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dingdianbiquge.com,山海经之定鼎传说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随后几天里,小白带着我们逛遍了西湖的美景,吃遍了杭城有名的饭馆。还带着我们去游览了周庄、同里、乌镇等江南水乡特色城镇。太湖三白、状元蹄膀、芡实糕等当地特色小吃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期间小白还带着商菁回到家里住了一晚,据说小白的父母对商菁这个个子高高爽朗的北方女孩的印象非常好,似乎还给了什么见面礼,我们后来打趣的问起了商菁,这丫头羞红了脸但还是死活不说,逗得我哈哈大笑。
这期间我们也聊起了一些考古队的事情。据商菁说,碑文和地针上面的图案和线条等内容解读的很不顺利,虽然可以确定其中有一部分应该是在甲骨文出现之前的文字,但主要还是资料太少,应宁回去后做了仔细的分析比对后发现,这两者之上包括地宫遗址石墙上的内容其实是一样的,都是整个体系中的很少一部分。特别是邱老和应宁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研究后,他们得出结论,我们拿出来的那根地针,很有可能就是刘基当年从祭坛上取走的那个,所以两者之间实际上是在表述的同一个内容。
还有,地宫石墙和断碑的断代工作也没有得到很清晰的结论,根据碳十四的检测,这两样东西的存在时间应该超过了一万年,可根据目前掌握的史料来看,一万年前根本不可能出现这样的东西。于是各方面的工作暂时都陷入了停顿状态。
听到这个结论,我心里不禁也吃了一惊,开始暗暗思量起来,我们得到的这根地针的来历基本上可以说是比较清楚的,应该就是当年老兆从皇宫里偷出来的那根,那么依照这个向上推想,这根地针应该在皇宫里安放了很多年的,但是肯定不会早于明初紫禁城建立。所以从时间上来说,倒是基本契合。可是即便不怎么熟悉历史的我也知道,那时在北平的是当时还是燕王的明成祖朱棣,而那时的刘伯温显然不会跟他有什么直接联系、并且把这么重要的东西交给他,因为毕竟当时朱元璋的大儿子朱标还是名正言顺的太子的。刘伯温不可能犯这样简单的********因为小白也知道地针的这段来历,所以我也没瞒着商菁,把这段历史简单的跟她说了一下,同时叮嘱她不要再向外扩散,并且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听到我关于地针来历的介绍,商菁很是惊讶不已。之前那天吃饭的时候小白虽然提了一句我们家族过去底蕴深厚,但是商菁当时并没有太往心里去,毕竟作为一个考古系的学生来说,她也很清楚,国内这样的隐世家族还是有很多的。现在听到我说的这些,她才真正明白过来,我们家族当年涉及到了什么样的争斗中。
听完我说的话和叮嘱后,商菁连连点头表示明白,不过对于这丫头我还是比较放心的,虽然看上去似乎有些大大咧咧的,但是一个性格真的比较粗心的人,怎么可能做的了考古这样需要大量的耐心和细心的工作呢?不过对于我提出的疑问,商菁想了半天也没能理出头绪来,她说根据她所了解的史料来看,在那段时间里,基本上没有任何这方面的记载,毕竟当时明朝处于的政权初建,百废待兴的时期,在这段时间里刘基是为大明江山做了不少的事的。但是到了朱元璋当皇帝的后期,诸子有意储位的时候,刘基早已经淡出了政坛,后来更是病死了,所以他不可能参与到这次政争之中的。
商菁还跟我们讲到,现在首都的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也就是1406年开始建设,到永乐十八年(140年)建成,而刘伯温则早在175年就已经去世了,这中间差的时间太多,所以这种可能性应该不大。商菁提出了另外一个假设:在北平故宫的建设过程中,有人比如像秦老道这样的方士,用了某种方法,将原本可能被刘伯温当年用在南京故宫的地针给起了出来,并且拿到了北平的故宫里使用。因为那时明朝的政治中心毕竟已经完全搬到了北平。要知道,北平故宫本来就是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的。
