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顶点笔趣阁 dingdianbiquge.com,佛说四十二章经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释这一章是说你相信佛的戒律,不论离佛多远,也都是在佛的面前。你不相信,不守持佛的戒律,就是常在佛的面前,也是不见佛,不闻法。这和六祖所说的话是一样的。六祖说,你相信我,纵使离我十万八千里,也和在我身边是一样的;你不相信我,虽然常在我身边,也和离我十万八千里是一样的。这章经文也是这个意思。

    “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佛说,佛的弟子虽然离我数千里外之远。“忆念吾戒”:忆念就是不忘。但他常常不忘我的戒律,能依戒修行,止持戒律。“必得道果”:一定会得道证果的。

    这个问题佛讲得很清楚。但有很多的人却这么讲,他说:“持佛戒只是人天小乘,持佛戒只能生天,不能成道。”还有这种说法,有的书确实这么讲,这就和佛说的不一样。佛说“忆念吾戒”就是忆念戒律不忘。“必得道果”一定会得道证果的,佛不会妄语的,讲得很清楚。

    释“在吾左右”:若在我的身边、左右。“虽常见吾”:虽然常常看见我。“不顺吾戒”不依照我所立的戒律去修行。“终不得道”:你怎么也不会得道的。

    佛又进一步地肯定了:你不持我的戒,肯定不能得道。“终”就是根本上,就算他怎么样做也不会得道的。就算你能在虚空中飞行,最后也是罗刹类。不持佛戒,你不可能得道,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有很多人就在这戒上老转圈,老是和佛对着干,因为他们确实不懂得戒的殊胜功德。

    释由这一段经文看来,你能依教奉行,依照佛法修行,就是真正佛的弟子,就常见佛面,常随佛学。你要是不持戒律,对面也会错过。

    佛讲得很清楚,这句话是:你若是真正的佛的弟子,必定会持佛戒的;你不持佛戒,绝不是佛的弟子,那就是魔。

    释以前,波罗奈国有两个比丘,想到舍卫国见佛,中间经过很遥远的路,路上缺水,渴得没有法子走路,眼看就要渴死了。这时候,在前面遇见一点水,装在死人的头骨里。一个比丘拿起这水就喝,可是另外一个比丘看见水里有很多虫子,既然水是在人的头骨里,又有很多虫,他就不喝了。

    另外一个比丘就问他:“你为什么不喝这水,就要渴死啦!”

    他说:“因为佛制的戒律,水里有虫是不可以喝的,我宁可渴死,也不喝这有虫的水,我要依照佛的戒律去修行。”

    另外那个比丘就说:“唉!你真是愚痴,现在已经快渴死了,你喝了水就可以见佛;不喝水,就会渴死,你怎么这样的固执。”

    现在的人也是这样的,批评持戒的人:“你怎么这么样的固执?”

    释虽然这么说他,他也不喝。另外那比丘就把水都喝了,喝了水的比丘走路就很强健;没有喝水的比丘果然渴死在半路上。因为他专持戒律,死后就生到忉利天了,具足天人的福相,于是先去见佛闻法,当时就得到法眼净,证果了。喝水的那位比丘在第三天才到。

    佛就问这位比丘说:“你从什么地方来的,有几位和你一起来的呢?你在路上都很平安吗?”这时,这位比丘就向佛禀告来的经过。

    那时候的出家人是不敢跟佛撒谎的,因为当时有三百力士站在佛的周围,你要是撒谎,马上就拿锤子把你的头颅给打碎了,就那么厉害的!看不见的天人就在那,那时候有道眼的人比较多,一般的人都能看见天人、凡圣同居的这种现象。那时候谁也不敢跟佛撒谎,佛就故意问他。

    释这位比丘就向佛禀告来的经过,并说那位渴死的比丘没有佛缘,不能见到佛,他的执著心太厉害了。佛听了以后,就叫渴死的比丘出来和他见面,佛就说了:“他当天就生天了,得到了天人的长寿。现在他又到这个法会来说法,他已经证果了。你说他愚痴,其实你自己才是真正的愚痴。你不守佛戒律,虽然见到我的面,也等于没见一样。因为你心不真,没有诚心,不持戒律。”

    佛可能就把他赶出去了。这样的人,不持佛的戒律,根本就不是佛的弟子。

    释由这件事看来,不论你在不在佛的面前,只要你依照佛的戒律修行,那就是见佛;不依佛的戒律修行,就是在佛的身边,也等于没有见着一样。

    我们有时候别怕人说,说自己执著。你想修行,你想持戒,那肯定会有人说你的,这是毫无疑问的。过去我刚信佛的时候,人家骂我是什么?傻子、精神不正常。在过去来讲,没有人敢骂我的,后来连年轻人都敢骂我。因为他跟我要公家的东西,我不给他,我得持戒修行,不给他。他说:“这个人已经精神病了,别理他!”他不知道我在后面都听得清清楚楚的。他还是新来的,就敢说我。那要是在过去,我马上就告诉他们主任,因为他们主任是我好朋友,那主任马上就得找他麻烦,是不是?但学佛了就不能干这事情了,另外,他想说两句就说两句吧。

    后来有一次,我这是后来听别人说的。有一次,有几个大夫上一个饭店吃饭。吃饭的时候,他们又议论起我了,说:“这个人,你看现在变得过去和大家一起那么好,一起来往,有求必应的。现在学佛了,变得精神也不正常了,变得傻了、执著了,那简直叫人没法理解。”这个说者就以为:旁边也没有谁啊,自己随便说,说着玩。

