也不清楚。那时候还不喜欢问人,也不知道上哪去问。我选了半天,说:“我得选一门学。”信佛,你就得选一门功课学。我一看那写着戒律,戒律好。

    为什么选戒律?因为当过兵,它有个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对这个还清楚,所以这个还能摸点门。“得了,我先从它入手吧!”这一头就撞正了。一看,怎么办?先除毛病。怎么做?检查,自己检查。那时候没有什么戒律书,就自己观察自己的身,看看自己的所作所为,应不应该做。就眼前的东西,我们多观察一下,就够我们改一阵的了。别说以后的,说要按照佛的戒律更深一步修行;就检查我们眼前这些事,能不能办得到?看看,一条一条检查。最后也持了好几年戒律。

    那时持到什么程度呢?自己都不能理解自己了,自己都理解不了自己,最后生起:“自己是不是像他们说的过分了?”

    有一回做僧袜,要出家嘛,做双袜子。我的原则就是不求人,做袜子的布也有了,那是我母亲支持我出家给的孝带,还有我弟弟当兵时留下来的布袜子,都是新的,可能是三双吧。你说这个条件多好,这都是亲人的一片心,支持我出家,这很难得。因为那袜腰短,我得再补一段袜腰,后来顺口就跟一位师父说:“你帮我剪一下这个袜子的上面这块,剪下就行了,我回来一缝就完事儿了。”

    说完就过去了,没当回事。过了一段时间一想,下午还是什么时候想起来了“哎呀,我这不是在求人吗?我张口不就求人了?”哎呀,不行,这立刻就后悔了。都已经剪完了,还给我了。我一看,求人了怎么办?忏悔,跟谁忏悔呀?都已经求完了。想来想去,唯独的一条,忍痛烧掉,毁掉。最后,连剪的那个布,再加上袜子,一起放到灶坑里,全部烧掉了。

    那时心里非常难受。那是孝带,是继承老人的东西,何况是母亲亲手给的,那代表母亲的一片心意,三双袜子都是新的,是三双还是两双?忘了。烧完就没有袜子了,都一起烧掉了。目的就是要持这个戒,说话要算数,要永远不求人。这事他们不知道,要是知道更得找我算账,我没敢跟他们讲。

    我那时候还是居士,一次在山上割草,割断一个小松树苗,就这么大,一拃大小的小松树苗。当时就想:“我跟人家说好了是割草,这个树不属于草,是不是?”没人知道,怎么办?最后决定:赔人家钱吧。包点钱,弄个绳一系,缠在那个树枝上。他能捡到就捡到了,你给他,他肯定不会要,不要我也得赔,就算扔了,我也得赔。

    (编者注:一拃,大拇指和中指(或小指),张开后,两端间的长度。)

    我那时候做个梦,梦见什么呢?我盖大楼,盖个二层楼,这个楼可大了。盖完楼了一看,没有门,整个楼没有门,从哪出去呢?实在没办法,爬窗户。底下窗户都堵死了,上面可能有几个窗户没堵死,从那窗户爬出去了。自己那时候持这个戒,就像盖楼一样,把自己都圈里面,一点后门都不给自己留,前门后门全堵死了。没有门,只管往前盖,后来盖到二层,就从那窗户爬出去了。持戒你得持到这么样才行,这才有点意思。

    就这么样不断地持戒,最后自己都生起一种不了解自己的感觉,发现自己不能了解自己,究竟对或错?自己都不知道了。所以说,你持戒得持到这么个程度,持到自己不能了解自己的时候,超出你的习惯性。你的习惯性还能理解,你的行还在脑袋思惟的习惯范畴之内,所以你那个戒还没有清净。说:“我知道这个的好和坏。”那说明你还是凡夫的智慧,能知道好坏,说明你持戒还没到那个地步。你都知道好坏,凡夫都能理解,是不是?那不行的。得自己都不知道了,只有佛才能知道戒律的好和坏,那才行。

    我那时候走的路,虽然是自己摸索走,也算走了一段了。但是我们更应该注意的是,有时候我们自己摸索,终归有不足的地方,还有偏见的地方,是不是?我们应该按照佛戒去走,我们这个智慧想不到的地方,应该怎么走,佛都给我们讲出来了,所以我们应该按照佛戒走,这是最直接的道路。佛都亲口告诉我们了,所以应该按佛戒去走,佛怎么教的,我们就怎么去做。

