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dingdianbiquge.com,这才是宋史1·太祖太宗卷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1、烛影斧声
按照封建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度,皇帝死后,皇位应该传给他的儿子。赵匡胤的皇位继承却不是这样。
他的皇位,并没有传给他的儿子,而是传给了一个根本与大宋皇位无缘的人,这个人就是他的弟弟赵光义,也就是宋太宗。
哥哥死了,皇位传给了弟弟,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兄终弟及,一次非比寻常的皇位继承,也是一次不合法的皇位继承。
赵匡胤英年而逝,赵光义继位又不合法,这种反常的皇位继承,引起了人们很多猜测,于是引出了一段“烛影斧声”的千古之谜。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二十日夜,宋朝的缔造者赵匡胤,拖着病体来到太清阁观看天象,起初,星光灿烂,天空晴朗,心里很高兴。可是,没过多久,突然阴云四起,雪雹骤降,他见势不妙,赶忙退回寝宫。
由于天在下雪,赵光义进宫稍微比往日迟了一点,突然,内侍慌慌张张地赶来传召,说是皇上的病情突然恶化,请晋王赶快进宫。
赵光义走出门,习惯地抬头看看天,天空阴云密布,雪还在纷纷地下,丝毫没有放晴的迹象,他暗暗地点点头,脸上露出一丝不易觉察的笑容。
寝宫内,赵匡胤躺在逍遥椅上,喘气急促,见赵光义进来,嘴巴动了动,却没有出声,赵光义等了半天,仍然没有听到皇上的口谕,只好靠近前,安慰他好好养病。
赵匡胤瞪着双眼看着门外,赵光义看看赵匡胤,又看看门外,点点头,叫内侍全部退出去,关好门后,重新回到赵匡胤的身边,静静地看着赵匡胤,等着听他说话。
内侍们退出寝宫,远远地站在门外,探头探脑地向内张望。突然,大家听到赵匡胤似乎是在嘱咐赵光义什么。由于声音很低,断断续续,听不清楚说的是什么。过了一会儿,大家见到寝宫内烛影摇动,或明或暗,好像是赵光义急步后退躲避之状。猛然,听到有斧子戳地之声。突然听到赵匡胤大声叫道:“就让你好好地去干吧!”声音激动,颇为惨烈。
内侍们不知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但由于事先有吩咐,又不敢进去。
过了一段时间,里面的声音停止了。
夜深了,赵光义神色紧张地走出寝宫,吩咐近侍,说皇上睡着了,让他好好地休息一会儿,不要打扰他。说罢,匆匆而去。
次日,赵匡胤突然驾崩。
这就是赵匡胤死时的故事,被称为“烛影斧声”正史不见此事,只载于野史。
历史的真相到底如何,留给后人的只是一个谜。
之所以称之为谜,是因为典籍没有记载,历史没有标准答案,这就是谜的魅力。此后关于赵匡胤死的种种说法,都是后世文人学者的推理、想象,并不是历史的真实。
赵匡胤死时没有立遗嘱,这也是个谜:是因为死得太仓促,来不及立?还是因为已经有金匮之命,根本就不需要立?谁也说不清楚。
“烛影斧声”成为了千古之谜,留给后世的,是无限的猜想。
2、非常即位
宋皇后得知赵匡胤去世,立即命宦官王继恩去召皇子德芳入宫。她没有叫王继恩去召见长子德昭,而是召见次子德芳,这是因为,德昭是赵匡胤的第一位夫人贺氏所生,而德芳则是皇后己出,不先传召长子而传次子,宋皇后此时是否另有用心,不得而知。
王继恩出宫之后,并没有去传召赵德芳,而是去了开封府。当他来到开封府时,看见程德玄正站在开封府门外东张西望,程玄德精于医术,是赵光义的心腹。王继恩上前问道:“程大人为何站在这里,是在等人吗?”
