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dingdianbiquge.com,这才是宋史1·太祖太宗卷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1、后周立国
乾祐三年(951年),郭威发动兵变,篡夺了后汉江山,自己做了皇帝,建国号为“周”史称后周。郭威就是五代时期最后一个王朝、后周的开国皇帝周太祖。
郭威做了皇帝以后,这才提拔赵匡胤做了皇宫禁卫军的一个小头目,并拜滑州副指挥使之职,前面的职务,是个实职,后面的职务,是个虚职,就是享副指挥使的待遇,并不到滑州去任职。
郭威有几个老婆没有一个给他生下一个儿子,人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郭威眼看自己无后,在做皇帝之前,就把妻兄柴守礼的儿子柴荣收为养子。柴守礼早已不在人世,柴荣此时也是无依无靠,便拜郭威为干爹。一个是丧父无了依靠,一个是膝下没有子嗣,也算是两好凑一好。
郭威做了皇帝以后,封柴荣为晋王,兼侍中,汴梁(京城)府尹,掌管天下兵马。
柴荣与赵匡胤是同龄人,都是时之俊杰,从人脉来看,柴荣是未来皇位的继承人,赵匡胤还是一个禁卫军的一个小头目,不可同日而语;从能力来看,柴荣当然也要比赵匡胤强很多。
柴荣经常进出皇宫,发现赵匡胤很能干,是个人才,便将赵匡胤调到汴梁府,升任为马直军使,即汴梁府的骑兵指挥官。赵匡胤开始走上了权力顶峰的道路。
显德元年(954年),郭威病了,而且还病得不轻,他知道自己的阳寿已尽,阎罗王给他安排好了位子,等着他去报到。临终前,他将义子柴荣、外甥李重进、女婿张永德和宰相范质等几个人叫到病榻前,向他们宣布:皇位传给义子柴荣。吩咐几个顾命大臣,要辅佐柴荣,继续他的未竟事业。
柴荣闻听此言,忍不住放声大哭,边哭边说道:“父皇春秋正盛,这病总能治好的”
郭威艰难地摇摇头,不让他说下去,转脸对李重进、张永德说:“晋王即位以后,你们三人要同舟共济,保大周江山千秋万代,使黎民百姓永葆平安。”
李重进对于郭威的安排,内心有些不服,从身世上讲,他是后周太祖郭威的亲外甥,从小就跟着郭威南北征战,骁勇善战,深得郭威的信任。从殿直小校一直升到殿前都指挥使。无论从功劳上还是从亲疏关系上,都不输给柴荣。他听说要将皇位传给柴荣,心里不服气。因此,当郭威口谕将皇位传给柴荣,当时并没有马上表态。
张永德却抽泣着说:“父皇放心,倘有一天,父皇百年之后,永德定如侍奉陛下一样,侍奉新君,若有二心,苍天不容”
范质是宰相,他知道,皇位传给谁,那是人家皇上的家事,他无权过问,他的责任是皇上怎么说,他就怎样做,除了服从,还是服从,诺诺连声才是他的本分。
郭威见李重进没有表态,沉声说道:“趁朕现在还清醒,你们就在朕的面前行过君臣之礼,把名分定下来。”
郭威之所以要这样做,是怕他死后,这几个人为争皇位而使周室发生内乱,他要在清醒的时候,解决接班人的问题,可谓是用心良苦。
柴荣大惊,慌忙哭拜推辞。
郭威勃然变色道:“柴荣,你敢抗旨吗?”