    另外,谁也定不了戒律,只有佛能定。菩萨不能定,罗汉也不能定,凡夫更不能定,谁都不能定,只有佛能定。佛定的戒律是不允许改的,要想改,比如释迦牟尼佛定的戒律,你想改,等弥勒佛出世再改,由弥勒佛去改,你不能改,谁都不能改,佛的戒律就这么严。说到佛的这个戒,这就说明佛的戒律的重要性。

    你就算证果了,如果不懂得戒律,也不允许离开师父,那也是不允许的。有个罗汉证果了,他想:“我心里已经清净了,我不必去参加诵戒了。”他心里确实清净,这不是妄语。“心里清净自在,我可以不去诵戒,我已经完成戒律这一页了,成无为了。”但是释迦牟尼佛就现前了,告诉他:“你得去参加诵戒,必须去;我也得去,应步行前去,不应以神足前去。”

    大家比较有福气,能够学戒律,拥有很多的条件,还有人讲“我们就万幸!万幸!”大家应该知道戒律的重要性,是根本。“五年学律,然后学经”大家已经知道了。

    诫律有五部:一、四分;二、五分;三、十诵;四、僧祇;五、解脱。此五部律,同一毗尼大藏,文相广博,卒难悉识。

    大家也记一下这个,省得我们以后不清楚。第一个是四分,第二个是五分,第三个是十诵,第四个是僧祇,第五个是解脱。“此五部律”总的是一个“毗尼大藏”所出。这里面“文相广博”非常浩瀚,特别多。“卒难悉识”很难来理解和知道,特别难。

    诫今欲知者,财色为宗。能断财色,即名奉律。禁戒清净,发生定慧,成就圣道。知律纲要,故名净心。

    “今欲知者”我们想明白它,首先应该知道的,今天应该知道的。我们今天讲了这么多,毗尼戒律这么严、这么多,文相非常广博,很难清楚的。你想掌握它,怎么来掌握它呢?就是要知道以“财色为宗”

    “能断财色,即名奉律。禁戒清净”你戒律清净了,这可了不得。“发生定慧,成就圣道”这个很重要。大家一定要清楚,这一段很重要。这么大的戒律首先就是以“财色为宗”“能断财色”的才是戒律清净者。你有财有色,根本就不是个清净者。

    诫偈曰:

    五部戒律中  宗要断财色  修禅观不净  对治自忍抑

    林野叹死尸  内心怀悲恻  我身会当然  贪热即时息

    三毒甚强盛  摧之用智力  衣求破弊衣  食即一坐食

    常行平等心  净意恒质直  若不能如此  袈裟覆荆棘

    首先断财色,这是我们入道的第一关,这关要是不过,你想入道是不可能的。你觉得和你没关系,实际上有绝对的关系,修道不断财色是不行的。

    “修禅观不净”观不净,观什么不净呢?观种子不净、人身不净,观种种的不净。

    “对治自忍抑”要采取对治的方法,要忍,要抑制自己。

    “林野叹死尸”在树林里、野地里看到死尸,我们发生了感叹。

    “内心怀悲恻”你看看,人不修道,尸体一旦扔下了,也就如此了。人生很快就过去了,一点都不留情。说:“我这个身体是为谁生长的。”都没有用。你为你父母生长的也没有用,也留不住;你为别人生长的,也不好使,也留不住;你为你自己生长的身体,也留不住。那个身体是在不断地生灭,所以你对身体的爱护和留恋是没有意义的,是一种愚痴的行为。我们凡夫就是留恋身体和我们的感受,这正是我们愚蠢的地方。

    特别是看到尸体,心里要思惟,你说你贪钱财,死了你给谁呀?是不是?有什么用?贪女色,你死了又有什么用?一点用也没有。为什么有生有死?就是因为我们贪财色。你不贪财色,它就会解决这些问题;你贪了财色,生死就跟着你了,将来你就会像林野的尸体一样。就这么可怕,毫不留情面。那个尸体为什么现前,你为什么能看到?那就是将来的你,你就那样,你要是不修道,将来就是这样。所以说,非常可怕。我们应该“内心怀悲恻”应该清楚,看看众生是多么可怜,要有慈悲心、恻隐之心。

    “我身会当然”我们的身体将来也会这样。

    “贪热即时息”我们若是这样去考虑、想和观察,知道要断财色、不净、对治和忍辱,又看到尸体了,我们心里生起了这个悲心,悲尸体、悲自己,明白了生死无常,什么原因造成的?就是财色二字。我们还应该知道,这个尸体就是我们将来的下场。你如果这么样观察,贪的热恼、贪嗔痴的热恼、贪财贪色的热恼,马上就息了,即时就息了,我们就得这么对治。

