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dingdianbiquge.com,重铸山河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李二原是一名特种兵,退伍后做过保安员,保安队长,保安主管,保安经理,出国做过保镖,欧洲雇佣军,身体素质没得说,功夫了得,在欧洲做雇佣军执行各种危险的任务,银行押运,大型会议,元首安保等,可再一次欧洲珠宝展览会时遇到了意外他的小队遭到敌特攻击,损失惨重,不幸的李二也受伤昏迷不幸,汽车把他拉到医院,李二醒来后发现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清朝的1897年夏天,不太平的一年,醒来后发现自己成了一个义和团兵这个兵才十几岁在清兵的追赶期间饿晕过去了,李二的灵魂到了他身上,他叫李明,李明只能能面对现实,自己无法回去了,十几岁的孩子吃不饱,穿不暖,又赶上战乱,这一年洋人打压中国人,教堂毒害百姓,义和拳后来成为义和团,李明是赵三多的兵,等醒来后李明发现自己给救了吃了些东西醒了,姚洛奇,外号老奇,也写作姚文起,是赵三多义和团起义的重要人物之一。
姚洛奇是西留善固人,现属邱县,原属曲周县。
主要依据:1、姚洛奇是直隶广平府人人氏。留善固村有两个,东西相距两华里,东面的叫东留善固,西边的叫西留善固,现在分属邢台市临西县和邯郸市邱县。历史上,西留善固属直隶广平府曲周县,东留善固属山东省东昌府临清直隶州或临清县。权威资料表明,姚洛奇是直隶广平府人,所以,只能是现在的西留善固村人。
2、姚洛奇是窑工。历史上,东留善固村没有任何土窑,倒是西留善固村东南三华里之处,是村内有名的“老窑坑”,三座破窑相距不远,很有烧窑的年代了。
3、赵三多第一次起义失败后,在西留善固村解散了队伍,以图东山再起。按照正常的思考,赵三多绝不会无缘无故来到西留善固村解散队伍,他一定是有所依靠才敢来到西留善固的。就像他最后投奔到巨鹿县吉家屯藏身之时,结果,被他投奔的武举出卖并最终饿死南宫监狱。义和团运动萌发于三个地区。其中最主要的是义和拳运动。它发生在当时的山东冠县十八村和直隶威县沙柳寨一带。其实,冠县十八村并不与冠县相连,亦不在山东境内,而是孤悬于直隶境域,插在威县东境,与威县、清河毗连,离冠县县城140里,当地人称“插花地”或“溜边地”,亦有呼其为“飞地”者。冠县十八村与威县沙柳寨、侯魏村直接相连,但当时一属山东,一属直隶。在当时的山东邱县、临清,直隶南宫、曲周、鸡泽等县都有这样的“插花地”。这几个县的“插花地”都分布在威县东界的老沙河和漳河之间、清凉河西岸以及威县东南界,今天都隶属威县。这些地区的“飞地”有冠县十八村、邱县十八村、临清十八村、曲周十八村和鸡泽屯等地。各县的“插花地”虽都名为“十八村”,但此数并不准确。
义和拳运动是从冠县十八村的梨园屯民教矛盾中发展起来的。清同治八年(1869年),梨园屯的天主教民要求义分该村清康熙年间廪贡李成龙和其他富户为建玉皇庙所捐义学地。全村前、后街和西街均推出会首,连同地保共同商议:将义学田地按田股均分。四年后,教民分的三亩多地全献给了外国传教士修建教堂。教徒在意大利传教士梁明德教惑下拆庙盖教堂,引起村民公愤。民教双方均呈控到县,县令韩光鼎审断,允许在庙基上建立教堂。
光绪七年正月初九(1881年2月7日)该村举行玉皇神会,游人欢聚,挤开教堂大门,教民出来与村民发生口角。方济各教团、山东主教欧立爵以此为借口,纵容法使干涉。山东巡抚任道熔审断时,议定先将宅基归教民“暂行借用”,待教民另买到宅基地设立教堂后,再议归还原宅基地。