程德玄说他在二更时分,听到有人召唤他出来,说是晋王召见,当他开门探看时,却又不见人影,因担心晋王有病,便赶到汴梁府来探视。二人叩门入府去见赵光义。
赵光义得知皇上驾崩,皇后召见德芳,满脸讶异之色,但又有些犹豫不决。王继恩催促地说:“时间不等人,晋王可别错失良机啊!”“走!”赵光义似乎下定了决心,手一挥,三人便冒着风雪赶往宫中。到了皇宫殿外,王继恩请赵光义在外稍候,自己进去通报,王继恩刚进去,程德玄却主张直接进去,不用等候,便与赵光义闯入殿内。
宋皇后得知王继恩回来,便问德芳来了吗?王继恩却说晋王到了。
宋皇后一见赵光义,顿时满脸愕然,接着便号啕大哭起来。
王继恩过来安慰,并说先帝奉昭宪太后遗命,传位于晋王。遗命就密封于金匮之内,请娘娘传旨,谕晋王即位,才好办先皇的丧事。
皇后听了王继恩之言,索性大哭起来。赵光义过去劝慰皇嫂,要她节哀!
宋皇后痛哭流涕地说:“我们母子的性命,就托付给官家了。”官家是对皇帝的称呼,她这样喊赵光义,就是承认赵光义做皇帝了,仅这一句话,说明宋皇后承认将皇位传给晋王赵光义这个事实。
赵光义含着眼泪安慰说:“我们应当共保富贵,这一点不必多虑。”
宋皇后听了赵光义的话,才慢慢地安静下来。
原来,皇子赵德芳是宋后的亲生儿子,宋后多次请立为太子。赵匡胤对皇后说,太后临终之时,曾有金匮遗命,兄终弟及,这个盟约不能违背。宋皇后因此奏道:“皇上百年之后,如果发生了什么变化,臣妾孤儿寡母的,靠什么安身立命呢?”
赵匡胤劝说道:“太后遗命,晋王即使再不肖,未必就敢违抗,如果晋王真的存有异心,就是今天立了德芳为太子,朕死后,难道他就不能夺去吗?到那时,他将昭宪太后的遗命告示天下,那么,他就不是叛臣贼子,倒是朕成了不义不孝之人了。”宋后见赵匡胤如此说,只好作罢。
此时,皇上驾崩,宋皇后想到自己孤儿寡母以后还不知怎样,故而哭得很伤心。皇后的哭,一半是为皇上逝去而哭,一半是为自己孤儿寡母的生存而哭。她很清楚,前有太后的金匮遗命,后有晋王大权在握,自己孤儿寡母根本就不是晋王的对手。皇帝的宝座,晋王是坐定了。她之所以痛哭流涕,是想要晋王在赵匡胤尚未入殡之时,给个说法。
赵光义此时皇位尚未继承,自然是和蔼可亲,宋皇后提出的要求,他当然是满口答应。不管是真情也好,假意也罢,先答应下来再说,至于以后的结果如何,只有到时再说了。
当初,赵匡胤从人家孤儿寡母手中夺得皇位,如今,刚一晏驾,就有了宋皇后之悲,不知这是不是天道轮回。
赵匡胤死了,皇位并没有按传统的继承法传给儿子赵德昭,而是由弟弟赵光义继位,赵光义做了赵宋第二代皇帝,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兄终弟及,一次非比寻常的皇位继承。
3、改朝换代
赵光义即皇帝位,下诏改当年为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尊赵匡胤为宋太祖,加宋皇后为开宝皇后,迁居西宫。任命弟弟赵廷美为开封府尹,封齐王(原名光美,避讳,改光为廷);封太祖的儿子赵德昭为永兴节度使兼侍中,封武功郡王;赵德芳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
赵光义为了追念太祖,下诏太祖和赵廷美的子女并称皇子、皇女,视同自己的子女。
朝中官员也做了一些调整。任命薛居正为左仆射;沈伦右仆射;卢多逊为中书侍郎、平章事;曹彬仍为枢密使,加同平章事;楚昭辅为枢密使;潘美为宣徽南院使;就连亡国之君、宋朝的高级政治犯、原南汉国主刘鋹、南唐后主李煜,也分别加封为卫国公、西郡公。
授官已毕,赵光义便素服办理太祖的丧事。第二年夏,归葬太祖于永昌陵,丧事便告完成。