    “三毒甚强盛”贪嗔痴非常强盛,它给人贪恋,它有个贪恋在里面。要是毒药搁那块,大家都不吃。因为啥呢?他知道那个苦,大家都知道有毒,他不吃;但三毒不是,它外面抹了很多好吃的东西,有诱惑力,内外勾结,它非常强盛。你看,干别的不行,你要是干贪嗔痴,那个可快了。你修道,一天迈不了一步,你要是贪嗔痴,一天能迈上一万步,它俩没法相比。人这个习性顺着贪嗔痴,走得可快了,就像下山似的。上山难,下山可容易,一轱辘就到底了。

    “摧之用智力”想克服三毒,得用智慧去摧灭它。

    什么是智慧力呢?那就是“衣求破弊衣”穿衣服得穿破衣服,你别求好的,穿百衲衣。要是谁给你件破衣服,你简直高兴死了。你别贪恋这个衣服,你只要有一念贪恋,那个“林野尸体”将来就是你。你若想那个“林野尸体”不是你,第一个,你先别穿好衣服,见好衣服,你都要给它补,就算是非常新的,你要给它点上点,要补它一小块,这叫“作净”这叫法。你以为这是开玩笑,这不是,这是佛的戒律。就是最新的衣服,你要给它点上点,要给它作净,这才行,否则的话,我们穿新衣服的时候就犯戒了。

    “衣求破弊衣”得求,不是说那衣服在那地方,等着我去干吗,你得不断地想这个——求,怎么让它变旧。“等我穿破了再说吧。”那还行?等那新衣穿破了,这段时间怎么办?那你就可以贪了?一念都不能贪的!是不是?你这段时间怎么办?这么长时间。要是一年才能穿破,你还不得先贪一年?一念都不允许,何况贪一年!得求。

    “衣求破弊衣”刚才不是告诉你了?点上点,补上一小块。你要是觉得不好意思,你找一个地方在里面补上,你也得补上。鞋呢,让别人给你先穿一穿,他穿完了你再穿,你不穿新的,永远不穿新的,永远不要新的。不要好的,要好的不行,要好的你就不算修行人了,有一念要好的心都不行。说:“我以后再慢慢破。”那都不行的。“我刚出家。”刚出家怎么的?刚出家的也得行佛的法,刚出家就不行佛法了?

    吃呢“食即一坐食”一坐食就是日中一食,这是我们的根本戒。

    亲舟师有事路过,到河北弘川律师那去了一趟。弘川律师听说咱们的持戒情况以后,特别的称赞,他说:“我从台湾来到大陆,你们这道场是第一个。”第二天早上,亲舟师要走,包都背起来了,搁那寮房要走。弘川律师就去看他了,干吗呢?叫他给讲法。亲舟师说:“我不能给你讲,我哪有资格讲法。”在人家大律师面前,我们可以讲法吗?说:“你得讲,讲一讲你师父为什么不让人上佛学院,还有你们的做法,都要给大家讲一讲。”后来,亲舟师实在推不出去了,就说:“你要是实在让我讲,我只能谈体会。”弘川律师也就同意了。

    亲舟师就去讲了,弘川律师也在那听。快到中午的时候,弘川律师才知道上午还有个会,他连开会都给忘了。给大家讲完,大家生起挺大欢喜,其中有几个就要跟着他来。后来亲舟师说:“那不行,你想上我们那去,必须经过你师父同意。你师父不同意你上我们那,我们是不能收的。”弘川律师也说了,他一是要上咱们这来看一看,而且还要派徒弟上咱们这来参学。

    就是说,咱们借了谁的光?就借了佛的戒律的光,咱们的修行才到哪呀,是不是?人家都是老修行,咱们才开始走这么一步。所以说,如果你持佛戒,你不想要名和利,它自然就给你。给你的,你越不要,它越明显;越明显,你越不要,你的道业就会不断地前进。所以说,衣服求破衣服,食即是日中一食,一坐食,不能起座,而且是不过午。过了午怎么办?就饿着,没有别的开缘,这是佛的根本戒律。

