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六十六章:一票难求 (1/2)
顶点笔趣阁 dingdianbiquge.com,从塌房偶像到文娱巨星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电影行业里,院线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无疑是这个产业的终端市场。
有许多人说,控制住了终端,就是控制住了整个行业的市场。
实际上这句话也没有说错。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一直认为院线才是电影的唯一载体,毕竟只有大银幕才能呈现电影艺术。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模式的推广却改变了人们的这一认知。
最典型的,便是在许多电商平台为了推广自身,大肆烧钱在进驻电影票务行业时,高举“票补”的大旗,以极快的速度占领票务平台的市场。
像是数年前,经常能碰到最低9.9元的电影票,像是一些3DMAX的电影,也仅仅19.9元或者29.9元的低价,电影院本来的动搁5-60元,甚至7-80元的原价,基本就是摆设。
这可不是说院线本身出血搞优惠大酬宾,而是电商票务平台推出的“票补”。
所谓的“票补”,就是院线的定价没有改变,该多少钱还是多少钱,而多出来的缺口,就被争夺市场的电商票务平台给补上了,最后呈现出来的,就是我们见到的低到剩下一杯奶茶钱都能买得起的低票价。
这在无形中,培养了许多人的观影习惯。
而这种现象的出现,同样也在无形中改变了整个影院的某些生态环境。
比如说排片权,又比如票价的定价权,这些在以前完全是院线方的权利,但是在“票补”出现后,那么排片权和定价权无疑就会从院线方被转移了出去。
定价权自然不必多说。
至于排片权,那也不难理解,一些票补给的多的电影,院线自然会把这部电影的排片率给提高了。
在电商商务平台占据了市场后,这种烧钱式的“票补”,自然会降低很多力度。
但是“票补”的力度却没有下降多少,因为电影市场早已经习惯了有“票补”的存在。
那这个时候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票补”的主力便已经由互联网的票务平台,转嫁到了片方身上了。
也就是说,一部片即将上映,在排片率上的多少,除了影片的质量,预售成绩各方面外,电影片方会给到多少“补贴”,那也是衡量一部电影排片率的重要因素。
什么?
你不上“票补”?
那行!
你的排片率就比同期的少上一大截!
这其实也是一项潜规则了,有些大型的影业公司,一年下来,光是“票补”的花销,可能已经超过10亿了。
而《红海行动》也算是大制作了,它的排片率之所以低,除了春节档这种军事片之所以不吃香外,很大程度上,也是“票补”方面不算太给力。
而如今的影院在上映后,排片还会进行调动的情况,都是分为两种。
其中一种就是院线统一下发指导意见,旗下影院根据各自的区域和观众喜好,在建议的排片量范围内适当调整。
另外占大多数的,由影院经理直接负责排片。
徐天是京都太古汇影院的影院经理。
春节档的这个时候,就是他们这些电影从业人员最忙碌的时候,尽管徐天贵为经理,但其实也就是高级打工仔罢了。
一般在电影上映,首日票房出炉后,就会呈现在他的办公室案头面前。
徐天低头仔细看了一眼报表。
情况并没有出乎他的意料之外。
占据了全国平均37.4%排片率的《擒魔记2》,首日便拿下了超过了5.2亿的票房,在众多春节档影片中遥遥领先。
紧随其后的,便是情人节大规模点映的《女儿国》,靠着点映拿下的优势,拿下了3.4亿的首日票房。
西游记这个IP本来就是国内最为经久不衰的大IP,再加上情人节、顶流花旦的加持下,拿到首日票房的第二名也不奇怪。
而以微乎其微的差距排在《女儿国》后面的,便是开心毛豆的《这个凶手不太行》。
作为和春节档最合拍的喜剧片,《这个凶手不太行》以3.36亿紧随其后,基本没有被第二名拉开多少差距。
到了第三名,票房成绩就骤然降了下来。
《红海行动》,首日拿下了1.46亿的票房。
第四名,居然是每年必出的一部动画片《熊出没》,拿下了1.23亿的票房。