    赶上这个饭店老板信佛,但也不认识我,一听他们这么说,实在忍不住了,也不管你是吃饭不吃饭的,他也豁出来了,就把人家说了一顿“你们这些人怎么”意思是说:你也不懂,人家那叫修行,你们这是胡乱猜测,背后议论人家,把人家说成精神病,太不应该了。给人家好一顿说,这几个吃饭的也没理呀,没想到叫饭店老板给说了,谁也不敢吱声,就算拉倒了,这个事后来就慢慢传出来了。

    就是说,你要是持戒,虽然你不认识他,但也有人护持你。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在修行中,你想持好戒,不可能每个人都赞成你,特别是那些不持戒的,肯定要反对你的,要不理解的,得经过一段时间。

    持戒是我们的生命。我们怎样来看待戒的问题?有几句话,大家都给记住:

    (出净心诫观法释名篇第一)

    诫心若清净,令众生界净。众生既净,则佛土净。始除烦恼,令戒清净。戒既完具,定复清净。以戒定净,令智慧净。智既净已,显自身源。

    我们一定要“令戒清净”每条戒律都要做得非常清净,丝毫不犯,持一条戒律丢了一百条,不是那样。凡是佛的戒律,我们都应该完全地把它受持好。完具,不是我们受完戒了就算完具戒了,而是你的行持得到位。你的戒如果持到位,那个定必然清净。

    “以戒定净”戒定如果都清净了。这个净是很重要的。“令智慧净”这个智慧就会现前。那是一种真正的智慧,并不是我们生起了一种似是而非的智慧,把假的当成真的,把一种幻境也当成真的。为什么有的人处在一种境界里出不来了呢?因为他的戒律不清净,他还有自己的贪欲、想法在那里面,所以生出的那个境界好像是一种境界,实际上很多都是虚幻的;产生的思想有很多都是属于外道的东西,不是佛法。必须是戒律清净者,才会具有清净的定力。

    “以戒定净,令智慧净”智慧真正清净了。“净已”这个智慧就入佛知见了,所以说“显自身源”你这时候才知道你的智慧是来源于心。否则的话,你还离心老远了,你的想法来源于你自己的知见,它不是来源于心,这是不一样的,这个差距是挺大的。所以大家应该知道戒定慧三无漏学的关系。

    佛讲持戒的功德就讲得太多太多了,我们先看一看佛怎么讲的。佛在涅槃经上讲:持戒比丘,威仪具足,护持正法,见坏法者,即能驱遣、诃责、纠治。当知是人,得福无量,不可称计。

    佛在戒香经上说:“佛告阿难,世有众香”世间上有很多的众香。“惟随风能闻,不能普闻”有风才能闻,风吹不到跟前你闻不到。世间确实有各种的香,如檀香、沉香等,它得随风能闻,但是不能普闻,不能天下都能闻。“若持佛净戒,行诸善法,如是戒香,遍闻十方”这就不是东西南北的问题了,是十方,上下、左右前后、东西南北,十方都能闻到。“咸皆称赞,诸魔远离”就是说,你要是持佛的戒律,就拥有这个真正的香,也是我们说的戒定真香。

    过去有那么一句话:花香何用大风扬。花若真香就不用大风扬,不用去吹嘘,是不是?你要是真正香,十方都会闻到的。你不用去宣传自己:“我怎么有修行呀,我怎么去持戒”都不用说。你真正持戒,这个香自然地就遍满了十方,十方如来、菩萨没有不称赞的;你到任何地方去,人人都会欢喜的。持戒就有这么大的功德,这才是真正的香。

    在阿含经里,佛讲了持戒有五种功德:“一者,诸有所求,辄得如愿;二者,所有财产,增益无损;三者,所住之处,众人敬爱”所有人都尊敬你,喜欢你。“四者,好名善誉,周闻天下”你持戒修行,必然有好名声和善名,到处的人都称赞。

    这个事我也遇着过,那回是上车站去还手套,去找那个司机。那里有帮助乘客解决坐车问题的那些人,专门安排出租车的那些人在那,他看见我们去了以后,就主动跟我们说话,他说:“你们是哪儿的僧人?”说:“大悲寺的。”“哎呀,大悲寺可好了!听说有一个老和尚那真是什么佛转世那才有修行呢!”跟我讲了半天,讲了好长时间,讲得很高大、形象很高。

    后来,旁边的司机告诉他:“这就是那个师父。”他就一瞅,不吱声了。在他心目中本来是挺高大的,这一看,却是穿得埋埋汰汰的一个小老头,也不起眼,和他想象的都不一样。他一看,吹了半天,吹到人家门口去了,得了,拉倒吧,这就别提了,后来就走了。

    但是通过这个事情就了解到,这个出租车司机对大悲寺还有一定信心。虽然他夸大其词,咱们没有做得那么好,但是人家对一个持戒的人,或是做了一点善事,他都非常夸大地去讲,就好像自己做了那个事情一样的。人都有一个善心。通过他讲,我都生起很大的惭愧,也不像他说的有那么大本领,也不像他说的那么庄严、那么高大。

    原先我就寻思:赶紧悄悄溜走得了,人家好不容易生起这么大的信心。后来这一揭露,人家一看,完了,这个人和想象的不一样,没有那么高大,说话也不行,相貌也不行,可能是泄气了。不过,你刚持点戒,别人就给你这么大的名誉,确实是感觉有愧。这正如阿含经讲的:得好名声,周闻天下。

    “五者,身坏命终,必生天上”佛讲了,当我们的身体坏了的时候,必生天上,这是必然的,你跑都跑不掉的,你想不生天上都不好使的。当然了,我们想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就更好了,因为你持戒的原因,十方任你往来。特别是楞严经里讲的:持戒,诵楞严咒,十方佛国任你去,你上哪个佛国都可以。所以说,持戒的功德是说也说不尽的。