迨至光绪十三年(1887年)春,传教士费若思在该村指使教民王三歪等重建教堂房屋,扩充地基。再次激起村民公愤,绅民纷起,将教堂拆毁,重新建庙。后经18村梁庄耆绅潘光美调解,王三歪表示情愿将庙基归还,三街会首刘长安等人亦情愿另购宅基,为王三歪等新建教堂。但到了光绪十五年(1889年)十月,法使又依据方济会山东主教马天恩的无理要求,要强行在原庙宅基上建教堂。光绪十六年(1890年)五月,法使提出进一步要求,要让传教士与地方官当面商定交出庙基,重建教堂。据光绪十八年五月初六日(1892年5月31日)《总署收山东巡抚福润函》称,光绪十七年(1891年)腊月,山东巡抚饬东昌知府李清和提众训明,断令将庙宇让于教民建教堂,又恐民心不服,便令县令何式箴捐银二百多两“听民另购地基建盖新庙,设立义学。俟新庙工竣,再行拆毁旧庙,移置神像”。本来可以就此完结,但是,教民又扬言必须将控争之人按名拿究,方肯罢休,以至众情不服。于是在光绪十八年四月,梨园屯村民邀临清道人魏合意来玉皇庙住持,并将昔年办团练之枪械移存庙内,以图守御。
梨园屯的反教会斗争,最初表现为全民对抗,是“汉教”与“圣公会”的对立,后来变为在士绅领导下进行。1892年,在士绅领导的斗争失败后,村中侠义之士阎书芹等十八人出现,继续坚持反抗,被人尊称为“十八魁”。外国传教士对他们的出现非常震惊。以“十八魁”为首的贫雇农力量,在民教矛盾中表现出了顽强的斗争本色。但“十八魁”的力量还无法冲破自然村藩篱而掀起大规模的反教会斗争。除了历史契机的原因外,还必须具备比“十八魁”更坚强的组织力量。当时与十八村相邻、并分布在山东、直隶交界地区的梅花拳,正好为它提供了扩大斗争的力量源泉。所以,当“十八魁”1892年的反教会斗争遇到挫折时,便向其邻近的威县沙柳寨赵三多寻求梅花拳的支持。
赵三多(1841年——1902年),出生于威县沙柳寨一个农民家庭。自幼习武,先拜临清碧霞宫僧人冯克善为师,后拜梅花拳第十三代传人临清杏园张如纯为师,练就了一身好功夫。他刀、枪、棍、棒及各种兵器样样精通,最拿手的是虎头双钩,使起来得心应手,如风弛电挚一般。不管是对练还是迎敌,能赢他者甚微。在山东、河北交界一带威望颇高。他广设拳场,膝下门徒三千余众。
赵三多一家七口人,三亩多地,一间半草房。虽然人口多、土地少,但他和两个儿子都会手工艺,靠做银匠糊口。赵三多青年时除耕种自己的土地外,还捎带着给地主耕种土地。中年做小买卖,卖碗、瓢等。他爷爷是个穷秀才,到他父亲时就卖地给地主。他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在耕种自己土地的同时,也捎带着给地主耕种土地;二儿、三儿当银匠。
赵三多虽是在威县东境有影响的梅花拳师,但他在梅花拳内部的辈分并不高,属于第十四辈,还是文场师傅,且属于梅花拳大架派。
中日甲午战争后,由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加深,中国人民面临着外国教会势力的一场新攻势,这是以民族矛盾空前激化为大背景的。梨园屯教案便是随着这样的形势而加深的。方济各会传教士和教民气焰也因此更加嚣张。他们向地方官府呈控“十八魁”,又向拳民扬言,官府要派员逮捕梅花拳拳首赵三多。加之德国出兵胶州弯,掀起了各国瓜分中国的浪潮。由于这一历史契机的刺激,再一次掀起了反教会的斗争。
在这种情况下,梅花拳内部有人劝赵三多不要再斗下去,其理由是梅花拳历史上没有犯乱之事。赵三多为了保全梅花拳不受牵连,将他所率的梅花拳队伍改名“义和拳”,摆会、亮拳均打义和拳旗号。其实,早在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左右就出现过“义和拳”的名称,当时有人呈控,说直隶大名府元城和山东东昌府一带,已有人收徒习拳,名叫义和拳。据副都统福长安乾隆四十八年十一月十五日所奏:王伦是清水教徒,后学枪棒,便诡称义和拳。王伦起事后九年,即乾隆四十八年,南宫县魏家庄一个叫魏玉凯的曾呈控说,王伦与魏家庄的李存仁、魏学宗、王三、严龄等都是都是高口村李姓的徒弟。高口村就在今宁晋与新河交界处,李姓师傅就是李成章。
