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顶点笔趣阁 dingdianbiquge.com,孽海佛光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小孩子一生下地,第一件大事就是家里人要给他(她)

    取个名字。

    名字自然又分乳名和大号。一般说来,乳名都是随口叫叫的,只是图个方便,当然也能体现出父母长辈对孩子的溺爱之情。所以,十个刚出世的小孩子里,被叫作“小宝宝”、“小宝贝”的,绝对不会少于八个。

    但大号就不一样了。

    为了给孩子取个大号,也就是正名,往往会让做父母的挖空心思,绞尽脑汁,有时还会劳动本族的长辈和附近一带大家公认的有学识的人。

    没有一个做父母的人不想给自己的孩子取个又好听。

    又有意义的名字。名字里,饱含着父母长辈对孩子的疼爱和期望。

    但不管怎样说,名字只是名字,孩子长大后到底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与他的名字往往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古往今来,很多乱臣贼子的名字都很响亮,很有气派,也有很多忠臣烈士的名字都很一般,很平常。

    这些人的名字都写进了史书里,当然,有遗臭万年与流芳千古之分。但他们的名字之所以被写进史书,和名字本身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卜凡这个名字就很普通。

    从字面上看,父母长辈们是希望他长大后,能平平凡凡,平安地度过一生。

    但卜凡却绝不是个平凡的人。

    阿丑这个名字也很普通,会让人想到叫这个名字的人一定长得很丑,很难看。

    当然喽,阿丑和“英俊”啦、“潇洒”啦。“漂亮”啦这些词是绝对沾不上一点边的,但阿丑绝不丑,甚至不能说难看。

    有一种人,哪怕你已经见过他不下十次了,可只要一转眼,你就会把他的长相完完全全地忘掉,一点影子都不会在脑子里留下。对这种人当然也有很多词可以用来形容,但最最准确的同只有一个——“普通”

    阿丑正是这样的一个人。

    石花村是干水河边的一个小村子。

    村子不大,总共也不过百十来户人家,而且十之八九都是老老实实的种田人。

    村里村外,有很多树。每户土墙围就的农家小院里,也都有两三棵高大的柿树。

    每到夏天,人们都会将饭桌摆在院子里的树阴下,一边吃饭,一边纳凉。孩子们会三五成群地穿过村前那一大片茂密的柿树林,到干水河边去玩水,去摸鱼捉虾。

    如果你站在村外的一处高坡上,远远看去,就会发现石花村简直就像是长在树林里一般。每当有风吹过,树梢就会荡动起来,宛如一大片绿色的波涛,而人家的屋顶则像是在绿色波涛中出没的一块块黑色或黄色的礁石。

    农家小院清一色都是土墙草顶,那黑色的屋顶,是村中为数不多的几户青砖瓦房。

    在干水河边,像石花村这种临河的小村庄还有很多。

    其实,不论你走到什么地方,不论是大江南北还是大河上下,这样的小村庄可谓比比皆是。像这种小村庄本不该很有名,因为在中国,它们实在是太多,也太普通了。

    但石花村就很有名。

    不仅仅是在附近的村庄里,就连住在离石花村五十多里远的北京城里的人,不知道“石花村”的也很少。

    自从皇帝将都城自南京迁到北京后,北京城里的居民就名正言顺地以天于脚下的臣民自居,而且以此自傲了。

    既然身处天于脚下,当然要想办法把自己装扮得与别处的人不同,当然随时随地都要设法使自己能显得高人一等。而最能事半功倍地抬高自己身份的做法,莫过于附庸风雅。

    “附庸风雅”也分两等,一是自己能时不时地酸上几句,或窃取前人诗词,或模拟近人文章,虽说大部分都窃得不合时宜,模拟得也半通不通,但好歹算是能掉几句文。另一种就是茶余饭后大谈一些名人雅士、达官贵人的逸事、秘事,以显示自己的见闻之广,消息来源之多,非同寻常,由此给自己的脸上,抹上些“雅”气。

    京城人的“附庸风雅”大都属于后一种。正因为如此,石花村的名气很快就在京城里传开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小小的石花村之所以在京城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是因为村里住的一个人。

    一个让北京人谈论起来,觉得自己也能沾上点文气,抬高些身价的人。

    这个就是卜凡。

    石花村东头,最靠近干水河边柿树林的那一幢三进深的小宅院,就是卜凡的家。

    即使在石花村,卜家也算不上是大户。

    卜家有百十来亩地,但卜凡自己从来就没有下过田。

    他把地租给了村里的三户农家种。

    说是“租”其实和白送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因为卜凡收的地租非常少,少到连那三家租地的农户都觉得心里老大过意不去的地步。