    这里还有一篇,给大家念一下。这篇是顺正理论,是菩萨作的,论都是菩萨作的。“诸天神众不敢受持五戒者礼拜”诸天神众不敢受持五戒者的礼拜,你持五戒,他都不敢受你礼拜。“国王大臣亦不敢求受具戒比丘礼”就是国王、大臣都不能受比丘的礼,他不敢。“盖惧损功德促寿命”他怕减少自己的功德和寿命。你看那个持五戒和受具足戒的比丘,天人都不敢受持五戒者的礼拜,国王也不敢受具足戒比丘的礼拜,都得躲。为什么呢?因为你一礼拜,他承受不起啊,他的功德就会减少的,而且寿命也会短的。所以说,你这出家可不得了。

    宾头卢尊者出家前是优填王的大臣,由精勤苦行,王放其出家得阿罗汉果。优填王于是经常出城参礼他,寺去城二十里,有佞臣见宾头卢尊者不起迎王,就怀着恶心劝谏国王,使得优填王要去杀尊者。宾头卢尊者看到国王去了,于是就起来迎他走了七步,国王当时挺高兴:“这尊者都能迎我七步。”问:“大德平时都是不起座的,今天怎么起来迎接?”尊者答道:“你平时都是以恭敬心来礼拜,所以不起来迎接。今天怀着恶心,我若不起来迎接,恐怕会被你杀掉。”优填王当下就明白过来,赶紧忏悔。

    优填王虽经忏悔而免堕地狱,但回去以后没几天就下台了。后来别人问佛:“这是什么原因下台了?”佛就给他讲了:“由于宾头卢尊者迎他七步,少做七年国王。”仅七步,就少做七年国王。所以出家人就不迎在家人了,一迎他,反而对他不好。

    有些在家人很希望出家人恭敬他,你恭敬不点,他都非常高兴的,但是他高兴以后呢,后果不好。所以出家人是不能乱来的,对父母也不能礼拜,因为你是佛弟子了。“故大小乘戒为至宝贵”大小乘戒是宝贝,最宝贵的,国王都承受不了的,人天都承受不了。所以说,非常了不起。

    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佛告海意:“若菩萨虽生诸趣,无所希望,善护戒行,即能降蕴魔;若我见无依止,善护戒行,能降烦恼魔;若以净戒,令诸众生,出离老死,自护戒行,能降死魔;若起是念,我令一切毁禁众生皆悉安住圣净戒中,自护戒行,能降天魔。”这里说到戒律能降伏五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戒律就能这样。

    同时月灯三昧经也讲了“若具足身戒,于一切法得无碍智。”你在戒律起来以后,你可以得无碍智。“若成就口戒,则得佛六十种无碍清净美妙音声不可思议。”“若具足意戒,得一切佛法,得一切神通,心得不动解脱。”所以说戒律的功德是很多的,要讲起来就太多了。

    同时,佛经里有很多关于持戒的典故,其中就有一部经叫贤愚因缘经,里面讲道:安陀国有一个沙弥,奉其师命到供养主优婆塞家里去催迎食供。就是施主原先答应供养食物,但到时间没送去,他现在去催催。因为只有他和他师父俩,他就去了。施主正好有事外出,只留一个女的看门,那女的见这个沙弥去了就生欢喜心,欲火炽盛,献诸妖媚,强迫与沙弥成淫。

    沙弥不能脱身,乃自念言:“我有何罪,遇此恶缘?我今宁舍身命,不可毁破三世诸佛所制禁戒,污佛法僧。”乘女闭门,就捡到了一把剃刀,合掌跪向拘尸那城佛涅槃处,自立誓愿:我今不舍佛法僧,护持禁戒,舍此身命,愿所往生,出家学道,净修梵行,尽漏成道。即刎颈死。

    这个女人非要和他做一些不净的事情,最后把他关起来了。他趁她不注意,捡了一把剃刀,就为了护持戒,跪向了佛涅槃那个方向,发愿不舍佛法僧,愿生生世世出家修道,修梵行、清净行,要成无漏,最后自刎而死。

    后来国王得闻了以后,因为那时候死个出家人必须得报案,得罚款的,不许出家人死在你的家门口,你不给饭吃都是不行的,国王有命令,所以他就得报告去了。这个长者平时挺供养僧人的,只是因为他女儿起了邪念才发生了这件事。最后国王亲自去看,而且还去礼拜,赞其功德,最后做了一个檀香木的棺材,盛着这个沙弥的尸体满城游。同时又把这个女的也拴上了,也载着游,叫这个女的讲讲经过。这个女的为了报答这个沙弥的这种正气,也毫不保留地把这个经过说出来了。

    最后,国王又让那个女的打扮得漂亮一点,对大家说:“你看她漂不漂亮?就这样的女人主动去找这个沙弥,他都不动心,这才是真正的清净沙门。”大家非常赞叹佛法。所以说,只有这些人的严格持戒,佛法才会延续下来。

    佛在譬喻经中讲到:有大迦罗越子,端正聪慧,出家作比丘,奉行戒法。“一日乞食”有这么一天乞食。“至一大家”这一家比较大。是“妇寡淫场”都是妇女,都是独居的寡妇,淫欲的场所,他不知道。“欲与比丘行淫”因为看他长得聪明,长得端正,非常漂亮,这个女人起了淫欲心,要与这个比丘行淫。“比丘不从”说什么也不干。这个妇女就生气了,招呼这些底下的下人,把这个比丘给抬起来了,抬起来扔到火坑边。这家人多,这女的也够凶的,把他扔到火边上,告诉他:“如果你不从,我就把你烧死,拿火烤你。”你说这个女人厉不厉害,恶毒无比。