其实也真别觉得奇怪。
实际上《熊出没》在成为春节档的常客后,基本就坐定了“名作之壁”,“烂片鉴定器”之名。
《熊出没》就是春节档期第一梯队的守门员,几乎每年都会把一两部真人电影斩于马下。
春节档票房没有超过《熊出没》,嗯啦每资格谈“大卖”两个字。
像是首日票房排在第五名的《祖宗很多代》,那票房瞬间大跳水,只有区区2000万,无论从票房还是说口碑看,应该都是一部大烂片无疑了。
看到这里,徐天点了点头,基本自己负责的太古汇影院的大体情况,和全国的票房大盘没有多少相差。
至于《红海行动》,徐天也多看了两眼,因为在平均占据10%排片率左右的电影,说实在把它放在第一梯队中,多少有点勉强。
但却在首日票房中,却越过了《熊出没》这个“名作之壁”,交出了一份还算合格的答卷。
而且徐天注意到了一点,那就是在下午两点后,他们影院的众多影片中,《红海行动》的上座率上升得非常快,这一般都是口碑很好的电影才会出现的现象。
考虑到只有一天,参考价值并不大,而且主演丁炙,似乎也不算太难理解。
犹豫了一下,他还是决定让工作人员把他们影院中《红海行动》的排片上调零点几个百分点,看看明天的效果如何,有没有可能成为一匹小黑马。
同样,在春节档的首日票房出炉后,这个结果同样也放在了许多相关人的手中。
这个排名结果,乃至票房的中总比,其实都和主流预测的相差不大。
而《红海行动》,有着丁炙和之前那首《孤勇者》的加持,拿到这个有些意外的成绩,依旧保留在第一梯队,其实也不算是意外。
第二天。
午饭后,当徐天提前了半小时来到办公室后,泡上一壶茶,他便开始去楼下的放映厅巡逻了起来。
这是他多年来形成的习惯,而手下的工作人员在私底下经常把他比作上学时,那种总喜欢悄然出现在窗外的班主任。
殊不知,徐天其实本意还真不是为了去监督他们,他的目光其实是在一些观众身上。
尤其是在放映出来散场后,他会观察那些观众,到底是议论纷纷,还是意兴阑珊。
在徐天看来,做他们这行,吃的就... -->>
电影行业里,院线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无疑是这个产业的终端市场。
有许多人说,控制住了终端,就是控制住了整个行业的市场。
实际上这句话也没有说错。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一直认为院线才是电影的唯一载体,毕竟只有大银幕才能呈现电影艺术。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模式的推广却改变了人们的这一认知。
最典型的,便是在许多电商平台为了推广自身,大肆烧钱在进驻电影票务行业时,高举“票补”的大旗,以极快的速度占领票务平台的市场。
像是数年前,经常能碰到最低9.9元的电影票,像是一些3DMAX的电影,也仅仅19.9元或者29.9元的低价,电影院本来的动搁5-60元,甚至7-80元的原价,基本就是摆设。
这可不是说院线本身出血搞优惠大酬宾,而是电商票务平台推出的“票补”。
所谓的“票补”,就是院线的定价没有改变,该多少钱还是多少钱,而多出来的缺口,就被争夺市场的电商票务平台给补上了,最后呈现出来的,就是我们见到的低到剩下一杯奶茶钱都能买得起的低票价。
这在无形中,培养了许多人的观影习惯。
而这种现象的出现,同样也在无形中改变了整个影院的某些生态环境。
比如说排片权,又比如票价的定价权,这些在以前完全是院线方的权利,但是在“票补”出现后,那么排片权和定价权无疑就会从院线方被转移了出去。
定价权自然不必多说。
至于排片权,那也不难理解,一些票补给的多的电影,院线自然会把这部电影的排片率给提高了。
在电商商务平台占据了市场后,这种烧钱式的“票补”,自然会降低很多力度。
但是“票补”的力度却没有下降多少,因为电影市场早已经习惯了有“票补”的存在。
那这个时候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票补”的主力便已经由互联网的票务平台,转嫁到了片方身上了。
也就是说,一部片即将上映,在排片率上的多少,除了影片的质量,预售成绩各方面外,电影片方会给到多少“补贴”,那也是衡量一部电影排片率的重要因素。
什么?