赵三多在“十八魁”鼓动下聚集了各地拳众三千多人,于光绪二十三年二月二十二日(1897年3月24日)在梨园屯“亮拳”三天。这是义和拳在甲午战争后针对教会势力新攻势的一次尝试性对抗。“亮拳”结束后,“十八魁”和义和拳便于三月二十六日(4月27日)聚众攻打梨园屯,展开了武装反教会的斗争。据清光绪二十三年六月二十七日(1897年7月26日)《总署收法国公使呈班照会》载:此次武装反教会斗争“将该处教堂居住奉教人19名前往攻打,而该作乱之人当杀毙教民二名……,除二家未抢外,约有200奉教之人理应逃走”。东昌知府洪用舟断令将庙基充公,另为洋人觅地建堂。一方面缉拿凶犯,并赔京钱二千串。山东主教马天恩却推翻前说,索要更多的赔款。洪用舟屈于教会势力,于光绪二十四年春、正二月亲带勇队到达梨园屯,将县令何式箴撤任,委曹倜接署。教会势力又占了上风,再次激起了义和拳民的激烈反抗。
光绪二十四年二月,赵三多率义和拳近万人,蜂拥而至。义和拳力量的迅速聚集,使外国侵略者感到震惊。法国公使再次向中国提出,要迅速议结梨园屯教案,并以逮捕“十八魁”为重要条件之一。洪用舟为了能逮捕“十八魁”,曾购觅眼线,四处缉拿。他到梨园屯一带时,还指使勇目,诱骗阎书芹,使阎书芹在暗处遭枪伤。并督率勇役拆毁庙宇,将原基交还教民盖教堂。这时,“十八魁”和义和拳的斗争已开始有了统一的行动,势力已扩及山东、河南、直隶三省交界的广大地区,非府、州、县等地方官员所能控制。义和拳正在做揭竿而起的酝酿。他们首先焚毁了威县崔家陈村教民房屋,1898年4月23日午夜(农历润三月初三或初四),曲周黑刘村梅花拳首**同又率义和拳民以“毁教灭洋”为目标,进袭了相邻的麦子乌营村,后又北上魏村。5月14日(农历润三月二十四日),“十八魁”与义和拳又进袭了钟管营教民村,使潘村、马家庄等教民村感到十分紧张。
其实,所谓义和拳,并不全是梅花拳拳民。事实上,义和拳是以梅花拳为主,融合一些八卦拳、红拳拳民在内的拳会组织。光绪二十四年以前,梨园屯“十八魁”曾向赵三多梅花拳求救,要拜赵三多为师,请其出面领导斗争。阎书芹等原习的都是红拳。梨园屯等十八村虽与沙柳寨相连,但是没有习梅花拳的。当赵三多把梅花拳的名称改为“义和拳”后, 梨园屯习红拳的几十户都加入了进来,在威县第三口等处也有一部分红拳弟子加入赵三多的队伍,就在赵三多的家乡沙柳寨村,也有几户练红拳的拳民,跟随赵三多的义和拳辗转斗争于各地。无论从梅拳的历史还是从当时的现实活动看,把梅花拳看成是义和拳的主体,是符合历史真实的。
义和拳起义是梅花拳反教会斗争发展成为义和拳运动的标志。赵三多将梅花拳改名“义和拳”不久,就发动了起义。导火线是姚文起等因闻山东地方文武衙门出示批票,逮捕拳民。拳众疑系山东临清小芦等处教堂指使所致。这年二月,就有谣言说有德兵来攻。据赵三多文书郭栋臣回忆录载: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十八日(1898年10月3日),在冠县十八村之一的蒋家庄马场聚众,祭旗起义。但耶酥会法国传教士的记载则是在10月25日(九月十一日)上午10点,地点在何处并没有说明。这两个不同的记载都提到了此次起义的旗帜,前者记旗书“助清灭洋”,共三千多人;后者记旗书“顺清灭洋”。旗帜是镶有黑边的黄幡。起义者头裹手巾,脚穿长靴,武器是快枪和长矛。他们同官吏妥协,只攻基督徒。此次起事是受到民族危机刺激并汇合其他因素所致,义和拳运动已突破了原有的反教会斗争的局限,转向更有组织、更大规模的斗争。