    行呢,就是“常行平等心”什么是平等心?就是一切众生皆是自己的父母、未来诸佛;以平等心对待每个人,你身边的道友、师兄弟,你都要尊敬爱护;他吃不上一口饭,你都得惦在心上;冷了、热了,你都得想着,得有这种心。说话,别伤着人家,别刺激人家,有问题慢慢说,语言柔和,你伤人家的心不是等于伤了你自己的心吗?不能伤人家。我们都得互相的关心和爱护“常行平等心”那才行的。

    这个平等心不是那么好求的,但是你不求不行,你得求、得行,常常行。对一个小虫子你都得行,就是对死去的虫子你都得行,何况人了,是不是?你要是不行,那你就没有平等心,应该有平等心。这个平等心就是恭敬心。平等心不是这样,说:“师父,我和你俩平等啊,见到师父,我也不行礼了,也不合掌了,咱俩都平了。”那不是平等心,你恭敬师父才是平等心,你别把平等心当成你的工具了。

    小的不尊重老的也不行,说话尽呛着老的“咱俩平等啊,你也是师兄弟,我也是师兄弟,别看我小,我和你平等,师父告诉我,要行平等心。”平等心就是尊重别人,这才是平等心。岁数大的要爱护小的,小的要尊重老的,有谦有让,这才是平等心。什么是平等心?依教奉行是平等心。为什么说依教奉行是平等心呢?谁能说一说?

    弟子:没有分别。

    对喽!依教奉行就是不让你分别,不分别是离一切相,离一切相才是真正的平等心,一切都是为它做的。你恭敬别人就是离一切相,首先得离开你那个相。你不恭敬别人的时候,你的我相已经增加了“我”是坚固的;你恭敬别人的时候,实际上在离我相。明白这个道理吗?你明不明白这个道理?

    弟子:就是对治自己的我相,我相是最厉害的,平等是最大的利益。

    哎!对对对就是来对治我相的。

    你恭敬别人,那别人就想:“你看看,这个人还拿我做标杆,他要把自己那个相扔出去了。你恭敬我,我也不受,我也得恭敬你,我还给你。你恭敬我,我这骄慢一下就起来了,那我相不就跑我身上来了?那不行。我还得恭敬你,咱俩都恭敬。”这个相就没了。

    别他一恭敬你:“啊,太好了,我受着吧,谁让你是小的,就得恭敬我。”你完了。他把这个我相送出去,你却捡回来了,那就不合适了,是不是?应该“哎呀,你是小的都懂得恭敬,好好,真了不起。”同时还要爱护小的,这样的话,我相就送出去了。俩人都要送出去,这才行的。不要人家一恭敬你,得了,你把它拿回来了,这就不合适了。

    要常行平等心,一个是恭敬别人,另外再依教奉行。不管大和小,你都要去依教奉行;你只要依教奉行,本身就是无我,修道就不要有我。师父告诉说:“你去做那个事情。”你有我,他就有一个愿意做和不愿意做的问题,于是提出想法:“师父,这个东西不行,你看,这个烟囱太细了,这得粗,得粗到什么程度呢?得粗到一尺、一尺以上,怎么说也得一尺以上。”

    他那个技术就是“我”实际上,什么是他的技术呢?他的标准就是“我”“我”就是标准,那尺就是“我”的变化。所以说,我们不能犟,可以说事,你说“这个一尺好”人家可能说一尺二好,也可能说半尺好。你得根据实际需要,不能犟。你犟的时候,那个我执就转盛,平等心就没了。

    师父告诉你说:“你去干活去。”“哎呀,师父,我正好要学习呢,你怎么告诉我干活呢?”完了,拿学习跟干活就对上了。实际上,你这个依教奉行就没有了。师父告诉你去干活,但你认为学习比干活重要。你不知道,告诉你的“干活”正是教你学习,你依教奉行就等于把学习学了。你没依教奉行,就算学了也等于白学。你不知道什么叫学习,你学习的目的干吗?不就是去掉“我”吗?当下就去掉“我”你反而不学,还另外找个方法去学,学完还不改。你说,你这学的有啥用?是不是?所以说,依教奉行才是真正的学习,我们现在就是这样。

    亲舟师在弘川律师那里讲了一个什么呢?就讲了依教奉行的问题。说:“你们应该跟老和尚学戒律,不要去上什么佛学院,上外面到处跑。你们现在主要是学习依教奉行”就给他们讲依教奉行,给他们讲得,有好几个人硬要跟他来,要来学依教奉行。所以说,我们这方面得特别的加强,不加强不行,因为这个依教奉行是难行能行。有时候心里有不痛快的地方,怎么办?忍着,依教奉行。