赵匡胤自建隆元年(960年)开创宋朝,在位十七年,改元三次。一生创下的基业,至烛影斧声这一夜,全都交给了弟弟赵光义。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赵光义改名为赵炅。不久,议立皇后。
赵炅的元配尹氏,婚后不久便去世了,追册为淑德皇后;继配夫人符氏,开宝八年也病逝,追册为懿德皇后。赵炅做了皇帝后,中宫还是虚位以待,还没有正宫皇后。有立后资格的,只有一个李妃。
李妃与赵炅很恩爱,生有二儿二女,次女早夭;长子元佐,后封为楚王;次子元侃,就是后来的真宗皇帝。李妃在开宝年间封为陇西郡君。赵炅即位后,晋封李氏为夫人,正准备册封为皇后,偏偏李妃命运不济,无福享受,突然得了一场大病,在赵炅做皇帝后的太平兴国二年夏,便香消玉殒,命丧于九泉。立后的事,只得暂时搁置。
第二年,选潞州刺史李处耘的次女进宫,经过八年的试用期,至雍熙元年(984年)才扶正,立为皇后,这里一并交代,后不再叙。
4、小周后忍辱难偷生
表面上看,赵炅身边似乎只有一个女人,先是去世的李氏,后是李处耘的女儿,第二个李氏、一个还在试用期的皇后,其实则不然,皇帝的身边,永远不缺女人。
赵炅也一样,漂亮的女人,只要他想要,一定要搞到手。投怀送抱的女人如此,不怎么心甘情愿的女人也是如此。
有一个绝代佳人,就是不怎么情愿的那一种,她就是小周后,那个南唐李后主的夫人,那个善奏霓裳舞衣曲的绝代佳人。
赵炅早就对小周后垂涎三尺,只是苦无机会,当了皇帝,就不愁没机会,因为他是皇帝,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可以凭手中的权力创造机会,找借口直接召小周后进宫。还有一种机会,当时,每逢重大节日,百官的夫人都要进宫朝贺,小周后也必须进宫,每当这个时候,他就将小周后强留在宫中,而且一留就是数天。
这件事虽然传于野史,但说得有鼻子有眼。
明朝人沈德符出了一本书,叫野获编,他在书中记载:
宋人画了一幅画,叫熙陵幸小周后图,画中,赵炅戴幞头,面黔色而体肥,周后肢体纤弱,数宫人抱持之,周后作蹙额不胜之状。
从画中来看,赵炅并不是怜香惜玉之人,似乎有那么一点辣手摧花的感觉。
元朝人冯海粟看这幅图,在图上题了一首诗:
江南剩得李花开,也被君王强折来;
怪底金... -->>
1、烛影斧声
按照封建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度,皇帝死后,皇位应该传给他的儿子。赵匡胤的皇位继承却不是这样。
他的皇位,并没有传给他的儿子,而是传给了一个根本与大宋皇位无缘的人,这个人就是他的弟弟赵光义,也就是宋太宗。
哥哥死了,皇位传给了弟弟,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兄终弟及,一次非比寻常的皇位继承,也是一次不合法的皇位继承。
赵匡胤英年而逝,赵光义继位又不合法,这种反常的皇位继承,引起了人们很多猜测,于是引出了一段“烛影斧声”的千古之谜。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二十日夜,宋朝的缔造者赵匡胤,拖着病体来到太清阁观看天象,起初,星光灿烂,天空晴朗,心里很高兴。可是,没过多久,突然阴云四起,雪雹骤降,他见势不妙,赶忙退回寝宫。
由于天在下雪,赵光义进宫稍微比往日迟了一点,突然,内侍慌慌张张地赶来传召,说是皇上的病情突然恶化,请晋王赶快进宫。
赵光义走出门,习惯地抬头看看天,天空阴云密布,雪还在纷纷地下,丝毫没有放晴的迹象,他暗暗地点点头,脸上露出一丝不易觉察的笑容。