    卜家前院一间宽敞的厢房,是石花村里几十个农家孩子的学馆。每天,从卜家不高的院墙里,都会传出卜凡教孩子们识字读书的声音。

    但卜凡并不是个私塾先生,村里的人也从不把他视为私塾先生。

    因为私塾先生们都是靠教书糊口的,而这些农家孩子在卜凡家念书,根本就不用交一文钱。

    村里的几家大户也都有孩子,他们当然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和农家孩子们坐在一起念书。听说卜凡的书教得非常好,他们为此特意找过卜凡,说是愿意出钱修一所学馆,重金聘请卜凡专门来教他们的子弟。卜凡想都不想,就一口回绝了。

    这些大户都是很有根基的人家,有两家甚至还有在京城里做官的亲戚,卜凡如此不给他们面子,他们当然非常非常地不高兴。

    但他们却不敢把卜凡怎么样。

    每当这些大户人家来了什么重要的客人,总是会客客气气地来请卜凡前去作陪,卜凡一次也没有去过。

    卜凡很少出门。

    在家里,除了教孩子们念书识字外,剩下的时间,大都是在看书。据他的几个学生说,卜凡家里有一间大屋,里面装满了书,到底有多少册,他们数都数不过来。

    卜凡也有出门的时候。他出门一般只为了两件事,一件是钓鱼,还有一件就是采药。

    卜凡的医术到底有多高,谁也不清楚,但附近几个村子的村民如果家里有人生病,都会到卜家来求药。

    他们从来就不请卜凡上门门诊,也从来不把病人送到卜凡家里来。

    因为他们知道,根本用不着。

    每次都是病人的一个家属到卜凡家去,将病人的情况说给卜凡听,不管来人多么着急,卜凡总是会让他先坐下来,喝一杯茶,喘口气,然后再慢慢说。

    等来人的话说完,卜凡已经将药配好了。吃了他配的药,再重的病,不出三天,一定会痊愈。

    卜凡从来不收诊费或谢仪。病人登门道谢,他就会笑眯眯地告诉这个人,以后在哪些方面应该注意保养。

    在村民们的心目中,卜凡是个大好人,也是个很奇怪的人。

    和石花村绝大多数的村民一样,卜凡也不是本地人。

    他是什么时候在石花村定居的,没人能说清楚,至于他的老家在什么地方,就更没有人知道了。

    卜凡在小小的石花村里过着这样一种悠然闲适的生活。很可能会有人认为,这样的生活不免枯燥乏味,但卜凡却显得平静而满足。

    四年前的一天,他平静的生活突然被打乱了。

    那天清晨,一个眉毛都白了的老和尚来到石花村,走进了卜家。

    和尚在卜家一直呆到黄昏才走。走的时候,卜凡一直将他送到了村口。

    这件事在村里立即引起了轰动。

    在村民们的记忆中,从来没有一个外人曾在卜家呆过一整天。当然更没见过卜凡送客一直送到村口,更何况这位“客人”是一个老和尚。

    于是村民们在私下里就有了各种各样的猜测。在所有的猜测中,最神乎其神,也最有说服力的,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婆婆的说法。

    她说,这个白眉毛和尚一定就是观音大士的化身。观音大土到卜家来,是因为卜凡做了这样多的好事,特意来点化他。

    她的说法虽说玄妙得令人难以相信,那是有根有据的,让人不得不信。

    老婆婆很神秘地说:“你们知不知道去西天取经的那个唐僧?他就是被观音大上点化的,观音大上点化他时,就化身成了一个老和尚。”

    这个最有说服力的猜测把村民们的心都给搅乱了,因为所有的人都舍不得卜凡离开石花村,离开他们。

    就算明知道卜凡此去会名列神仙榜,他们也还是舍不得。

    两天后,村民们的恐慌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因为他们终于打听到了那个和尚是什么人。但他们又都被那个老和尚的真实身份震得张口结舌,头晕眼花。

    老和尚竟然就是当今皇上赐名为“姚广孝”官拜太子少师的道衍和尚。

    道衍和尚自当今是上身登大宝之后,便功成身退,一直在石花村西南十余里远的潭杯寺里潜心静修。他怎么会突然跑到石花村来拜访卜凡呢?村民们都想不通。但不管怎么说,只要卜凡不会被观音大士“点化”村民们心里就都松了一口气。

    他们是安心了,卜家的门前,却从此日渐热闹起来。

    几乎每隔一两天,就有从未见过的陌生人来到石花村,拜访卜凡。这些人中,既有骑马坐轿的达官贵人,也有轻骑简从的文人雅士,有素负盛名的饱学鸿儒,也有专程求教的未学后进。

