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dingdianbiquge.com,圣加西亚:复兴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就跟手中拿那长的夸张的长矛一样,长矛兵除了身上的简单盔甲,手里的短剑也短的可怜,目的是为了能够在方阵里自由挥舞。
马其顿方阵在这个世界上并非是由亚尔斯兰首创,在加西亚人反抗教廷统治,建立帝国以后,曾经有一个国家便是使用的类似于马其顿方阵的战术和帝国交战。
黎明历460年四月三日下午,在潘诺尼亚行省的柯林斯城外,圣加西亚帝国军团的士兵们看见一片长矛的密林正在隆隆开进,数不清的利刃锋芒连成了一道骇人的墙壁,向着他们席卷而来,这是来自诺力克王国的军团。
黎明历460年,圣加西亚为吞并潘诺尼亚行省而与前来干涉的色雷斯国王皮洛士交战,是这场战争的原因。
长矛方阵是诺力克人发展出的独特战术体系:装备青铜盔甲,手持长矛和圆盾的重装步兵在战斗时排成至少4列、通常8列乃至更多列的纵深队形。前4列持矛水平向前,后4列则将矛竖立,形成一面令人胆寒的利刃之墙。方阵的基本作战形态是正面冲锋,需要士兵进行长距离奔跑和高强度冲刺,用锐不可当的冲击力摧垮敌人的阵形。
到了圣加西亚帝国建国之时,这种方阵已到达了巅峰。
常备兵使用长达六米的萨里沙长矛,右臂携带轻型盾牌,穿着胫甲和有金属保护的胸甲。常备兵的基本作战单位是团,每团正常编制1536人,分为营连等单位,最小单位为一列16人。
轻装兵编成三个营,每营1000人,装备传统长矛和较大的盾牌,机动性更佳,作为右翼快速骑兵和行动较缓的方阵之间的联系。
辅助兵装备标枪,弓箭和投石器,通常部署在阵列第一线作为远程打击力量,同时掩护己方长矛兵免受敌军骑兵和远程火力伤害。
重骑兵每团1500-1800人,是马其顿体系的机动突击力量。他们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穿戴青铜盔甲,手持3.6米长的骑兵长矛冲击敌阵,并使用希腊式反曲双刃短剑进行肉搏战。
马其顿方阵战术的精髓在于多兵种联合。作战时,常备兵方阵排成斜线阵,斜面向外,像一块铁砧一样钉住敌军正面。当敌人面对马其顿方阵时,一名敌兵将受到4~5支长矛的攻击,没人能够阻挡这种攻击。
辅助兵投射标枪、石块和羽箭进行远距杀伤,同时扰乱敌军阵形。
马其顿重骑兵则在轻装兵的助攻下发动强大的侧翼突击,就像一把铁锤,击碎敌军心脏。
遗憾的是,这种方阵战术也逐渐僵化。和圣加西亚交战时期的方阵战术中骑兵退居二线,长矛兵反而成为主角,长矛长度变态地增加到了10米,攻击力更为强大。但这种重装步兵决战的倾向导致方阵变得更加臃肿庞大,机动性却降低了。作战时,编成密集队形的士兵只能硬着头皮向前运动,不能灵活应变。
帝国早期的军团还是以地区和部落为单位,在应对这种方阵之时屡战屡败,不得已之下,帝国改革了军制,创立了一直沿用到现在的帝国军团。
各阵列士兵按照小队—百人队—千人队—万人队—军团的单位编组,每个军团由一万两千人组成。
在应对诺力克威胁中发展起来的帝国三列阵战术非常强调机动灵活,对单个士兵的格斗能力要求很高。作战时,第一阵列首先推进,当距离敌人18米时,将重标枪掷出。同时,军团开始疏开队形。士兵开始冲锋,前2列士兵与敌人用短剑进行格斗。后4列士兵投掷标枪。
数分钟后,第二阵列替换,第一阵列后撤休息。轻步兵负责掩护军团的两翼与背后,同时还要找回可使用的标枪,补充给撤回的第一阵列。一场战役通常进行数轮替换。
两次攻击都无法击退敌人,第三阵列就会投入战斗。经过前两轮交战,必然有许多敌人失去盾牌和长兵器,此时大多手持短兵器肉搏。士兵使用的长矛正好以己之长攻彼之短,其他士兵就在长矛阵的掩护下进行重组,随后一起重新投入战斗。
会战初期态势,帝国无法在方阵正面打开缺口
然而,随着敌军继续往前进击,进入山麓地带之时。由于地形变得崎岖,方阵的队形就不再能够保持完整和紧密了。马其顿方阵的正面开始出现豁口和空隙。诺力克当时的国王是个蠢货,他绝不应该把方阵向山坡上推进,而应该出动全部骑兵和轻装部队向已经动摇的敌人追击,并在他们的掩护之下重新休整方阵的正面。
帝国的将军当机立断,他把军团兵力分开编组,命令士兵迅速突入敌方的裂缝缺口中,展开接近战斗,帝国士兵从后面和侧方进攻方阵。
由于10米长矛在肉搏战中毫无用武之地,诺力克人被迫撇掉长矛,用短剑和小圆盾仓促应战。但这点货色实在不是帝国士兵短剑剑和长形盾的对手,加之过于密集的队形也没有多少空间可供士兵活动。这样一来,方阵的力量和优点全然丧失,方阵开始崩溃,士兵们丢盔弃甲争相逃命,山坡上到处都是诺力克人的尸首。
看到会战已经失败,诺力克国王失魂落魄地逃离了战场,尽管他的骑兵几乎毫无损失。会战后帝国的斩获颇为惊人:20000多诺力克军被杀,6000人被俘,在追击中又俘获5000人。帝国声称自己的伤亡仅有100多人,但综合当时的情况来看,这不太可能。