商菁的这个假设倒是得到了我和小白的一直认可,就连不怎么关心这些事情的欣然,听了商菁的分析,也觉得逻辑上非常合理。不过虽然我们在这里这么议论着,但也都知道,这些细节对于邱老他们目前的工作没有任何帮助,也就是闲聊一阵就罢了。
此外我们还聊起了他们回京以后发生的一些事情。据商菁说,老耿回去以后向上级部门汇报了这次考察活动的整个情况后,引起了上面的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已经开始介入调查,每个人都接受了问询。除了我们这些人之外,更是重点调查了林向荣的所有情况,不知道现在有什么样的结果了。
听到商菁讲述的情况,我不由得有些疑惑,怎么没人来找我调查啊?不过转念一想,估计有关部门的人员恐怕是早已经从不同渠道对我进行过调查了。毕竟这次考古工作的成行,一是我提供了最重要的遗址线索,二又是我提供了地针这样的实物证据;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我出面联系了军方的大力配合。再加上我的家世背景清白,所以他们才没来找我本人吧。
不管怎样,听了商菁的讲述,我心里明白,这次的考古活动算是完全结束了,那个地下遗址以后会怎样,跟我们是不会再有一星半点儿的关系了。想明白这一点,我的心里彻底的轻松了下来。说实话,经历了这前后十年间的两次历险的旅程,我实在是有些怕了。我宁愿在今后的日子里,我的生活中只有柴米油盐、家长里短,平平淡淡的过下去最好。
短暂的一次相聚畅游之后,大家又各自回到了自己的世界里。随后的日子里,我们开始了各自的生活,有时候通通电话聊聊天,有时候小白他们也会来上海我这里小住几天。
符镇也开始着手处理起保存在老屋中的那些文物。在邱老和老耿的帮助下,很顺利的将其中很大一部分捐献给了国家文物局故宫博物馆,为此他得到了官方的大力表彰,在当地轰动一时。
而在将那些文物捐献之前,符镇来了一趟上海,他把所有的笔记都带了过来。因为考虑到在老家那里他实在是没有很好的保存条件,这些笔记又不能让太多人知道,所以他让我在上海这里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存放起来。我们跑... -->>
随后几天里,小白带着我们逛遍了西湖的美景,吃遍了杭城有名的饭馆。还带着我们去游览了周庄、同里、乌镇等江南水乡特色城镇。太湖三白、状元蹄膀、芡实糕等当地特色小吃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期间小白还带着商菁回到家里住了一晚,据说小白的父母对商菁这个个子高高爽朗的北方女孩的印象非常好,似乎还给了什么见面礼,我们后来打趣的问起了商菁,这丫头羞红了脸但还是死活不说,逗得我哈哈大笑。
这期间我们也聊起了一些考古队的事情。据商菁说,碑文和地针上面的图案和线条等内容解读的很不顺利,虽然可以确定其中有一部分应该是在甲骨文出现之前的文字,但主要还是资料太少,应宁回去后做了仔细的分析比对后发现,这两者之上包括地宫遗址石墙上的内容其实是一样的,都是整个体系中的很少一部分。特别是邱老和应宁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研究后,他们得出结论,我们拿出来的那根地针,很有可能就是刘基当年从祭坛上取走的那个,所以两者之间实际上是在表述的同一个内容。
还有,地宫石墙和断碑的断代工作也没有得到很清晰的结论,根据碳十四的检测,这两样东西的存在时间应该超过了一万年,可根据目前掌握的史料来看,一万年前根本不可能出现这样的东西。于是各方面的工作暂时都陷入了停顿状态。
听到这个结论,我心里不禁也吃了一惊,开始暗暗思量起来,我们得到的这根地针的来历基本上可以说是比较清楚的,应该就是当年老兆从皇宫里偷出来的那根,那么依照这个向上推想,这根地针应该在皇宫里安放了很多年的,但是肯定不会早于明初紫禁城建立。所以从时间上来说,倒是基本契合。可是即便不怎么熟悉历史的我也知道,那时在北平的是当时还是燕王的明成祖朱棣,而那时的刘伯温显然不会跟他有什么直接联系、并且把这么重要的东西交给他,因为毕竟当时朱元璋的大儿子朱标还是名正言顺的太子的。刘伯温不可能犯这样简单的********因为小白也知道地针的这段来历,所以我也没瞒着商菁,把这段历史简单的跟她说了一下,同时叮嘱她不要再向外扩散,并且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听到我关于地针来历的介绍,商菁很是惊讶不已。之前那天吃饭的时候小白虽然提了一句我们家族过去底蕴深厚,但是商菁当时并没有太往心里去,毕竟作为一个考古系的学生来说,她也很清楚,国内这样的隐世家族还是有很多的。现在听到我说的这些,她才真正明白过来,我们家族当年涉及到了什么样的争斗中。
