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dingdianbiquge.com,这才是宋史2·真宗英宗仁宗神宗卷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nbsp; 郭逵是一员武将,原是范仲淹的部下,范仲淹当年经常勉励他,要他多读一些书,至今日,终于成材。当年,任福战死、葛怀敏全军覆没,都在他的预料之中。人们曾夸他有先见之明。在边廷屡建战功,升至泾原路副都部署之职。赵曙得知他有智有勇,便将他召入京城,出任枢密院事。
宋朝的大臣,心目中只有文臣,没有武将。仁宗朝的狄青荡平侬智高,功勋卓著,一入了枢密院,便遭到文臣的攻击,纷纷上表弹劾。郭逵功不及狄青,进入枢密院后,哪里钳得住众人之口。知谏院邵沆等人,纷纷上表弹劾,大概的意思是说,宋的祖制,枢密院任用武将,必须如曹彬父子、狄青这样功勋卓著、威望极高的人,才能当之无愧。像郭逵这样的黠佞小才,怎么能够进入枢密院供职呢?他们请求赵曙收回成命。
赵曙是个很有个性的皇帝,他看准了的人,就要大胆使用,并不受谏官们左右,因此,他并不理会谏官们这些说三道四的言论。
这一年,汴梁发生水灾,宫廷门外都被水淹没了。房屋倒塌,百姓溺死者不计其数。汴梁的洪水刚退,温州又发生火灾,紧接着西方又出现彗星。彗星又称扫帚星,古人认为,彗星的出现是一种不祥之兆。
赵曙也有这样的看法,他认为这是上天对他的警示,于是,他让百官发表意见,指出朝廷政务上的不足。他自己也撤乐减膳,加强个人的修养。
有人提出,朝廷不能选贤任能。赵曙就这个问题询问欧阳修。欧阳修回答说,近年贤路的确太窄,他自己也常与宰相韩琦讨论这个问题。
赵曙对自己的用人政策还是比较满意的,对贤路太窄这个问题感到很惊讶,他叫欧阳修说具体些。
欧阳修认为,自赵曙亲政以来,自己和韩琦、富弼都有感皇恩,精心挑选了一批官员,都得到了赵曙的重用,这在过去,可能是不可想象的。但是,所选之人都是钱粮刑名的强干之才,并非文学之士。
欧阳修的这番话,先是对赵曙的知人善用给予褒赞,接着提出了以前选用人才过于单一的问题。
赵曙听罢深有所悟,于是决定广泛招揽人才,并让中书省举荐贤士。
韩琦、欧阳修等人举荐了二十人以应馆阁之职,赵曙命将这些人全部召来面试,韩琦、欧阳修认为一次面试的人太多了。
赵曙却说:“朕既然叫你们举荐,就是要选贤任能,能有这么多的贤士供朕选用,如果能得贤士,岂不是多多益善吗?”
后经商量,召试十人,面试之后,全部录用,授馆职。
宋朝制度,进士第一人及第,往往可以官至辅相,士人尤以登台阁、升禁从为荣。当时有这样一首歌谣:
宁登瀛,不为卿;宁抱椠,不为监。
可见当时人心趋重科第,更羡慕台阁,所有出兵打仗的将士即使是孙武、吴起复出,廉颇、李牧再生,也看做是没用之人。宋室积弱,原因在哪里,由此可见一斑。
治平三年(1066年)正月,契丹再改国号为辽。
四月,司马光依据史记体例,参考其他书写成通志八卷,大约是后来资治通鉴的前八卷,请求皇上赐通志为书名,赵曙对此给予充分肯定,鼓励他继续写下去,等书成之后,再赐书名。
他还允许司马光自己选聘助手,并应组织编写历代君臣事迹的书局的请求,批示将书局设在崇文书院内,特许借用龙图阁、天章阁、史馆、集贤院、秘阁的书籍,并在经费、服务上给予了极大的照顾。
赵曙的批示极大地改善了司马迁编史的条件,使编写资治通鉴的宏伟事业从一开始就有了坚实的后盾。司马光为了报答赵曙的知遇之恩,在此后漫长的十九年里,将全部心血耗在资治通鉴这部巨著的编纂上,应该说,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的最终编成,也有赵曙的一份功劳。
郭逵进入枢密院后,终究还是没有站住脚,被同僚挤对出了京城,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兼判渭州去了。
4、欲图奋起命太衰
治平三年(1066年)十二月,赵曙身体又感不适,数十天不能上朝。韩琦等大臣进宫看望,见他病情沉重,面容憔悴,虽是靠在椅子上,仍显得疲惫不堪。
韩琦见赵曙病情严重,对他提出了确立储君,以安天下人的建议。
赵曙点头表示同意。
韩琦见赵曙同意立储,接着奏道:“既然圣意已决,那就请陛下下一道手诏,指定日期举行立储大礼。”韩琦并不等赵曙回答,立即命召学士张方平奉旨进宫草拟诏书,并先给赵曙准备好文房四宝。
赵曙提笔勉强草书了几个数,韩琦见纸上写的是“立大大王为皇太子”
韩琦说,立嫡以长,想必陛下意属颍王,还是请陛下亲笔写明吧!