义和拳于10月25日(九月十一日)起事... -->>
李二原是一名特种兵,退伍后做过保安员,保安队长,保安主管,保安经理,出国做过保镖,欧洲雇佣军,身体素质没得说,功夫了得,在欧洲做雇佣军执行各种危险的任务,银行押运,大型会议,元首安保等,可再一次欧洲珠宝展览会时遇到了意外他的小队遭到敌特攻击,损失惨重,不幸的李二也受伤昏迷不幸,汽车把他拉到医院,李二醒来后发现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清朝的1897年夏天,不太平的一年,醒来后发现自己成了一个义和团兵这个兵才十几岁在清兵的追赶期间饿晕过去了,李二的灵魂到了他身上,他叫李明,李明只能能面对现实,自己无法回去了,十几岁的孩子吃不饱,穿不暖,又赶上战乱,这一年洋人打压中国人,教堂毒害百姓,义和拳后来成为义和团,李明是赵三多的兵,等醒来后李明发现自己给救了吃了些东西醒了,姚洛奇,外号老奇,也写作姚文起,是赵三多义和团起义的重要人物之一。
姚洛奇是西留善固人,现属邱县,原属曲周县。
主要依据:1、姚洛奇是直隶广平府人人氏。留善固村有两个,东西相距两华里,东面的叫东留善固,西边的叫西留善固,现在分属邢台市临西县和邯郸市邱县。历史上,西留善固属直隶广平府曲周县,东留善固属山东省东昌府临清直隶州或临清县。权威资料表明,姚洛奇是直隶广平府人,所以,只能是现在的西留善固村人。
2、姚洛奇是窑工。历史上,东留善固村没有任何土窑,倒是西留善固村东南三华里之处,是村内有名的“老窑坑”,三座破窑相距不远,很有烧窑的年代了。
3、赵三多第一次起义失败后,在西留善固村解散了队伍,以图东山再起。按照正常的思考,赵三多绝不会无缘无故来到西留善固村解散队伍,他一定是有所依靠才敢来到西留善固的。就像他最后投奔到巨鹿县吉家屯藏身之时,结果,被他投奔的武举出卖并最终饿死南宫监狱。义和团运动萌发于三个地区。其中最主要的是义和拳运动。它发生在当时的山东冠县十八村和直隶威县沙柳寨一带。其实,冠县十八村并不与冠县相连,亦不在山东境内,而是孤悬于直隶境域,插在威县东境,与威县、清河毗连,离冠县县城140里,当地人称“插花地”或“溜边地”,亦有呼其为“飞地”者。冠县十八村与威县沙柳寨、侯魏村直接相连,但当时一属山东,一属直隶。在当时的山东邱县、临清,直隶南宫、曲周、鸡泽等县都有这样的“插花地”。这几个县的“插花地”都分布在威县东界的老沙河和漳河之间、清凉河西岸以及威县东南界,今天都隶属威县。这些地区的“飞地”有冠县十八村、邱县十八村、临清十八村、曲周十八村和鸡泽屯等地。各县的“插花地”虽都名为“十八村”,但此数并不准确。
义和拳运动是从冠县十八村的梨园屯民教矛盾中发展起来的。清同治八年(1869年),梨园屯的天主教民要求义分该村清康熙年间廪贡李成龙和其他富户为建玉皇庙所捐义学地。全村前、后街和西街均推出会首,连同地保共同商议:将义学田地按田股均分。四年后,教民分的三亩多地全献给了外国传教士修建教堂。教徒在意大利传教士梁明德教惑下拆庙盖教堂,引起村民公愤。民教双方均呈控到县,县令韩光鼎审断,允许在庙基上建立教堂。
光绪七年正月初九(1881年2月7日)该村举行玉皇神会,游人欢聚,挤开教堂大门,教民出来与村民发生口角。方济各教团、山东主教欧立爵以此为借口,纵容法使干涉。山东巡抚任道熔审断时,议定先将宅基归教民“暂行借用”,待教民另买到宅基地设立教堂后,再议归还原宅基地。