    “逼之使从。比丘言:且止,容我计较”说:你别着急,你容我想一想,我想一想看看怎么办。这是缓兵之计。“即自念言:我入火中,为一死耳!”我要是入了火中,只能是一死。“若因持戒而死,可得生天;如果破戒犯淫,死堕地狱,无有出期!”就是说:我这一死只能是这一生,这样的话,我来生还可以修道,因为这个持戒的功德我还可以生天。如果犯了淫欲,死后必下地狱,生生世世是出不来的,这个可了不得。

    他想到此,就一跃身,自己主动跳下火坑。那大火烧得相当旺盛,进去了肯定得烤死,但他一下就跃身下去了。他跳进去以后,那火突然的变为水,这个比丘啥损伤也没有,丝毫没有烧着,因为他持戒的这种心就这么厉害。最后,那些妇女大生惭愧和害怕,也害怕了,这时候没办法,就把比丘给送出去了,再也不敢发这个淫欲心了。持戒的功德就这么厉害。

    在大庄严论里还有一个典故,叫“草系比丘”我们常听到“草系比丘”这个词句,但是大家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那时候“有数比丘,旷野中行,为贼所掠,剥夺衣服”就是被抢了。那时候的印度不像现在,过去的人很穷,有件衣服那是很难的事,他一看出家人穿着衣服他就抢,把所有出家人的衣服给剥下来了,有好几个比丘。剥下来以后,他又怕这个比丘去追捕,当时就要杀。因为一旦报官,不就得把他们这些贼人抓起来吗?那怎么办?不如把他们杀了得了。

    其中有一个人说:“你别杀他们,佛法中规定:比丘之法,不伤生草。你用草把他给捆起来,他就不会去报案了,我们还省事。”由于这人的这一句话,就把这些比丘全都给捆起来了,把手都给捆在腰后;扒得什么衣服也没有了。印度夏天热,就在那地上烤着。

    后来,正好赶上国王坐着马车走过那地方,一看:这怎么回事啊?好几个人在那躺着,都被捆着。国王就说:“你们怎么地了?都在那捆着,一个个身体像个白羊似的。”他们都没穿衣服,就在那太阳底下晒着,他说像白羊似的。说:“我看周围也没有什么挡碍你们的,不就是一根草把你们的手捆住了吗,你们起来就完事了吗,这不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情吗?你们怎么不起来呢,在那太阳底下晒着,这不慢慢晒死了吗?”

    比丘就讲了,说:“我们不是不能起来,这草是很容易断,我一使劲就断了,那草还能捆住人吗?但是佛的戒律在那块,不允许出家人毁草的。”这条戒是对比丘而言的,不允许伤生草。国王听完以后大受感动,亲自下来给解开,解完了赶紧提供衣服。并且请这些比丘到他的国家,受他的皈依,他跟比丘受戒。我好像还在哪本书看到过,很多比丘就因为持戒而证果了。

    还是大庄严论里的一个典故。有个比丘持钵乞食,至珠师家,就是卖珠子、卖珠宝的家,在门外立着,要乞食。那时候,做珠子的这个人正给国王穿珠呢,一看出家人来了,就赶紧入室内为比丘取食。后来一只鹅看见那个珠子,就给吞了。珠师取食回来给比丘,一看珠子没有了,就怀疑比丘给盗了。比丘为了保护这只鹅,所以不敢说明。这个珠师就打比丘,把比丘给捆起来打,打得血都流出来了,要他把珠子交出来。

    最后,鹅感动来舔他身上的血,来帮他、安慰他。鹅来舔他的血,表示对他的感谢呗:你看看,我吃了珠子,你为了保护我而被打,我来安慰你。这个卖珠子的就生气了,拿东西就打,说:“你还敢安慰他,他偷我珠子,你还敢来安慰他?”他就撵它,就把鹅给打死了。这个比丘说:“你不要打我了,我现在还你珠子。原先为什么不说呢?恐伤鹅命啊!那鹅现在已经死了,就可以告诉你了,那个珠子在鹅腹里呢!我要是提前说珠子在那里,你还不得伤鹅命吗?为了保护这只鹅,不让你伤它,所以我才没说。”最后,这个珠商就向比丘自责、忏悔,并赞其戒德。就这么殊胜,为了护持一个众生,都这样持不杀生戒。

    在这部论里还有一个典故。就是几个比丘泛海,就是过海,坐海船。这个海船突然破了,这时候“有一位年少比丘捉一枚板”就是抢到一个木板。在海里如果有一个木板,他就可以浮在水面不死。这时候,他突然发现一个戒腊多的比丘,就要沉没在海里,因为他年老力衰,也没有板。后来,他想起佛戒中有言:“诸有利乐,应先上座。”上座,就是资历比你老的、比你出家早的、有德的,这称为上座。怎么办?他当时想:佛既然这么说,我应该遵照佛戒,不考虑自己生死的问题。

    最后,他就把那个木板扔给那个老比丘了。老比丘得到这个木板,他就不会死了,浮到海岸。这个年少比丘就往下沉,他没有板能不沉吗?他往海底沉。刚沉到一半的时候,海神就把他救了。因为这个事情海神看得非常清楚,海神也知道他心里怎么想的、怎么做的,都非常明白的。因为他持戒精诚,海神就把年少比丘接到岸上,并跪下称赞,认他为师,跟他受戒。这个确实是很殊胜的。

    在僧祇律里还有一个典故。佛在世时,有两个比丘来见佛,在半路上,一个比丘病了,另一个比丘就舍弃他,先去见佛。一看他有病了“得了,我先走吧!我先见佛,我得先完成任务,你看你耽误我的路程了。”

