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dingdianbiquge.com,凉州大马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到迷惑,不知该如何称呼。好在早有那机灵又多见闻的家仆上前向自家女主人小声指明,裴凤如才松了一口气,旋即又露出了一脸的崇敬和肃穆,轻移莲步,对这队僧人合十一礼,恭声道:“不知大师在此,打扰了大师清修,真是我等的罪过!”
裴凤如不识得这些僧人,这几名僧人同样也不认得这位凉王后,但作为一名靠着当权者支持才建立起来的大佛寺僧人,只会念经显然是不合格的,只有知人情懂事故才可以在地方立足,才可以广收信众而不被官府刁难。显然,这几名僧人都是宗教界的合格僧人,虽然以前并没见过这位执礼甚恭的年轻夫人的面,但是显然早就已经做了一番调查,对这几位的身份显然早已了如指掌,除了最后的那名老僧依旧不动如山外,前面的那三位僧人当下就双手合十还了一礼,为首的那年轻僧人开口说道:“女檀越有礼了!”
见多了各种场面,裴凤如并没有一些信众见到和尚就手足无措的慌乱,而且严格的来说她还算不上是佛的信徒,只能算是一个对佛有些敬畏又有些好奇的少女,毕竟,虽然她已经有了一个儿子,但她的年龄还不到二十,还是个有些纯真的少女。
三人都还礼,只有那老僧不语不动,他的身份也就呼之欲出了,只有寺中身份最尊贵的竺法和才可以这么安之若素了。毕竟是方外高人,大师嘛,如果随便见到一个人都要跟他还礼,那与那些凡夫俗子还有什么区别,大师当然要有一个符合大师身份的风度。面对这
些高高在上执掌生杀大权的王侯家眷可不是人人都可以安之若素的,光凭这份镇定的气度,就决定了这大师也不是随便一个什么人都可以当的。
王权和教权从诞生之初就纠缠在一起,时而冲突时而媾和,尤其是在乱世,宗教总是动乱的主力。所以在封建时代的君主对宗教总是有爱又怕,既希望靠宗教来安抚民众,稳固统治,又担心宗教信徒造反作乱。君不见,就连搞出了“9?11”的拉登大叔也是个狂热的穆斯林,以伊斯兰战士自诩,收拢了一大批虔诚的穆斯林,其中固然有-一些政治和经济上的一些原因,但也可见宗教的力量之强大。更何况在中国的封建时代,封建迷信气息浓厚,愚夫愚妇层出不穷,宗教的力量更是强大,所以在中国的历史上佛教的地位才会大起大落,既有舍身为寺奴的梁武帝,也有“三武一宗”的灭佛之举。
除了这个深层次的问题外,佛教与中原的传统儒家礼教也是大相径庭,传统的家国天下格局,佛教却劝人出家,且剃发吃斋,与儒家的孝道和礼制可谓南辕北辙,再加上佛教是外来宗教,被称作戎神,在佛教初起之时更是有着不小的纷争。像沙门是否应礼敬王侯的问题由来已久,在晋咸康六年,执掌朝政的庾冰就是个信奉王权的强硬派,他在《代晋成帝沙门不应尽敬诏》中说:“因父子之敬,建君臣之序。……名教有由来,百代所不废。”在《重代晋成帝沙门不应尽敬诏》中又重申:“礼重矣,敬大矣,为治之纲尽于此矣。……王教不得不一,二之则乱。”意思是说,君臣父子的纲常名教,是治国的大纲,封建礼制由来久远,历百代而不废,今若尊卑不分,君臣失序,王教不一,国家必将大乱。庾冰抨击佛教是“矫形骸,违常务,易礼典,弃名教”,是“方外之事”为“方内之体”,是“殊俗参治,怪诞杂化”。他认为自居于世外的佛教僧侣易弃世俗礼教,以佛教习俗影响世俗政治是绝不可取的,也是不能容许的。
而当时的尚书令何充、诸葛恢等大臣则对庾冰的主张持有异议。他们同样写了《沙门不应尽敬表》和《重奏沙门不应尽敬表》,充分肯定佛教有益教化的正面作用:“寻其遗文,钻其要旨,五戒之禁,实助王化。”刨去官场倾轧党争的一些因素,这两派都是站在专制国家整体利益的立场,以纲常名教为参照系,来衡量佛教及其礼仪对整个专制统治的得失利弊。双方都没有错,只是都只看到了宗教的一面,所以在经过了礼官和博士的反复辩论后,双方大喷口水,结果谁也说服不了谁,这场政教纷争遂不了了之。
这种太过沉重和敏感的话题自然不是现在的这些人所能想到的,裴凤如对竺法和的这种有些无礼的举动并不在意,反而觉得理所当然,似乎他就应该这样做。前面的三位僧人很自觉地闪在一旁,让最后面的竺法和来应对这群尊贵的客人。
到迷惑,不知该如何称呼。好在早有那机灵又多见闻的家仆上前向自家女主人小声指明,裴凤如才松了一口气,旋即又露出了一脸的崇敬和肃穆,轻移莲步,对这队僧人合十一礼,恭声道:“不知大师在此,打扰了大师清修,真是我等的罪过!”