迨至光绪十三年(1887年)春,传教士费若思在该村指使教民王三歪等重建教堂房屋,扩充地基。再次激起村民公愤,绅民纷起,将教堂拆毁,重新建庙。后经18村梁庄耆绅潘光美调解,王三歪表示情愿将庙基归还,三街会首刘长安等人亦情愿另购宅基,为王三歪等新建教堂。但到了光绪十五年(1889年)十月,法使又依据方济会山东主教马天恩的无理要求,要强行在原庙宅基上建教堂。光绪十六年(1890年)五月,法使提出进一步要求,要让传教士与地方官当面商定交出庙基,重建教堂。据光绪十八年五月初六日(1892年5月31日)《总署收山东巡抚福润函》称,光绪十七年(1891年)腊月,山东巡抚饬东昌知府李清和提众训明,断令将庙宇让于教民建教堂,又恐民心不服,便令县令何式箴捐银二百多两“听民另购地基建盖新庙,设立义学。俟新庙工竣,再行拆毁旧庙,移置神像”。本来可以就此完结,但是,教民又扬言必须将控争之人按名拿究,方肯罢休,以至众情不服。于是在光绪十八年四月,梨园屯村民邀临清道人魏合意来玉皇庙住持,并将昔年办团练之枪械移存庙内,以图守御。
梨园屯的反教会斗争,最初表现为全民对抗,是“汉教”与“圣公会”的对立,后来变为在士绅领导下进行。1892年,在士绅领导的斗争失败后,村中侠义之士阎书芹等十八人出现,继续坚持反抗,被人尊称为“十八魁”。外国传教士对他们的出现非常震惊。以“十八魁”为首的贫雇农力量,在民教矛盾中表现出了顽强的斗争本色。但“十八魁”的力量还无法冲破自然村藩篱而掀起大规模的反教会斗争。除了历史契机的原因外,还必须具备比“十八魁”更坚强的组织力量。当时与十八村相邻、并分布在山东、直隶交界地区的梅花拳,正好为它提供了扩大斗争的力量源泉。所以,当“十八魁”1892年的反教会斗争遇到挫折时,便向其邻近的威县沙柳寨赵三多寻求梅花拳的支持。
赵三多(1841年——1902年),出生于威县沙柳寨一个农民家庭。自幼习武,先拜临清碧霞宫僧人冯克善为师,后拜梅花拳第十三代传人临清杏园张如纯为师,练就了一身好功夫。他刀、枪、棍、棒及各种兵器样样精通,最拿手的是虎头双钩,使起来得心应手,如风弛电挚一般。不管是对练还是迎敌,能赢他者甚微。在山东、河北交界一带威望颇高。他广设拳场,膝下门徒三千余众。
赵三多一家七口人,三亩多地,一间半草房。虽然人口多、土地少,但他和两个儿子都会手工艺,靠做银匠糊口。赵三多青年时除耕种自己的土地外,还捎带着给地主耕种土地。中年做小买卖,卖碗、瓢等。他爷爷是个穷秀才,到他父亲时就卖地给地主。他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在耕种自己土地的同时,也捎带着给地主耕种土地;二儿、三儿当银匠。
赵三多虽是在威县东境有影响的梅花拳师,但他在梅花拳内部的辈分并不高,属于第十四辈,还是文场师傅,且属于梅花拳大架派。
中日甲午战争后,由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加深,中国人民面临着外国教会势力的一场新攻势,这是以民族矛盾空前激化为大背景的。梨园屯教案便是随着这样的形势而加深的。方济各会传教士和教民气焰也因此更加嚣张。他们向地方官府呈控“十八魁”,又向拳民扬言,官府要派员逮捕梅花拳拳首赵三多。加之德国出兵胶州弯,掀起了各国瓜分中国的浪潮。由于这一历史契机的刺激,再一次掀起了反教会的斗争。
在这种情况下,梅花拳内部有人劝赵三多不要再斗下去,其理由是梅花拳历史上没有犯乱之事。赵三多为了保全梅花拳不受牵连,将他所率的梅花拳队伍改名“义和拳”,摆会、亮拳均打义和拳旗号。其实,早在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左右就出现过“义和拳”的名称,当时有人呈控,说直隶大名府元城和山东东昌府一带,已有人收徒习拳,名叫义和拳。据副都统福长安乾隆四十八年十一月十五日所奏:王伦是清水教徒,后学枪棒,便诡称义和拳。王伦起事后九年,即乾隆四十八年,南宫县魏家庄一个叫魏玉凯的曾呈控说,王伦与魏家庄的李存仁、魏学宗、王三、严龄等都是都是高口村李姓的徒弟。高口村就在今宁晋与新河交界处,李姓师傅就是李成章。