    “佛知而故问”问他。这个比丘“具白前事”就把这个事情讲了。佛说:“此是恶事”是不应该做的事情。“若有比丘,心怀放逸,懈怠不精进,不能执持诸根,驰骋六欲。虽近我所,为不见我,我不见彼。若有比丘,能执诸根,心不放逸,专念在道,虽去我远,即为见我,我亦见彼。所以者何?随顺如来法身故,破坏诸恶故,离贪欲故,修寂静故。汝等比丘同出家修梵行,汝不相看,谁当看者?汝还看病比丘去。”说:你不用来看我,你还是看病比丘去吧!后就把他撵走了。

    我们僧团也是这样,僧人中谁有病了都要互相照顾,要问候的。不管大小,小的问候老的,老的要关心小的。谁有病,大家都要瞅一瞅、看一看的,要慰问的。要做到有难同当,有福同享。有的人一看这人有病了“这真烦人,你看他这么多毛病,这不影响我修道吗?吐得到处都是,吃饭也不好好吃,种种的毛病”最后就厌弃他。实际上,你这种厌弃法是佛所不接受的。

    佛说:你虽然见我身,但由于你这种放逸,不能真正见我。如果你诸根不放逸,而且能够不嫌弃这个有病的人,能精心地照顾,你那才是真正见我呢!虽然你去见佛,佛也会把你撵走的,还得赶你走。所以我们在持戒上一定要看到这个问题,要持戒,看护病人也是一种持戒,病人也是福田。

    你不要以为:我们俩是一起剃度的,还住在我对面的床上,我成天都看着他在说话,说话也挺冲的,脚也不洗,弄得埋埋汰汰的。他一旦病了,我跟你说,那就是福田了,那身份就变了,你可别轻视,你再有那种轻视心就不对了。平时有轻视心都是不对的,这时如果你再轻视,就更不对了。他那个身上是福田了,我们得尽心尽力去照顾。

    过去有一个国师,就是悟达国师,腿上生人面疮。他以前照顾过一个长癞的比丘,人家都嫌那个比丘埋汰、有味,就他伺候了很长时间。最后那个比丘在走的时候告诉他:“将来有事的时候你上哪去找我。”他后来得了人面疮,没法解救这个仇恨、这个病的时候,就想起那个比丘,于是到那去了。闹了半天,那有病的比丘是尊者,就给他洗三昧水,一洗就好了。三昧水忏就是这么来的。

    所以说,帮助人就是帮助自己,而且也是佛弟子必须做的。如果不这么做,不能照顾病人而舍去不管,实际上,这种行为是一种畜生行为,就是连畜生都不如。

    有的动物还互相照顾呢,我曾经看见有个蚂蚁受伤了,它那个身体蜷在一起了。其它蚂蚁要救它回去,有的在前面拽着那个须子,有的在后面拽着腿,两头抻。它那腰都佝偻到一起了,可能是像咱们说的错骨踝似的,它倒不一定是错骨了,像错筋了似的,它蜷在一起。那两头的蚂蚁就去抻,但没抻过来。过一会一看,真死了,就拖,叼着就跑,它一点都不舍离。你看看,我们如果见到病人舍去不管,那是畜生行为。

    有的人说:“师父你放心,我将来走路,要是看见病人的时候,我一定要管!”说走路碰上了你管,但是寺院里的病人在眼前你都不管,那个到以后出去管,这可能性就不大了。因为什么呢?因为你有个障道因缘在那块,想管,这个因缘不让你管,你想做件善事,不是那么容易的。

    我在过去就有过后悔的事情,就是从五台山回来的时候,晚上就遇到一个人躺在道边,旁边还有个住家,当时还挺黑。那时候想的第一念:去管;第二念突然想起个什么事呢?“哎呀,他是喝酒了!一般只有喝醉酒的人躺在道边。出家人和喝酒的人不接触,不用管他,管他干吗?”最后就因为他喝酒,另外,离前面那小房很近,那家可以照顾他,那时候就走了。当时觉得理由很充分,我还跟性空说:“先不用管他了,这个人已经喝酒了,旁边还有一个小房,别管他了。”

    这事后来想起就后悔“万一不是喝酒的呢,怎么办?万一那家不管怎么办?真要死了怎么办?”这时想起这件事就后悔。闭关的时候那非常后悔,那真是肠子都悔青了。所以说,人不能做盲目的判断,一定要认真去看一看,看到病人的时候,你一定要想法救,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还有一个典故,苏摩王经中讲道:“世尊往昔曾为大力毒龙,若诸众生被其眼视或触其口气者,即死。”就是这个毒龙有多厉害呢?要是被它的眼睛瞅一眼或者它的气碰到你,人就会死的,包括众生也是这样。这个龙王曾经受过一日斋戒,因求净故,就深入森林去了。“疲懈而睡,龙睡时形状如蛇”就缩小了。“身有文章,七宝杂色”身上的颜色非常好。

    最后有个猎人看到了,欢喜地说:“哎呀!这稀有难得之皮,献给国王,以为服饰,必得重赏。”说我要是把这个皮扒下来给国王,那国王肯定给我好东西。“便以杖按其头,以刀剥其皮”那龙能不醒吗?那龙就醒了,龙说:“我的力量是可以倾覆大海,何况一个猎人,那太容易了。我的能力都能把这个国家掀个个,易如反掌,一个猎人小物,何能困我?”这是龙王想的。

    “但我今天正好值持佛戒日,当从佛语,以戒为重,不计己身。”就别计较己身了,以戒为重。于是就自忍,也不敢睁开眼睛,一瞅他就得死啊,一喷气他都得死,所以这个龙王连气也不敢出。因怜悯这个猎人“安心受剥,不生悔意”这个皮就被剥掉了,赤身在地。最后,皮没有了,又有很多小虫来吃其肉。大炎热天,再加上沙子、泥土滚进肉里,那得多疼啊,是不是?