柴荣无奈,只好从地上爬起来,依后周太祖郭威的旨意,在一张椅子上面南面坐下。
为什么做皇帝要面南而坐呢?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从阴阳学的角度说,南为阳,北为阴,面南而坐,表示面向太阳,做皇帝只向太阳低头;另一种说法,北为上,为尊,尊者坐于北,称臣的人都在南方。在中国古代,一向是北方民族强盛,南方弱小,历史上都是由北方统一中国。所以就有南面而王的说法,就是说,称王的人是坐北朝南。
李重进虽然心里有些不服气,但他还没有抗旨不遵的胆量,只得同张永德一同跪下,面对柴荣行三跪九叩的君臣大礼。这样,柴荣与李重进、张永德的君臣名分算是定下来了。
此后不几天,郭威病逝。柴荣继承皇位,历史上称后周世宗。
柴荣继承皇位后,没有改元,仍然沿用周太祖郭威的“显德”年号。
赵匡胤辞别空空和尚时,赠他的十六字偈言,第二句:
历周始显
偈语似乎在暗示:赵匡胤历经周朝一代,从“显德”年起,开始创业。他虽然不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事,但从“显”字来体会,一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世宗柴荣继承皇位,屁股还没有坐热,就有人公开向他叫板了,这个叫板的人,就是北汉主刘崇。
北汉,北方契丹与后周之间有一个小国。
北汉以太原为都城,占据着河东数郡的地盘,自称为汉。因为当时五岭以南的广州还有一个刘姓藩国,称之为南汉,所以太原这个汉国,便称为北汉。
说起这个北汉,建立时间并不算长,国主刘崇是后汉高祖刘暠的同母兄弟。刘暠建后汉的时候,授刘崇为太原府尹。刘暠死后,他的儿子刘承祐继承皇位,又加封刘崇为河东节度使。当时郭威担任后汉的枢密使,同刘崇的关系很紧张,两人一直摩擦不断。郭威发动兵变废掉刘承祐,推翻后汉政权,建立后周王朝。刘崇见刘家的天下被人夺去,当然不服气。于是便在自己掌握的河东之地封疆自守,另立一国,仍然称为汉。
北汉主刘崇听说周太祖驾崩,周世宗初立,便想在周新老皇帝交接之际,浑水摸鱼,捞一点便宜。考虑到自己国力有限,派人出使契丹,请求契丹主发兵协助。
契丹早就有吞并中原的想法,自然与刘崇一拍即合,两国约定,北汉出兵三万,契丹出兵一万,在太原会师,乘后周没有防备,合兵南下,大举进攻后周。四万兵马自太原出发,浩浩荡荡杀向高平。
警报传到汴梁城,周举国震惊。柴荣得知北汉刘崇联合契丹人举兵南犯,并不慌张,立即决定御驾亲征,传下圣旨:点兵二万,以赵匡胤为亲军使,张永德为监军,随驾左右,其余众将,随驾出征。
2、高平之役
柴荣率领周兵日夜兼程赶赴高平,大军赶到高平后,下令在城南安营扎寨,排兵布阵,准备与北汉、契丹联军展开决战。
高平是周的一个县城,昔日很平静的地方突然来了千军万马,一下子就热闹起来。
北汉和契丹的军队,如狼似虎地扑向高平,似乎要将整个高平吞下去。柴荣率周兵严阵以待,要在高平阻击入侵之敌。
一个要守、要保;一个要抢、要夺,高平之战触之即发。
两军对阵,有话说吗?没有,有道理讲吗?也没有。
打仗就是赌狠,不是一件讲道理的事情,要是讲道理,很多仗就打不起来了。北汉主刘崇也不是一个讲道理的人,如果讲道理,他就不会引兵来犯了。柴荣虽然很想找刘崇理论理论,说说理儿,可是,论理也要有个论理的地方,人家挥着刀向你冲来了,还有理... -->>
1、后周立国
乾祐三年(951年),郭威发动兵变,篡夺了后汉江山,自己做了皇帝,建国号为“周”史称后周。郭威就是五代时期最后一个王朝、后周的开国皇帝周太祖。
郭威做了皇帝以后,这才提拔赵匡胤做了皇宫禁卫军的一个小头目,并拜滑州副指挥使之职,前面的职务,是个实职,后面的职务,是个虚职,就是享副指挥使的待遇,并不到滑州去任职。
郭威有几个老婆没有一个给他生下一个儿子,人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郭威眼看自己无后,在做皇帝之前,就把妻兄柴守礼的儿子柴荣收为养子。柴守礼早已不在人世,柴荣此时也是无依无靠,便拜郭威为干爹。一个是丧父无了依靠,一个是膝下没有子嗣,也算是两好凑一好。
郭威做了皇帝以后,封柴荣为晋王,兼侍中,汴梁(京城)府尹,掌管天下兵马。
柴荣与赵匡胤是同龄人,都是时之俊杰,从人脉来看,柴荣是未来皇位的继承人,赵匡胤还是一个禁卫军的一个小头目,不可同日而语;从能力来看,柴荣当然也要比赵匡胤强很多。
柴荣经常进出皇宫,发现赵匡胤很能干,是个人才,便将赵匡胤调到汴梁府,升任为马直军使,即汴梁府的骑兵指挥官。赵匡胤开始走上了权力顶峰的道路。
显德元年(954年),郭威病了,而且还病得不轻,他知道自己的阳寿已尽,阎罗王给他安排好了位子,等着他去报到。临终前,他将义子柴荣、外甥李重进、女婿张永德和宰相范质等几个人叫到病榻前,向他们宣布:皇位传给义子柴荣。吩咐几个顾命大臣,要辅佐柴荣,继续他的未竟事业。
柴荣闻听此言,忍不住放声大哭,边哭边说道:“父皇春秋正盛,这病总能治好的”
郭威艰难地摇摇头,不让他说下去,转脸对李重进、张永德说:“晋王即位以后,你们三人要同舟共济,保大周江山千秋万代,使黎民百姓永葆平安。”
李重进对于郭威的安排,内心有些不服,从身世上讲,他是后周太祖郭威的亲外甥,从小就跟着郭威南北征战,骁勇善战,深得郭威的信任。从殿直小校一直升到殿前都指挥使。无论从功劳上还是从亲疏关系上,都不输给柴荣。他听说要将皇位传给柴荣,心里不服气。因此,当郭威口谕将皇位传给柴荣,当时并没有马上表态。
张永德却抽泣着说:“父皇放心,倘有一天,父皇百年之后,永德定如侍奉陛下一样,侍奉新君,若有二心,苍天不容”
范质是宰相,他知道,皇位传给谁,那是人家皇上的家事,他无权过问,他的责任是皇上怎么说,他就怎样做,除了服从,还是服从,诺诺连声才是他的本分。
郭威见李重进没有表态,沉声说道:“趁朕现在还清醒,你们就在朕的面前行过君臣之礼,把名分定下来。”
郭威之所以要这样做,是怕他死后,这几个人为争皇位而使周室发生内乱,他要在清醒的时候,解决接班人的问题,可谓是用心良苦。
柴荣大惊,慌忙哭拜推辞。
郭威勃然变色道:“柴荣,你敢抗旨吗?”