就跟手中拿那长的夸张的长矛一样,长矛兵除了身上的简单盔甲,手里的短剑也短的可怜,目的是为了能够在方阵里自由挥舞。
马其顿方阵在这个世界上并非是由亚尔斯兰首创,在加西亚人反抗教廷统治,建立帝国以后,曾经有一个国家便是使用的类似于马其顿方阵的战术和帝国交战。
黎明历460年四月三日下午,在潘诺尼亚行省的柯林斯城外,圣加西亚帝国军团的士兵们看见一片长矛的密林正在隆隆开进,数不清的利刃锋芒连成了一道骇人的墙壁,向着他们席卷而来,这是来自诺力克王国的军团。
黎明历460年,圣加西亚为吞并潘诺尼亚行省而与前来干涉的色雷斯国王皮洛士交战,是这场战争的原因。
长矛方阵是诺力克人发展出的独特战术体系:装备青铜盔甲,手持长矛和圆盾的重装步兵在战斗时排成至少4列、通常8列乃至更多列的纵深队形。前4列持矛水平向前,后4列则将矛竖立,形成一面令人胆寒的利刃之墙。方阵的基本作战形态是正面冲锋,需要士兵进行长距离奔跑和高强度冲刺,用锐不可当的冲击力摧垮敌人的阵形。
到了圣加西亚帝国建国之时,这种方阵已到达了巅峰。
常备兵使用长达六米的萨里沙长矛,右臂携带轻型盾牌,穿着胫甲和有金属保护的胸甲。常备兵的基本作战单位是团,每团正常编制1536人,分为营连等单位,最小单位为一列16人。
轻装兵编成三个营,每营1000人,装备传统长矛和较大的盾牌,机动性更佳,作为右翼快速骑兵和行动较缓的方阵之间的联系。
辅助兵装备标枪,弓箭和投石器,通常部署在阵列第一线作为远程打击力量,同时掩护己方长矛兵免受敌军骑兵和远程火力伤害。
重骑兵每团1500-1800人,是马其顿体系的机动突击力量。他们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穿戴青铜盔甲,手持3.6米长的骑兵长矛冲击敌阵,并使用希腊式反曲双刃短剑进行肉搏战。
马其顿方阵战术的精髓在于多兵种联合。作战时,常备兵方阵排成斜线阵,斜面向外,像一块铁砧一样钉住敌军正面。当敌人面对马其顿方阵时,一名敌兵将受到4~5支长矛的攻击,没人能够阻挡这种攻击。
辅助兵投射标枪、石块和羽箭进行远距杀伤,同时扰乱敌军阵形。
马其顿重骑兵则在轻装兵的助攻下发动强大的侧翼突击,就像一把铁锤,击碎敌军心脏。
遗憾的是,这种方阵战术也逐渐僵化。和圣加西亚交战时期的方阵战术中骑兵退居二线,长矛兵反而成为主角,长矛长度变态地增加到了10米,攻击力更为强大。但这种重装步兵决战的倾向导致方阵变得更加臃肿庞大,机动性却降低了。作战时,编成密集队形的士兵只能硬着头皮向前运动,不能灵活应变。
帝国早期的军团还是以地区和部落为单位,在应对这种方阵之时屡战屡败,不得已之下,帝国改革了军制,创立了一直沿用到现在的帝国军团。
各阵列士兵按照小队—百人队—千人队—万人队—军团的单位编组,每个军团由一万两千人组成。
在应对诺力克威胁中发展起来的帝国三列阵战术非常强调机动灵活,对单个士兵的格斗能力要求很高。作战时,第一阵列首先推进,当距离敌人18米时,将重标枪掷出。同时,军团开始疏开队形。士兵开始冲锋,前2列士兵与敌人用短剑进行格斗。后4列士兵投掷标枪。
数分钟后,第二阵列替换,第一阵列后撤休息。轻步兵负责掩护军团的两翼与背后,同时还要找回可使用的标枪,补充给撤回的第一阵列。一场战役通常进行数轮替换。
两次攻击都无法击退敌人,第三阵列就会投入战斗。经过前两轮交战,必然有许多敌人失去盾牌和长兵器,此时大多手持短兵器肉搏。士兵使用的长矛正好以己之长攻彼之短,其他士兵就在长矛阵的掩护下进行重组,随后一起重新投入战斗。
会战初期态势,帝国无法在方阵正面打开缺口
然而,随着敌军继续往前进击,进入山麓地带之时。由于地形变得崎岖,方阵的队形就不再能够保持完整和紧密了。马其顿方阵的正面开始出现豁口和空隙。诺力克当时的国王是个蠢货,他绝不应该把方阵向山坡上推进,而应该出动全部骑兵和轻装部队向已经动摇的敌人追击,并在他们的掩护之下重新休整方阵的正面。
帝国的将军当机立断,他把军团兵力分开编组,命令士兵迅速突入敌方的裂缝缺口中,展开接近战斗,帝国士兵从后面和侧方进攻方阵。
由于10米长矛在肉搏战中毫无用武之地,诺力克人被迫撇掉长矛,用短剑和小圆盾仓促应战。但这点货色实在不是帝国士兵短剑剑和长形盾的对手,加之过于密集的队形也没有多少空间可供士兵活动。这样一来,方阵的力量和优点全然丧失,方阵开始崩溃,士兵们丢盔弃甲争相逃命,山坡上到处都是诺力克人的尸首。
看到会战已经失败,诺力克国王失魂落魄地逃离了战场,尽管他的骑兵几乎毫无损失。会战后帝国的斩获颇为惊人:20000多诺力克军被杀,6000人被俘,在追击中又俘获5000人。帝国声称自己的伤亡仅有100多人,但综合当时的情况来看,这不太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