    它那时候想:“我要是趣于水中,以自存活。”他想:我要跳进水里,这些事就解决了,炎热也解了,沙土也解决了。但是不敢碰,因为一到水里,这些小虫恐怕就得死了。最后又念言:“今我此身,以施诸虫。为佛道故,今以肉施,以充其身。等以后成佛时,当以法施,以益其心。”如是誓已,身干命终。就是自己最后身坏命终,死了。就因为让虫子吃它的肉,喝它的血,最后死了;死了以后,马上就升到第二忉利天了。

    尔时的毒龙就是释迦牟尼佛,尔时的猎人是谁呢?是提婆达多与六师,这些人是专门和佛作对的。“彼诸小虫”这些小虫是谁呢?就是佛在初转法轮的时候,有八万诸天得度者,就是那些个小虫子,后来都成为天人了。“菩萨护戒不惜身命,决定不悔,其事如是,是名尸罗波罗蜜”这是戒,佛过去持戒都是这么持的。

    什么是戒?这就是戒!都是舍自己生命来护持戒律,这才是戒。在自己生命受到危险的时候,利益现前的时候,他们都是这么护持戒律的,所以能不生天、能不得道吗?这是必然的。有的因持斋戒或其它戒而舍身,最后都生天或证果,在清净道论里讲得很清楚。

    今天因时间的关系就讲到这。

    昨天讲到第三十七章“念戒近道”“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这就是佛讲的真理,因为佛告诉我们大家要“以戒为师”有的人认为佛是佛、戒是戒,他把佛和戒分开来,他不知道戒就是佛,佛就是戒。所以有人就说:“你持戒是小乘,是人天福报,不能成道。”他把戒看成是人天戒,他没有看成“戒是佛,佛是戒”这些说法都是不正确的。

    我们昨天讲了,很多的佛弟子在持戒修行中很顺利地、很快地得道,这是什么原因呢?就像我们种地一样。种地,你得先把地平好,没有地,一切善法是不能生出来的。没有地,能长庄稼吗?不可能长庄稼。我们学佛也是,你没有戒,一切善法不生,不可能生出来。特别是我们学佛,第一条,我们先去掉我们心里的恶念,去掉罪恶,然后你才能进一步的修行。所以说,这个持戒对我们来讲就是特别特别的重要,作为佛门弟子,持戒就像生命一样。

    我们昨天讲了很多的前辈,他们在持戒修行中都给我们树立了榜样,都是以死来换戒的,所以他们能够把戒持得住,而且持得好。否则的话,别说是得道果,就是做一个佛门弟子他都不配,连做人都不配。这个是我们反复强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大家昨天听了后可能有点感触。

    这个戒是无上菩提之本,你想得菩提,就必须得持戒,不持戒想得道是不可能的。有的人说:“我就努力修行,就好好地去坐禅、念佛,我一样能得道。”但是你的罪业没有消除,你也没有忏悔,你也没有戒。所以说,你想是一回事,要得道是不可能的。不持戒修行皆是魔业,不可能成佛的,这个是毫无疑问的。我们必须在心目中老老实实地打下这个基础,是丝毫不能改变的原则,不管什么条件,我们都不能改变这个原则。在我们困苦的时候、痛苦的时候,特别是涉及到我们生命的时候,也不能改变这个持戒原则。

    有的人就说:“哎呀,现在不好走了,不行了,你看看,往哪走都很费事。得了,还是摸钱吧!”这已经不是佛的弟子,你出家人要是摸钱了,有了这种行为就不是佛的弟子。你一时的摸钱,到了那地方,好像到那了,就像是刚才讲的那个似的。你虽然是“快”了,但你心里是堕落的。所以成就并不是你快来快去的“事情”而是我们心里的成就,这才是根本的东西。你如果不持戒,就算见到佛,佛说“你等于没见着我”虽然你在千里之外,如果按佛戒去做,都等于见佛。所以说,这是很重要的。

    我们最容易犯的就是斋戒。有的人一看身体有病了,身体不好或是感觉到自己有点疲劳了,等等的事情,最后就破了斋戒。今天破点,明天破点;今天吃点水果,明天就吃点粥,后天就吃点馒头,最后一破再破。自己还找出理由:“别那么执著。”这都是很危险的事情。

    这些人的心理状态是什么呢?我曾经发现了他们的这种心理状态。他们的那种怨恨心充满了胸膛,没有慈悲心,而全是一种怨恨,怨恨这个世界,怨恨所有的人。虽然他怨恨自己,但他更怨恨别人,没有他不怨恨的,最后怨恨到什么程度呢?他也明知道这种做法必定会下地狱的,所以他说:“我要下地狱了,我把他们也都给拉下地狱去!”这种邪见的人、这种破戒的人,他也不是不知道果报,有个别的人也知道这将来的果报就是下地狱,但他那种嗔恨心和恶毒心是非常厉害的。

    所以我们对破戒之人要远离。非常可怕!一旦破戒了,他就生出那个心,他要把所有人都拉进地狱,这是罪上加罪的事情,你看多厉害。持戒人就不是那样了,持戒人生出来一种慈悲,而且持戒以后,他觉得应该让所有人都持戒、都成佛,而自己最后成佛,他是那种心。这两种心态根本就不一样,所以持戒和不持戒,决然不是一个字的问题,而是天壤之别;不光是得道和不得道的问题了,一个是地狱,一个是天堂,差距是无法比拟的。我们既然选择在修行这条路上,大家就要付出努力,而且在持戒上一定要注意。