    平时别人让你做什么,你别说“好”你说什么呢?“依教奉行”你就说出“依教奉行”从嘴说出来,你看你的心里,马上就能克服自己那种不满意的心,或有想法的心,一下就克服住了。勉强去做,你就依教奉行,说话得算数呀,你去做,做完了再看,那等于把六根收回来了,把我相去掉了,那心里充满了温暖。虽然它有时还有别扭的地方,你也不要怕它。我们一定要学会这个平等心,要知道什么是平等心,你不要错误的领会这个平等心,这不行的。

    “净意恒质直”净意,干净的意思。什么是干净?没有“我”是最干净的,是不是?那个脑袋什么都不要想,不要有我。我实在还有想法,只能想到别人的益处,清净自己那个意念。“恒质直”什么叫直?谁能说一说?

    弟子:心直。

    什么叫心直?

    弟子:不分别就是。

    什么是直?无我就是直,不分别就是为达到无我,无我是最直的。不是说,我说话呛人就是直“你怎么能这样式呢?我直心眼啊,我得说你。”那不叫直。而是得无我。有的人说:“我说别人的时候,我从来没想过自己,就想到别人,我就想说别人。”那不对,你光想着说别人也不行,你有谁也不行,有人相、我相都不行的。

    真正的直就是不分别,没有众生相,首先是无我相。你别先无众生相,逮谁打谁,逮谁说谁,那不行,你首先得无我相。无我的人没有不直不刚的,无我的人又刚又直,而且心地柔软,他能有慈悲,因为无我的人有大慈悲力。不是脾气大,是大慈悲,这个你得弄清楚了,大慈悲和大脾气是两回事。

    大慈悲,你想怎么做,他都能满你愿,有的人说:“哎呀,你看我坐在这个地上,太潮湿了。”他都能趴在地上,说:“得了,你坐我身上吧。”他有这种慈悲心。说:“我这顿饭不知道上哪吃。”他说:“你看看我这块肉行不行?”他有这种布施心和慈悲心。舍命,为不点小事,他都能舍去自己的生命。这叫平等心,叫直。

    我们好多人有时候就找借口:“我这是心直口快。”说别人时像刀子似的,把人家脸划得一个坑又一个坑,把皮都给揭下去了,差点给揭到骨头那块去了。说:“我心直口快。”实际上你那心里可满足了“我算是出了口气,痛快了。”但别人连活都活不下去,咽还咽不下去。这个不行。我们处处要考虑别人,不管别人有多大过失的时候,我们也要考虑别人。该批评的时候,自然要批评的,但是一定要考虑别人的难处。但也不是说:“得了,这人犯了多大过错我也不说了。”那个也不行,那说明你还有弯曲心。

    我们既要照顾人生存的这种习性,更应该考虑到怎么让他更好地精进修行,两下都得考虑,说的目的是让他精进修行,不说的目的是让他鼓舞信心。当我们发现对方有过失的时候,我们要想尽办法来帮他纠正过来,但纠正的方法一定是能起到最好效果的办法,不能以自己的想法为主。有什么事情,比如说,像你们之间,有的话可以说,有的话就不可以说,有的话需要跟执事人说,有的话需要跟师父讲。要一层层地讲,别怕麻烦,按原则去处理,而且大家的心都在原则之下,这才行。但主要还是检查自己。

    如果不能这样做,不能日中一食,不能穿破衣服,不能常行平等心,不能无我,心里老是不干净,贪财、贪色、要钱。这头数着钱,那面还和女人打交道,贪色。这种人是什么呢?“若不能如此,袈裟覆荆棘”荆棘就是长刺的那个东西,就是说这个袈裟覆在那刺上,你里面的那不是佛子。是什么呢?是那些荆。荆就是大家都不喜欢要的东西,尽是刺,不能成为材。表面看着穿着是袈裟,但那里面不是块材料,烧火都没人用它,谁见谁躲,他尽扎人,尽捣乱。所以你让这种人在僧团里,那不等于破坏僧团吗?这都不行的。

    我们一定要知道财色的危害。我们应该知道,为什么不能证道?就因为财色。“财色招苦”我们在六道里轮回,受这种苦,主要原因就是财色二字。大家要清楚这个。第二十二章就先讲到这里,本来还可以往下讲,但这段要细讲起来就太多了。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