听完我说的话和叮嘱后,商菁连连点头表示明白,不过对于这丫头我还是比较放心的,虽然看上去似乎有些大大咧咧的,但是一个性格真的比较粗心的人,怎么可能做的了考古这样需要大量的耐心和细心的工作呢?不过对于我提出的疑问,商菁想了半天也没能理出头绪来,她说根据她所了解的史料来看,在那段时间里,基本上没有任何这方面的记载,毕竟当时明朝处于的政权初建,百废待兴的时期,在这段时间里刘基是为大明江山做了不少的事的。但是到了朱元璋当皇帝的后期,诸子有意储位的时候,刘基早已经淡出了政坛,后来更是病死了,所以他不可能参与到这次政争之中的。
商菁还跟我们讲到,现在首都的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也就是1406年开始建设,到永乐十八年(140年)建成,而刘伯温则早在175年就已经去世了,这中间差的时间太多,所以这种可能性应该不大。商菁提出了另外一个假设:在北平故宫的建设过程中,有人比如像秦老道这样的方士,用了某种方法,将原本可能被刘伯温当年用在南京故宫的地针给起了出来,并且拿到了北平的故宫里使用。因为那时明朝的政治中心毕竟已经完全搬到了北平。要知道,北平故宫本来就是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的。
商菁的这个假设倒是得到了我和小白的一直认可,就连不怎么关心这些事情的欣然,听了商菁的分析,也觉得逻辑上非常合理。不过虽然我们在这里这么议论着,但也都知道,这些细节对于邱老他们目前的工作没有任何帮助,也就是闲聊一阵就罢了。
此外我们还聊起了他们回京以后发生的一些事情。据商菁说,老耿回去以后向上级部门汇报了这次考察活动的整个情况后,引起了上面的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已经开始介入调查,每个人都接受了问询。除了我们这些人之外,更是重点调查了林向荣的所有情况,不知道现在有什么样的结果了。
听到商菁讲述的情况,我不由得有些疑惑,怎么没人来找我调查啊?不过转念一想,估计有关部门的人员恐怕是早已经从不同渠道对我进行过调查了。毕竟这次考古工作的成行,一是我提供了最重要的遗址线索,二又是我提供了地针这样的实物证据;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我出面联系了军方的大力配合。再加上我的家世背景清白,所以他们才没来找我本人吧。
不管怎样,听了商菁的讲述,我心里明白,这次的考古活动算是完全结束了,那个地下遗址以后会怎样,跟我们是不会再有一星半点儿的关系了。想明白这一点,我的心里彻底的轻松了下来。说实话,经历了这前后十年间的两次历险的旅程,我实在是有些怕了。我宁愿在今后的日子里,我的生活中只有柴米油盐、家长里短,平平淡淡的过下去最好。
短暂的一次相聚畅游之后,大家又各自回到了自己的世界里。随后的日子里,我们开始了各自的生活,有时候通通电话聊聊天,有时候小白他们也会来上海我这里小住几天。
符镇也开始着手处理起保存在老屋中的那些文物。在邱老和老耿的帮助下,很顺利的将其中很大一部分捐献给了国家文物局故宫博物馆,为此他得到了官方的大力表彰,在当地轰动一时。
而在将那些文物捐献之前,符镇来了一趟上海,他把所有的笔记都带了过来。因为考虑到在老家那里他实在是没有很好的保存条件,这些笔记又不能让太多人知道,所以他让我在上海这里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存放起来。我们跑...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