    我们接下来再继续看一看,佛对持戒的功德已经讲了,那么佛对破戒是怎么讲的。

    佛在萨婆多论里讲了“何以诃戒经罪重,余经罪轻”就是呵斥戒经这个罪重于呵斥余经,余经就是其它的经,就是对这个戒经非常重视,比其它经还要重视,为什么?“以戒是佛法之平地,万善由之生,一切佛弟子皆依而住,若无戒则无所依。又入佛法之初门,若无戒者,无由入泥洹城。又是佛法之璎珞,庄严佛法,是故诃毁罪重。”

    这个萨婆多论里讲了,这个呵斥戒经重于其它的经。因为戒是佛法的平地,万善由之生,一切佛弟子皆依之而住。没有戒,我们就没有依靠了,我们不知道往哪住,住在哪都不知道了,所以我们不可能去成佛了。没有任何基础去盖大楼,那楼是盖不成的,何况我们要去泥洹城呢?你没有戒就不可能真正地入到佛的境界里去。戒为佛法的璎珞庄严,故毁者罪重,非常重。

    佛在五百问经里也说了:“若经十夏不诵戒者,饮水、食饭、坐卧床席,日日犯盗。”你要是不诵佛戒的话,日日犯盗。心里没有戒了,所以你吃、住、行都在犯盗,天天犯盗,那可了不得。

    大集经上,佛告诸比丘:“我若不持戒,当堕三恶道中,尚不得下贱人身,况能成熟众生?”告诉你,不持戒得堕三恶道中,就连下贱的人身都不能得,还能去度众生吗?那是不可能的。

    福盖正行所集经上说:“持净戒者,则有善法,离诸忧怖,得安隐乐,能越苦海,到于彼岸,善破四魔心净欢喜,利益一切,教化天人,为作佛事。”“破戒之人,无所堪任如彼破车,不能运载。”就是说,持戒的人能到彼岸,还能度很多人,教化天人和人,并能够为他们作佛事。“破戒之人,无所堪任”没有什么用处,什么用处都没有,就像个破车似的,自己拖累自己,也不能运载别人。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里讲:“入佛法海,信为根本;渡生死河,戒为船筏。若人出家,不护禁戒,贪着世乐,毁佛戒宝如是比丘,不名出家。”虽然是穿着袈裟、剃头,那只是剃光头的俗人,不能称为出家人。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说“佛告阿难,有人奉佛,从师受戒,精进不厌,心常欢喜,善神拥护,所向增吉,后必得道,是诸人辈,真佛弟子。”就是说,从师受戒以后,精进不厌,最后心常欢喜,善神都会护持的。“所向增吉”什么事情都吉祥,天天吉祥。“后必得道”而且心里非常清净愉快。“是诸人辈”是真正的佛弟子。

    “若人事佛,不值明师,不信经教,违犯正律,不勤礼敬。”若有疾病了不念佛“请乞邪神。鬼得其便,令之衰耗,所向不谐。现世罪人,非佛弟子,死入三涂。善恶诸事,由人心做。祸福由人,如影随形。戒行之德,诸天所护。”有的人本来想学佛,但遇不到明师,又不信经教“违犯正律”违犯戒律,且不勤礼敬。一有疾病呢,他不去求佛、正行念佛,却去请求邪神,搞巫医神汉那些事情,去求这些东西。求这些东西,就会使“鬼得其便,令之衰耗”这个事情确实是一个大问题。

    昨天还有人问,说:“师父,你看我现在可能是有肝硬化,得了很多的重病,他们说有个大仙看病看得可好了,有几个人都被看好了,我是不是应该去看?”这已经是第二次问我了,第一次我不同意,第二次又问我同不同意。我说:“你去看,也许对病能起一点作用,他只不过是顺着你的心理安慰你一下子,最后反而失去了你那个心,而且将来受苦是无穷的,后患无穷。虽然你暂时得到一点痛苦,但是你所做的功德还在,这种痛苦只是帮着你消业,由重报转轻报,这是一个消业的过程。我们应该用正信来认识这个问题。我若面对这个问题,宁可受苦我也不去找他。”他说:“师父,我明白了。”后来他说“我明白了”

    我说:“你可以找一些大夫,看看有什么其它的治疗方式,这都是可以采取的,但是决不能跟这些邪人、巫医神汉去接触,他会毁你法身慧命的,使你不能成佛。”后来他也发心要出家,他说:“我这一有病,就想起来得出家了。要不还寻思等一等,还想做生意,看来我也不能做了,我得想法出家,这生死无常啊!”

    请这些邪神,鬼就会得其便,各种的恶鬼就得其便。他本来进不来,因为你有正气、有正念。虽然你身体是有点病,但是你有正念,鬼就不能来。如果你心里一旦没有正念了,鬼就乘得其便,就入你五脏六腑里,作威作福来指挥你,最后消耗你,使你的正气一点也没了,一点福报也没了,都被它给用尽了。用尽了以后,一看你没有啥用了,鬼就会离开,再也不理你了,因为你已经是彻底无用之人了,行尸走肉,这是很厉害的。

    “所向不谐”没有一样事情能办得好的。而且破戒之人现世就是罪人,不是说以后是罪人。同时也“非佛弟子”不是佛的弟子,死了以后入三涂,到三恶道里去。“善恶诸事,由人心做;祸福由人,如影随形”什么事情、善恶都是由我们心做的。罪福也是如影随形,你做善事必然有福报,做恶事必然有恶报,跑是跑不掉的。所以说“戒行清净,诸天所护”

    以前不是讲了吗,昨天讲了,那个年少比丘为了持佛戒,就把救命的板子让给了上座,他自己眼看沉到海底,要完了,他寻思:“这回我可得死了,死就死吧!不管怎么地,我持佛戒了,心里高兴。”海神马上就现前了,把他送到岸上,跪在他面前要受三皈依,非要认他为师父不可。那个比丘说:“你不要认我为师父,你要认我师父为师父。”他师父是谁?就是释迦牟尼佛。之后给他讲了三皈依。这都是不可思议的!