寝宫内,赵匡胤躺在逍遥椅上,喘气急促,见赵光义进来,嘴巴动了动,却没有出声,赵光义等了半天,仍然没有听到皇上的口谕,只好靠近前,安慰他好好养病。
赵匡胤瞪着双眼看着门外,赵光义看看赵匡胤,又看看门外,点点头,叫内侍全部退出去,关好门后,重新回到赵匡胤的身边,静静地看着赵匡胤,等着听他说话。
内侍们退出寝宫,远远地站在门外,探头探脑地向内张望。突然,大家听到赵匡胤似乎是在嘱咐赵光义什么。由于声音很低,断断续续,听不清楚说的是什么。过了一会儿,大家见到寝宫内烛影摇动,或明或暗,好像是赵光义急步后退躲避之状。猛然,听到有斧子戳地之声。突然听到赵匡胤大声叫道:“就让你好好地去干吧!”声音激动,颇为惨烈。
内侍们不知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但由于事先有吩咐,又不敢进去。
过了一段时间,里面的声音停止了。
夜深了,赵光义神色紧张地走出寝宫,吩咐近侍,说皇上睡着了,让他好好地休息一会儿,不要打扰他。说罢,匆匆而去。
次日,赵匡胤突然驾崩。
这就是赵匡胤死时的故事,被称为“烛影斧声”正史不见此事,只载于野史。
历史的真相到底如何,留给后人的只是一个谜。
之所以称之为谜,是因为典籍没有记载,历史没有标准答案,这就是谜的魅力。此后关于赵匡胤死的种种说法,都是后世文人学者的推理、想象,并不是历史的真实。
赵匡胤死时没有立遗嘱,这也是个谜:是因为死得太仓促,来不及立?还是因为已经有金匮之命,根本就不需要立?谁也说不清楚。
“烛影斧声”成为了千古之谜,留给后世的,是无限的猜想。
2、非常即位
宋皇后得知赵匡胤去世,立即命宦官王继恩去召皇子德芳入宫。她没有叫王继恩去召见长子德昭,而是召见次子德芳,这是因为,德昭是赵匡胤的第一位夫人贺氏所生,而德芳则是皇后己出,不先传召长子而传次子,宋皇后此时是否另有用心,不得而知。
王继恩出宫之后,并没有去传召赵德芳,而是去了开封府。当他来到开封府时,看见程德玄正站在开封府门外东张西望,程玄德精于医术,是赵光义的心腹。王继恩上前问道:“程大人为何站在这里,是在等人吗?”
程德玄说他在二更时分,听到有人召唤他出来,说是晋王召见,当他开门探看时,却又不见人影,因担心晋王有病,便赶到汴梁府来探视。二人叩门入府去见赵光义。
赵光义得知皇上驾崩,皇后召见德芳,满脸讶异之色,但又有些犹豫不决。王继恩催促地说:“时间不等人,晋王可别错失良机啊!”“走!”赵光义似乎下定了决心,手一挥,三人便冒着风雪赶往宫中。到了皇宫殿外,王继恩请赵光义在外稍候,自己进去通报,王继恩刚进去,程德玄却主张直接进去,不用等候,便与赵光义闯入殿内。
宋皇后得知王继恩回来,便问德芳来了吗?王继恩却说晋王到了。
宋皇后一见赵光义,顿时满脸愕然,接着便号啕大哭起来。
王继恩过来安慰,并说先帝奉昭宪太后遗命,传位于晋王。遗命就密封于金匮之内,请娘娘传旨,谕晋王即位,才好办先皇的丧事。
皇后听了王继恩之言,索性大哭起来。赵光义过去劝慰皇嫂,要她节哀!
宋皇后痛哭流涕地说:“我们母子的性命,就托付给官家了。”官家是对皇帝的称呼,她这样喊赵光义,就是承认赵光义做皇帝了,仅这一句话,说明宋皇后承认将皇位传给晋王赵光义这个事实。
赵光义含着眼泪安慰说:“我们应当共保富贵,这一点不必多虑。”
宋皇后听了赵光义的话,才慢慢地安静下来。
原来,皇子赵德芳是宋后的亲生儿子,宋后多次请立为太子。赵匡胤对皇后说,太后临终之时,曾有金匮遗命,兄终弟及,这个盟约不能违背。宋皇后因此奏道:“皇上百年之后,如果发生了什么变化,臣妾孤儿寡母的,靠什么安身立命呢?”