赵曙于是又写了“颍王顼”三个字。
张方平立即循着赵曙的意思,恭拟了一道诏书,从首至尾,一挥而就,中间预留一段空格,请赵曙亲笔填上太子的名字。
赵曙病情似乎很沉重,不堪久坐,待了这半天,口中含糊地说了几句话,韩琦等人也没有听清他说的是什么。等到张方平呈上拟好的诏书,请他填上太子的名字的时候,他已经是坐得不耐烦了,接过笔,用尽最后一点力气,在诏书上写下太子的名字,然后放下笔,轻轻地叹了口气,泪水如雨一样流了下来。
内侍立即将赵曙扶上龙床,倒下便睡着了。
韩琦等人退出,文彦博对韩琦说:“看到皇上的脸色吗?”说罢,轻轻地叹了一口气。
韩琦感慨地说:“皇上受封就在眼前,没有想到我们又在力请立太子了,世事难料,真是令人感叹啊!”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初七,赵曙病逝,享年三十六岁,在位四年,庙号英宗。
赵曙在位时间虽短,却有志革除冗兵、冗官、冗费等弊政,是一位圣明天子,可惜天不假年,宏图未展命先丧,英年早逝。这是宋朝的一件憾事。
第四篇变法皇帝
赵顼降生在濮王府,他的父亲赵曙只是一个普通的皇室成员,因为仁宗皇帝没有儿子,他被选为皇位的继承人,便是英宗皇帝。从此以后,濮王子孙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英宗皇帝有三个儿子,赵顼是长子,无论是人品,还是学识,他都是最棒的,英宗皇帝去世之后,皇帝就轮到他来做了。
nbsp; 郭逵是一员武将,原是范仲淹的部下,范仲淹当年经常勉励他,要他多读一些书,至今日,终于成材。当年,任福战死、葛怀敏全军覆没,都在他的预料之中。人们曾夸他有先见之明。在边廷屡建战功,升至泾原路副都部署之职。赵曙得知他有智有勇,便将他召入京城,出任枢密院事。
宋朝的大臣,心目中只有文臣,没有武将。仁宗朝的狄青荡平侬智高,功勋卓著,一入了枢密院,便遭到文臣的攻击,纷纷上表弹劾。郭逵功不及狄青,进入枢密院后,哪里钳得住众人之口。知谏院邵沆等人,纷纷上表弹劾,大概的意思是说,宋的祖制,枢密院任用武将,必须如曹彬父子、狄青这样功勋卓著、威望极高的人,才能当之无愧。像郭逵这样的黠佞小才,怎么能够进入枢密院供职呢?他们请求赵曙收回成命。
赵曙是个很有个性的皇帝,他看准了的人,就要大胆使用,并不受谏官们左右,因此,他并不理会谏官们这些说三道四的言论。
这一年,汴梁发生水灾,宫廷门外都被水淹没了。房屋倒塌,百姓溺死者不计其数。汴梁的洪水刚退,温州又发生火灾,紧接着西方又出现彗星。彗星又称扫帚星,古人认为,彗星的出现是一种不祥之兆。
赵曙也有这样的看法,他认为这是上天对他的警示,于是,他让百官发表意见,指出朝廷政务上的不足。他自己也撤乐减膳,加强个人的修养。
有人提出,朝廷不能选贤任能。赵曙就这个问题询问欧阳修。欧阳修回答说,近年贤路的确太窄,他自己也常与宰相韩琦讨论这个问题。
赵曙对自己的用人政策还是比较满意的,对贤路太窄这个问题感到很惊讶,他叫欧阳修说具体些。
欧阳修认为,自赵曙亲政以来,自己和韩琦、富弼都有感皇恩,精心挑选了一批官员,都得到了赵曙的重用,这在过去,可能是不可想象的。但是,所选之人都是钱粮刑名的强干之才,并非文学之士。
欧阳修的这番话,先是对赵曙的知人善用给予褒赞,接着提出了以前选用人才过于单一的问题。
赵曙听罢深有所悟,于是决定广泛招揽人才,并让中书省举荐贤士。
韩琦、欧阳修等人举荐了二十人以应馆阁之职,赵曙命将这些人全部召来面试,韩琦、欧阳修认为一次面试的人太多了。
赵曙却说:“朕既然叫你们举荐,就是要选贤任能,能有这么多的贤士供朕选用,如果能得贤士,岂不是多多益善吗?”