裴凤如不识得这些僧人,这几名僧人同样也不认得这位凉王后,但作为一名靠着当权者支持才建立起来的大佛寺僧人,只会念经显然是不合格的,只有知人情懂事故才可以在地方立足,才可以广收信众而不被官府刁难。显然,这几名僧人都是宗教界的合格僧人,虽然以前并没见过这位执礼甚恭的年轻夫人的面,但是显然早就已经做了一番调查,对这几位的身份显然早已了如指掌,除了最后的那名老僧依旧不动如山外,前面的那三位僧人当下就双手合十还了一礼,为首的那年轻僧人开口说道:“女檀越有礼了!”
见多了各种场面,裴凤如并没有一些信众见到和尚就手足无措的慌乱,而且严格的来说她还算不上是佛的信徒,只能算是一个对佛有些敬畏又有些好奇的少女,毕竟,虽然她已经有了一个儿子,但她的年龄还不到二十,还是个有些纯真的少女。
三人都还礼,只有那老僧不语不动,他的身份也就呼之欲出了,只有寺中身份最尊贵的竺法和才可以这么安之若素了。毕竟是方外高人,大师嘛,如果随便见到一个人都要跟他还礼,那与那些凡夫俗子还有什么区别,大师当然要有一个符合大师身份的风度。面对这
些高高在上执掌生杀大权的王侯家眷可不是人人都可以安之若素的,光凭这份镇定的气度,就决定了这大师也不是随便一个什么人都可以当的。
王权和教权从诞生之初就纠缠在一起,时而冲突时而媾和,尤其是在乱世,宗教总是动乱的主力。所以在封建时代的君主对宗教总是有爱又怕,既希望靠宗教来安抚民众,稳固统治,又担心宗教信徒造反作乱。君不见,就连搞出了“9?11”的拉登大叔也是个狂热的穆斯林,以伊斯兰战士自诩,收拢了一大批虔诚的穆斯林,其中固然有-一些政治和经济上的一些原因,但也可见宗教的力量之强大。更何况在中国的封建时代,封建迷信气息浓厚,愚夫愚妇层出不穷,宗教的力量更是强大,所以在中国的历史上佛教的地位才会大起大落,既有舍身为寺奴的梁武帝,也有“三武一宗”的灭佛之举。
除了这个深层次的问题外,佛教与中原的传统儒家礼教也是大相径庭,传统的家国天下格局,佛教却劝人出家,且剃发吃斋,与儒家的孝道和礼制可谓南辕北辙,再加上佛教是外来宗教,被称作戎神,在佛教初起之时更是有着不小的纷争。像沙门是否应礼敬王侯的问题由来已久,在晋咸康六年,执掌朝政的庾冰就是个信奉王权的强硬派,他在《代晋成帝沙门不应尽敬诏》中说:“因父子之敬,建君臣之序。……名教有由来,百代所不废。”在《重代晋成帝沙门不应尽敬诏》中又重申:“礼重矣,敬大矣,为治之纲尽于此矣。……王教不得不一,二之则乱。”意思是说,君臣父子的纲常名教,是治国的大纲,封建礼制由来久远,历百代而不废,今若尊卑不分,君臣失序,王教不一,国家必将大乱。庾冰抨击佛教是“矫形骸,违常务,易礼典,弃名教”,是“方外之事”为“方内之体”,是“殊俗参治,怪诞杂化”。他认为自居于世外的佛教僧侣易弃世俗礼教,以佛教习俗影响世俗政治是绝不可取的,也是不能容许的。
而当时的尚书令何充、诸葛恢等大臣则对庾冰的主张持有异议。他们同样写了《沙门不应尽敬表》和《重奏沙门不应尽敬表》,充分肯定佛教有益教化的正面作用:“寻其遗文,钻其要旨,五戒之禁,实助王化。”刨去官场倾轧党争的一些因素,这两派都是站在专制国家整体利益的立场,以纲常名教为参照系,来衡量佛教及其礼仪对整个专制统治的得失利弊。双方都没有错,只是都只看到了宗教的一面,所以在经过了礼官和博士的反复辩论后,双方大喷口水,结果谁也说服不了谁,这场政教纷争遂不了了之。
这种太过沉重和敏感的话题自然不是现在的这些人所能想到的,裴凤如对竺法和的这种有些无礼的举动并不在意,反而觉得理所当然,似乎他就应该这样做。前面的三位僧人很自觉地闪在一旁,让最后面的竺法和来应对这群尊贵的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