    默默无闻的卜凡突然就成了一个才子,成了一个名人,而且他的名气越来越大。

    自从有一个人前来拜访过卜凡后,他的名气立即上升到了无以复加的顶峰。

    这个人就是解缙。

    天下公认的当朝第一大才子,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解缙解大绅。

    几个月来打发不完的访客,闹得卜凡头都大了。这段时间里,他的心情一直都不好。

    他很清楚为什么有这样多的“访客”突然登门。他们中虽说也有一些人纯属“慕名而来”但绝大多数,却是慕“关系”而来的。

    这个“关系”指的当然是他与道衍之间的关系。其实他与道衍仅仅是一面之交,根本谈不上什么“关系”——至少,他自己是这样认为的。但其他的人可就不这样想了,尤其是热中于仕途的人,谁不想攀上道衍这样一棵参天大树呢?

    问题是卜凡不可能对每一个登门的“访客”都先说上一通他与道衍之间并没有什么关系之类的话。一来这样做实在有些不近人情,二来就算他说了,别人也一定不会相信。

    所以卜凡很烦躁。

    解缙登门拜访的那一天,恰好是他心里最烦的一天。

    心情烦躁,人就容易上火,而且那时正值炎夏,明晃晃的太阳一大早就能烤得人头皮直发炸。

    临近中午,卜凡在家里实在坐不住了,他吃了几块点心,喝了两口清茶,就拎起渔竿去河边钓鱼去了。

    其实卜凡很清楚这时候去钓鱼是不会有什么收获的,因为垂钓的最佳时间是清晨或者黄昏。

    他本不是想钓鱼,只不过想一个人躲起来静一静,平平心头莫名的烦躁。

    出门前,他到前院的厢房里转了一圈,给年龄小的孩子们圈了当天的新课,给几个十三四岁的大学生留下一个题目,让他们各自作一首诗。他还特意叮嘱家人,今天不管有谁来,都说他已出外云游,没个十天半月不会回来。

    解缙在卜凡出门后约两三灶香的工夫,单人独骑,来到卜家门外。

    一个老家人恭恭敬敬地把他让进前院的客厅,恭恭敬敬地捧上一杯清茶,然后恭恭敬敬地告诉他,先生一大早就出门去了,并请他留下姓名。

    解缙当然有些失望,便问道:“大概什么时候能回来?”

    老家人说道:“说不准,也许三天五天,也许下午就能回来。”

    解缙的心里对卜凡这个人立即就有些看不上了,他认为卜凡是故作此举,沽名钓誉。

    连茶杯沿都没有碰,他就站起身,淡淡道了一声:“打扰。”抬脚就向外走。

    说实话,解缙虽是慕名而来,但他却不太相信卜凡的真才实学能像他的名声那样高。

    他尤其不相信早已传遍京城的一件事:道衍和尚会一个人跑到石花村,并和卜凡长谈了整整一天。

    道衍的学识才智,尤其是他的识人之能,解缙是再清楚不过了,以他的才智,如果他对某个人如此推许,那么这人一定有经天纬地之才。

    一个身负经天纬地之才,而且年龄已近不惑的人,一定早已声名在外,绝不会像卜凡这样“一夜成名”

    解缙起身向外走时,嘴角已挂上了一丝冷笑。

    他是在笑自己。笑自己怎么会上这样一个当。他认定,卜凡一定早就知道他今天会来,却故意避而不见。

    试想,一个对当朝第一大才子故意避而不见的人,在人们的心目中将会树立起一尊何等光辉的形象呢?

    “看来,今天我拜访不遇的故事,明天就会传遍京城了!”解缙在心里冷笑道。

    已经走到大门边,他突然停了下来。

    他的目光被厢房外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吸引住了。

    少年身着一身干净的粗布短衣,正负着手,皱着眉,在厢房外踱来踱去。

    少年的皮肤很黑,也很粗,长相也远谈不上清秀俊雅,但解缙的目光却一直定在他身上,好半天没有移开。

    很显然,这是一个农家少年,但这少年的眉目之间,却有一种儒雅的书卷气。

    解缙问:“这个少年人是谁?”

    他身后的老家人恭恭敬敬地答:“是先生收的弟子。”

    解缙微点了点头,又问:“他随先生读书有多长时间了?”

    老家人答:“有四年多了。”

    解缙心里一动,转身对老家人道:“我想去学堂看看,不知道行不行?”

    老家人道:“行,行,有什么不行的,先生请。”

   &nb...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