后经商量,召试十人,面试之后,全部录用,授馆职。
宋朝制度,进士第一人及第,往往可以官至辅相,士人尤以登台阁、升禁从为荣。当时有这样一首歌谣:
宁登瀛,不为卿;宁抱椠,不为监。
可见当时人心趋重科第,更羡慕台阁,所有出兵打仗的将士即使是孙武、吴起复出,廉颇、李牧再生,也看做是没用之人。宋室积弱,原因在哪里,由此可见一斑。
治平三年(1066年)正月,契丹再改国号为辽。
四月,司马光依据史记体例,参考其他书写成通志八卷,大约是后来资治通鉴的前八卷,请求皇上赐通志为书名,赵曙对此给予充分肯定,鼓励他继续写下去,等书成之后,再赐书名。
他还允许司马光自己选聘助手,并应组织编写历代君臣事迹的书局的请求,批示将书局设在崇文书院内,特许借用龙图阁、天章阁、史馆、集贤院、秘阁的书籍,并在经费、服务上给予了极大的照顾。
赵曙的批示极大地改善了司马迁编史的条件,使编写资治通鉴的宏伟事业从一开始就有了坚实的后盾。司马光为了报答赵曙的知遇之恩,在此后漫长的十九年里,将全部心血耗在资治通鉴这部巨著的编纂上,应该说,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的最终编成,也有赵曙的一份功劳。
郭逵进入枢密院后,终究还是没有站住脚,被同僚挤对出了京城,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兼判渭州去了。
4、欲图奋起命太衰
治平三年(1066年)十二月,赵曙身体又感不适,数十天不能上朝。韩琦等大臣进宫看望,见他病情沉重,面容憔悴,虽是靠在椅子上,仍显得疲惫不堪。
韩琦见赵曙病情严重,对他提出了确立储君,以安天下人的建议。
赵曙点头表示同意。
韩琦见赵曙同意立储,接着奏道:“既然圣意已决,那就请陛下下一道手诏,指定日期举行立储大礼。”韩琦并不等赵曙回答,立即命召学士张方平奉旨进宫草拟诏书,并先给赵曙准备好文房四宝。
赵曙提笔勉强草书了几个数,韩琦见纸上写的是“立大大王为皇太子”
韩琦说,立嫡以长,想必陛下意属颍王,还是请陛下亲笔写明吧!
赵曙于是又写了“颍王顼”三个字。
张方平立即循着赵曙的意思,恭拟了一道诏书,从首至尾,一挥而就,中间预留一段空格,请赵曙亲笔填上太子的名字。
赵曙病情似乎很沉重,不堪久坐,待了这半天,口中含糊地说了几句话,韩琦等人也没有听清他说的是什么。等到张方平呈上拟好的诏书,请他填上太子的名字的时候,他已经是坐得不耐烦了,接过笔,用尽最后一点力气,在诏书上写下太子的名字,然后放下笔,轻轻地叹了口气,泪水如雨一样流了下来。
内侍立即将赵曙扶上龙床,倒下便睡着了。
韩琦等人退出,文彦博对韩琦说:“看到皇上的脸色吗?”说罢,轻轻地叹了一口气。
韩琦感慨地说:“皇上受封就在眼前,没有想到我们又在力请立太子了,世事难料,真是令人感叹啊!”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初七,赵曙病逝,享年三十六岁,在位四年,庙号英宗。
赵曙在位时间虽短,却有志革除冗兵、冗官、冗费等弊政,是一位圣明天子,可惜天不假年,宏图未展命先丧,英年早逝。这是宋朝的一件憾事。
第四篇变法皇帝
赵顼降生在濮王府,他的父亲赵曙只是一个普通的皇室成员,因为仁宗皇帝没有儿子,他被选为皇位的继承人,便是英宗皇帝。从此以后,濮王子孙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英宗皇帝有三个儿子,赵顼是长子,无论是人品,还是学识,他都是最棒的,英宗皇帝去世之后,皇帝就轮到他来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