赵三多在“十八魁”鼓动下聚集了各地拳众三千多人,于光绪二十三年二月二十二日(1897年3月24日)在梨园屯“亮拳”三天。这是义和拳在甲午战争后针对教会势力新攻势的一次尝试性对抗。“亮拳”结束后,“十八魁”和义和拳便于三月二十六日(4月27日)聚众攻打梨园屯,展开了武装反教会的斗争。据清光绪二十三年六月二十七日(1897年7月26日)《总署收法国公使呈班照会》载:此次武装反教会斗争“将该处教堂居住奉教人19名前往攻打,而该作乱之人当杀毙教民二名……,除二家未抢外,约有200奉教之人理应逃走”。东昌知府洪用舟断令将庙基充公,另为洋人觅地建堂。一方面缉拿凶犯,并赔京钱二千串。山东主教马天恩却推翻前说,索要更多的赔款。洪用舟屈于教会势力,于光绪二十四年春、正二月亲带勇队到达梨园屯,将县令何式箴撤任,委曹倜接署。教会势力又占了上风,再次激起了义和拳民的激烈反抗。
光绪二十四年二月,赵三多率义和拳近万人,蜂拥而至。义和拳力量的迅速聚集,使外国侵略者感到震惊。法国公使再次向中国提出,要迅速议结梨园屯教案,并以逮捕“十八魁”为重要条件之一。洪用舟为了能逮捕“十八魁”,曾购觅眼线,四处缉拿。他到梨园屯一带时,还指使勇目,诱骗阎书芹,使阎书芹在暗处遭枪伤。并督率勇役拆毁庙宇,将原基交还教民盖教堂。这时,“十八魁”和义和拳的斗争已开始有了统一的行动,势力已扩及山东、河南、直隶三省交界的广大地区,非府、州、县等地方官员所能控制。义和拳正在做揭竿而起的酝酿。他们首先焚毁了威县崔家陈村教民房屋,1898年4月23日午夜(农历润三月初三或初四),曲周黑刘村梅花拳首**同又率义和拳民以“毁教灭洋”为目标,进袭了相邻的麦子乌营村,后又北上魏村。5月14日(农历润三月二十四日),“十八魁”与义和拳又进袭了钟管营教民村,使潘村、马家庄等教民村感到十分紧张。
其实,所谓义和拳,并不全是梅花拳拳民。事实上,义和拳是以梅花拳为主,融合一些八卦拳、红拳拳民在内的拳会组织。光绪二十四年以前,梨园屯“十八魁”曾向赵三多梅花拳求救,要拜赵三多为师,请其出面领导斗争。阎书芹等原习的都是红拳。梨园屯等十八村虽与沙柳寨相连,但是没有习梅花拳的。当赵三多把梅花拳的名称改为“义和拳”后, 梨园屯习红拳的几十户都加入了进来,在威县第三口等处也有一部分红拳弟子加入赵三多的队伍,就在赵三多的家乡沙柳寨村,也有几户练红拳的拳民,跟随赵三多的义和拳辗转斗争于各地。无论从梅拳的历史还是从当时的现实活动看,把梅花拳看成是义和拳的主体,是符合历史真实的。
义和拳起义是梅花拳反教会斗争发展成为义和拳运动的标志。赵三多将梅花拳改名“义和拳”不久,就发动了起义。导火线是姚文起等因闻山东地方文武衙门出示批票,逮捕拳民。拳众疑系山东临清小芦等处教堂指使所致。这年二月,就有谣言说有德兵来攻。据赵三多文书郭栋臣回忆录载: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十八日(1898年10月3日),在冠县十八村之一的蒋家庄马场聚众,祭旗起义。但耶酥会法国传教士的记载则是在10月25日(九月十一日)上午10点,地点在何处并没有说明。这两个不同的记载都提到了此次起义的旗帜,前者记旗书“助清灭洋”,共三千多人;后者记旗书“顺清灭洋”。旗帜是镶有黑边的黄幡。起义者头裹手巾,脚穿长靴,武器是快枪和长矛。他们同官吏妥协,只攻基督徒。此次起事是受到民族危机刺激并汇合其他因素所致,义和拳运动已突破了原有的反教会斗争的局限,转向更有组织、更大规模的斗争。
义和拳于10月25日(九月十一日)起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