你不上“票补”?
那行!
你的排片率就比同期的少上一大截!
这其实也是一项潜规则了,有些大型的影业公司,一年下来,光是“票补”的花销,可能已经超过10亿了。
而《红海行动》也算是大制作了,它的排片率之所以低,除了春节档这种军事片之所以不吃香外,很大程度上,也是“票补”方面不算太给力。
而如今的影院在上映后,排片还会进行调动的情况,都是分为两种。
其中一种就是院线统一下发指导意见,旗下影院根据各自的区域和观众喜好,在建议的排片量范围内适当调整。
另外占大多数的,由影院经理直接负责排片。
徐天是京都太古汇影院的影院经理。
春节档的这个时候,就是他们这些电影从业人员最忙碌的时候,尽管徐天贵为经理,但其实也就是高级打工仔罢了。
一般在电影上映,首日票房出炉后,就会呈现在他的办公室案头面前。
徐天低头仔细看了一眼报表。
情况并没有出乎他的意料之外。
占据了全国平均37.4%排片率的《擒魔记2》,首日便拿下了超过了5.2亿的票房,在众多春节档影片中遥遥领先。
紧随其后的,便是情人节大规模点映的《女儿国》,靠着点映拿下的优势,拿下了3.4亿的首日票房。
西游记这个IP本来就是国内最为经久不衰的大IP,再加上情人节、顶流花旦的加持下,拿到首日票房的第二名也不奇怪。
而以微乎其微的差距排在《女儿国》后面的,便是开心毛豆的《这个凶手不太行》。
作为和春节档最合拍的喜剧片,《这个凶手不太行》以3.36亿紧随其后,基本没有被第二名拉开多少差距。
到了第三名,票房成绩就骤然降了下来。
《红海行动》,首日拿下了1.46亿的票房。
第四名,居然是每年必出的一部动画片《熊出没》,拿下了1.23亿的票房。
其实也真别觉得奇怪。
实际上《熊出没》在成为春节档的常客后,基本就坐定了“名作之壁”,“烂片鉴定器”之名。
《熊出没》就是春节档期第一梯队的守门员,几乎每年都会把一两部真人电影斩于马下。
春节档票房没有超过《熊出没》,嗯啦每资格谈“大卖”两个字。
像是首日票房排在第五名的《祖宗很多代》,那票房瞬间大跳水,只有区区2000万,无论从票房还是说口碑看,应该都是一部大烂片无疑了。
看到这里,徐天点了点头,基本自己负责的太古汇影院的大体情况,和全国的票房大盘没有多少相差。
至于《红海行动》,徐天也多看了两眼,因为在平均占据10%排片率左右的电影,说实在把它放在第一梯队中,多少有点勉强。
但却在首日票房中,却越过了《熊出没》这个“名作之壁”,交出了一份还算合格的答卷。
而且徐天注意到了一点,那就是在下午两点后,他们影院的众多影片中,《红海行动》的上座率上升得非常快,这一般都是口碑很好的电影才会出现的现象。
考虑到只有一天,参考价值并不大,而且主演丁炙,似乎也不算太难理解。
犹豫了一下,他还是决定让工作人员把他们影院中《红海行动》的排片上调零点几个百分点,看看明天的效果如何,有没有可能成为一匹小黑马。
同样,在春节档的首日票房出炉后,这个结果同样也放在了许多相关人的手中。
这个排名结果,乃至票房的中总比,其实都和主流预测的相差不大。
而《红海行动》,有着丁炙和之前那首《孤勇者》的加持,拿到这个有些意外的成绩,依旧保留在第一梯队,其实也不算是意外。
第二天。
午饭后,当徐天提前了半小时来到办公室后,泡上一壶茶,他便开始去楼下的放映厅巡逻了起来。
这是他多年来形成的习惯,而手下的工作人员在私底下经常把他比作上学时,那种总喜欢悄然出现在窗外的班主任。
殊不知,徐天其实本意还真不是为了去监督他们,他的目光其实是在一些观众身上。
尤其是在放映出来散场后,他会观察那些观众,到底是议论纷纷,还是意兴阑珊。
在徐天看来,做他们这行,吃的就...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