赵匡胤劝说道:“太后遗命,晋王即使再不肖,未必就敢违抗,如果晋王真的存有异心,就是今天立了德芳为太子,朕死后,难道他就不能夺去吗?到那时,他将昭宪太后的遗命告示天下,那么,他就不是叛臣贼子,倒是朕成了不义不孝之人了。”宋后见赵匡胤如此说,只好作罢。
此时,皇上驾崩,宋皇后想到自己孤儿寡母以后还不知怎样,故而哭得很伤心。皇后的哭,一半是为皇上逝去而哭,一半是为自己孤儿寡母的生存而哭。她很清楚,前有太后的金匮遗命,后有晋王大权在握,自己孤儿寡母根本就不是晋王的对手。皇帝的宝座,晋王是坐定了。她之所以痛哭流涕,是想要晋王在赵匡胤尚未入殡之时,给个说法。
赵光义此时皇位尚未继承,自然是和蔼可亲,宋皇后提出的要求,他当然是满口答应。不管是真情也好,假意也罢,先答应下来再说,至于以后的结果如何,只有到时再说了。
当初,赵匡胤从人家孤儿寡母手中夺得皇位,如今,刚一晏驾,就有了宋皇后之悲,不知这是不是天道轮回。
赵匡胤死了,皇位并没有按传统的继承法传给儿子赵德昭,而是由弟弟赵光义继位,赵光义做了赵宋第二代皇帝,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兄终弟及,一次非比寻常的皇位继承。
3、改朝换代
赵光义即皇帝位,下诏改当年为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尊赵匡胤为宋太祖,加宋皇后为开宝皇后,迁居西宫。任命弟弟赵廷美为开封府尹,封齐王(原名光美,避讳,改光为廷);封太祖的儿子赵德昭为永兴节度使兼侍中,封武功郡王;赵德芳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
赵光义为了追念太祖,下诏太祖和赵廷美的子女并称皇子、皇女,视同自己的子女。
朝中官员也做了一些调整。任命薛居正为左仆射;沈伦右仆射;卢多逊为中书侍郎、平章事;曹彬仍为枢密使,加同平章事;楚昭辅为枢密使;潘美为宣徽南院使;就连亡国之君、宋朝的高级政治犯、原南汉国主刘鋹、南唐后主李煜,也分别加封为卫国公、西郡公。
授官已毕,赵光义便素服办理太祖的丧事。第二年夏,归葬太祖于永昌陵,丧事便告完成。
赵匡胤自建隆元年(960年)开创宋朝,在位十七年,改元三次。一生创下的基业,至烛影斧声这一夜,全都交给了弟弟赵光义。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赵光义改名为赵炅。不久,议立皇后。
赵炅的元配尹氏,婚后不久便去世了,追册为淑德皇后;继配夫人符氏,开宝八年也病逝,追册为懿德皇后。赵炅做了皇帝后,中宫还是虚位以待,还没有正宫皇后。有立后资格的,只有一个李妃。
李妃与赵炅很恩爱,生有二儿二女,次女早夭;长子元佐,后封为楚王;次子元侃,就是后来的真宗皇帝。李妃在开宝年间封为陇西郡君。赵炅即位后,晋封李氏为夫人,正准备册封为皇后,偏偏李妃命运不济,无福享受,突然得了一场大病,在赵炅做皇帝后的太平兴国二年夏,便香消玉殒,命丧于九泉。立后的事,只得暂时搁置。
第二年,选潞州刺史李处耘的次女进宫,经过八年的试用期,至雍熙元年(984年)才扶正,立为皇后,这里一并交代,后不再叙。
4、小周后忍辱难偷生
表面上看,赵炅身边似乎只有一个女人,先是去世的李氏,后是李处耘的女儿,第二个李氏、一个还在试用期的皇后,其实则不然,皇帝的身边,永远不缺女人。
赵炅也一样,漂亮的女人,只要他想要,一定要搞到手。投怀送抱的女人如此,不怎么心甘情愿的女人也是如此。
有一个绝代佳人,就是不怎么情愿的那一种,她就是小周后,那个南唐李后主的夫人,那个善奏霓裳舞衣曲的绝代佳人。
赵炅早就对小周后垂涎三尺,只是苦无机会,当了皇帝,就不愁没机会,因为他是皇帝,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可以凭手中的权力创造机会,找借口直接召小周后进宫。还有一种机会,当时,每逢重大节日,百官的夫人都要进宫朝贺,小周后也必须进宫,每当这个时候,他就将小周后强留在宫中,而且一留就是数天。
这件事虽然传于野史,但说得有鼻子有眼。
明朝人沈德符出了一本书,叫野获编,他在书中记载:
宋人画了一幅画,叫熙陵幸小周后图,画中,赵炅戴幞头,面黔色而体肥,周后肢体纤弱,数宫人抱持之,周后作蹙额不胜之状。
从画中来看,赵炅并不是怜香惜玉之人,似乎有那么一点辣手摧花的感觉。
元朝人冯海粟看这幅图,在图上题了一首诗:
江南剩得李花开,也被君王强折来;
怪底金...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