柴荣无奈,只好从地上爬起来,依后周太祖郭威的旨意,在一张椅子上面南面坐下。
为什么做皇帝要面南而坐呢?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从阴阳学的角度说,南为阳,北为阴,面南而坐,表示面向太阳,做皇帝只向太阳低头;另一种说法,北为上,为尊,尊者坐于北,称臣的人都在南方。在中国古代,一向是北方民族强盛,南方弱小,历史上都是由北方统一中国。所以就有南面而王的说法,就是说,称王的人是坐北朝南。
李重进虽然心里有些不服气,但他还没有抗旨不遵的胆量,只得同张永德一同跪下,面对柴荣行三跪九叩的君臣大礼。这样,柴荣与李重进、张永德的君臣名分算是定下来了。
此后不几天,郭威病逝。柴荣继承皇位,历史上称后周世宗。
柴荣继承皇位后,没有改元,仍然沿用周太祖郭威的“显德”年号。
赵匡胤辞别空空和尚时,赠他的十六字偈言,第二句:
历周始显
偈语似乎在暗示:赵匡胤历经周朝一代,从“显德”年起,开始创业。他虽然不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事,但从“显”字来体会,一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世宗柴荣继承皇位,屁股还没有坐热,就有人公开向他叫板了,这个叫板的人,就是北汉主刘崇。
北汉,北方契丹与后周之间有一个小国。
北汉以太原为都城,占据着河东数郡的地盘,自称为汉。因为当时五岭以南的广州还有一个刘姓藩国,称之为南汉,所以太原这个汉国,便称为北汉。
说起这个北汉,建立时间并不算长,国主刘崇是后汉高祖刘暠的同母兄弟。刘暠建后汉的时候,授刘崇为太原府尹。刘暠死后,他的儿子刘承祐继承皇位,又加封刘崇为河东节度使。当时郭威担任后汉的枢密使,同刘崇的关系很紧张,两人一直摩擦不断。郭威发动兵变废掉刘承祐,推翻后汉政权,建立后周王朝。刘崇见刘家的天下被人夺去,当然不服气。于是便在自己掌握的河东之地封疆自守,另立一国,仍然称为汉。
北汉主刘崇听说周太祖驾崩,周世宗初立,便想在周新老皇帝交接之际,浑水摸鱼,捞一点便宜。考虑到自己国力有限,派人出使契丹,请求契丹主发兵协助。
契丹早就有吞并中原的想法,自然与刘崇一拍即合,两国约定,北汉出兵三万,契丹出兵一万,在太原会师,乘后周没有防备,合兵南下,大举进攻后周。四万兵马自太原出发,浩浩荡荡杀向高平。
警报传到汴梁城,周举国震惊。柴荣得知北汉刘崇联合契丹人举兵南犯,并不慌张,立即决定御驾亲征,传下圣旨:点兵二万,以赵匡胤为亲军使,张永德为监军,随驾左右,其余众将,随驾出征。
2、高平之役
柴荣率领周兵日夜兼程赶赴高平,大军赶到高平后,下令在城南安营扎寨,排兵布阵,准备与北汉、契丹联军展开决战。
高平是周的一个县城,昔日很平静的地方突然来了千军万马,一下子就热闹起来。
北汉和契丹的军队,如狼似虎地扑向高平,似乎要将整个高平吞下去。柴荣率周兵严阵以待,要在高平阻击入侵之敌。
一个要守、要保;一个要抢、要夺,高平之战触之即发。
两军对阵,有话说吗?没有,有道理讲吗?也没有。
打仗就是赌狠,不是一件讲道理的事情,要是讲道理,很多仗就打不起来了。北汉主刘崇也不是一个讲道理的人,如果讲道理,他就不会引兵来犯了。柴荣虽然很想找刘崇理论理论,说说理儿,可是,论理也要有个论理的地方,人家挥着刀向你冲来了,还有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