    过去,我有一回到盖县,那还是做居士的时候,去找道场。坐车的时候,有一个小客车,我还没想上那个车,他就推着我上了那个车。上了车以后,就把那个门关死了。那里面有四个人,其中有三个男的、一个女的,这女的是一个年龄大的妇女,在那卖香烟这些东西。那三个是小伙子,就要跟我握手,说:“你看看,你发财了。”我一听这话,就知道这不是好事,我也不理他,也不跟他握手。后来,我坐到后面了,他就说:“哎呀,你怎么不认识人了?”等等地,那些社会的口气就来了。

    我也不理他,也不瞅他。他一看我不理他,就把那个衣服脱了,拿拳头就打那个坐垫,打得呼呼直冒烟,就是威胁,挺有点干吗的。那几个都围成一圈,围着我。我也不理他,我就瞅着外面,门那块。那时候心里反而还挺镇静,因为什么呢?那时候持戒都是挺认真,所以心里寻思:“就算是死,我也认了,但是你想叫我跟你们合伙是不可能的。”

    过了一会,他看我没有动静,这时候就来软的了,坐到我跟前搂着我。干吗呢?那个手就上兜里去掏钱去了。那小伙的胳膊比我强多了,那体格非常好。我特别反感,就把他那手轻轻地一扒拉,我的意思是“你别”我就像扒拉一根面条似的,就那么轻柔的扒拉开了。我事后都觉得奇怪,因为我没有劲,我哪来的力气?是不是?不可能有力气。就像轻轻地碰一下子,他那手就开了。

    他当时可能愣了一下子,他说:“你看看,你给我买盒烟。”我也没理他。他说:“这么得了,我求你,你给我买个冰棍得了。”求我买个冰棍。后来我一想:佛门弟子慈悲,不管他做什么坏事,能达到这种地步,就满足他一次。冰棍那时候是五毛钱一个,还没有零钱,就拿一块钱给他买冰棍去了。他拿着冰棍打开那个车门,就像遇到什么敌人似的,像后面有人撵他似的,这三个人一下就跑掉了,忙三火四地跑掉了。而卖烟卷的那个妇女把头低得,一点都不敢抬。

    就这么个危险的境界,被抢、被打都是有可能的,他找出任何理由都可以跟你打架,是不是?打你一顿或是抢你点钱财,或伤害你一点,那都很正常的,但是很容易就化解了,我当时还觉得挺奇怪。

    后来我跟上体下清老和尚讲了这个事。体清老和尚说:“他打不动你。”我当时还不太理解,现在理解了,就是多少理解点,那时候就是因为严格持戒的关系。你只要持戒,佛菩萨肯定护持你,多危险的事情都会逢凶化吉的。你看我这个人没有啥力量,那人体格比我强,他胳膊比我胳膊粗多了。

    我就是讲一下这个事情,所以说持戒才是我们的根本,你会所向无敌的。另外,持戒才是真正的神通本领。什么是神通?你持戒就是神通,你用不着去想这个、想那个。你只要好好持戒,那就是最大的神通,最大的神通就是持戒,这才是正事。

    佛说分别经里说:有三种人事佛,为魔弟子事佛、天人事佛、佛弟子事佛。有这三种人事佛,一个是魔弟子,就是穿着佛的袈裟,假装是学佛的,这是魔弟子。还有一个天人事佛,修人天福报的。还有一个佛弟子事佛,真正地持佛戒的。“虽受佛戒,心乐邪业,不信正道,不知有罪福之报,假名事佛,常与邪俱,是名魔弟子事佛。受持五戒,至死不犯,信有罪福,常念正法,是名天人事佛。奉持五戒,广学经戒,修习智慧,知三界苦,行于六度,不为邪业,是名佛弟子事佛。”

    有这三种人在学佛,一个是魔弟子,一个是天人,一个是佛弟子。所以我们反复地强调说,你不能做这个魔弟子事佛,也不能做天人事佛,光修人天福报,我们要做佛弟子。这不一样,我们一定要分清这个层次。

    像法决疑经里讲:“夫出家之人,为求解脱,先须离罪,以戒为首。若不依戒,众善不生,如人无头,诸根亦坏,名为死人。”像法决疑经里讲,出家之人为了解脱“先须离罪”先要把你的罪业清除,这是第一关。因为你要成道器嘛,先把你那器皿里面的污垢要清理干净,所以首先要离罪。你想离罪,就要“以戒为首”首先就是持戒的问题,我们要以戒为首。

    “若不依戒,众善不生,如人无头”戒是我们的脑袋。如果你不持戒,就是人没有脑袋,没有脑袋就是行尸走肉啊,是不是?什么都不是。“诸根亦坏”眼、耳、鼻、舌、身、意都坏了,都已经坏掉了。“名为死人”就是一个死人,诸根都坏掉了,不就是死人吗?所以说不持戒的出家人,就是个死人,什么都不是。

    遗日摩尼宝经里说:“沙门虽多讽经,而不持戒,譬如摩尼珠堕于屎中。”虽然是出家了,而且还不断地诵经,或是念咒也好,或是念佛也好,都一样,而不持戒,就比如有一个很好的摩尼宝珠,最后堕于屎尿里去了。挺好的一个宝贝,本来你应该是放大光明的,最后你把自己扔到屎尿里去了。这个是应该清楚的。

    佛藏经讲了“破戒比丘当于百千亿万劫数,割截身肉以偿施主。若生畜生,身常负重。所以者何?如析一发为千亿分,破戒比丘尚不能消一分供养,何况能消多种?”就是说,你要是出家了,不好好修行,你都得偿还其债的,将来做畜生。

    还有入楞伽经“食众生...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