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dingdianbiquge.com,三燕大慕容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附记二续晋书——慕容皝载记
及辽奔走,翰又北投宇文归。既而逃,归乃遣劲骑百余追之。翰遥谓追者曰:“吾既思恋而归,理无反面。吾之弓矢,汝曹足知,无为相逼,自取死也。吾处汝国久,恨不杀汝。汝可百步竖刀,吾射中者,汝便宜反;不中者,可来前也。”归骑解刀竖之,翰一发便中刀镮,追骑乃散。中国古籍全录
既至,皝甚加恩礼。建元二年,从皝讨宇文归,临阵为流矢所中,卧病积时。后疾渐愈,于其家中骑马自试,或有人告翰私习骑,疑为非常。皝素忌之,遂赐死焉。翰临死谓使者曰:“翰怀疑外奔,罪不容诛,不能以骸骨委贼庭,故归罪有司。天慈曲愍,不肆之市朝,今日之死,翰之生也。但逆胡跨据神州,中原未靖,翰常克心自誓,志吞丑虏,上成先王遗旨,下谢山海之责。不图此心不遂,没有余恨,命也奈何!”仰药而死。中国古籍全录
阳裕,字士伦,右北平无终人也。少孤,兄弟皆早亡,单茕独立,虽宗族无能识者,惟叔父耽幼而奇之,曰:“此兒非惟吾门之标秀,乃佐时之良器也。”刺史和演辟为主簿。王浚领州,转治中从事,忌而不能任。中国古籍全录
石勒既克蓟城,问枣嵩曰:“幽州人士,谁最可者?”嵩曰:“燕国刘翰,德素长者。北平阳裕,干事之才。”勒曰:“若如君言,王公何以不任?”嵩曰:“王公由不能任,所以为明公擒也。”勒方任之,裕乃微服潜遁。
时鲜卑单于段眷为晋骠骑大将军、辽西公,雅好人物,虚心延裕。裕谓友人成泮曰:“仲尼喜佛肸之召,以匏瓜自喻,伊尹亦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圣贤尚如此,况吾曹乎!眷今召我,岂徒然哉!”泮曰:“今华夏分崩,九州幅裂,轨迹所及,易水而已。欲偃蹇考槃,以待大通者,俟河之清也。人寿几何?古人以为白驹之叹。少游有云,郡掾足以廕后,况国相乎!卿追踪伊、孔,抑亦知机其神也。”裕乃应之。拜郎中令、中军将军,处上卿位。历事段氏五主,甚见尊重。
段辽与皝相攻,裕谏曰:“臣闻亲仁善邻,国之宝也。慕容与国世为婚姻,且皝令德之主,不宜连兵构怨,凋残百姓。臣恐祸害之兴,将由于此。愿两追前失,通款如初,使国家有太山之安,苍生蒙息肩之惠。”辽不从。出为燕郡太守。石季龙克令支,裕以郡降,拜北平太守,征为尚书左丞。
段辽之请迎于季龙也,裕以左丞领征东麻秋司马。秋败,裕为军人所执,将诣皝。皝素闻裕名,即命释其囚,拜郎中令,迁大将军左司马。东破高句丽,北灭宇文归,皆豫其谋,皝甚器重之。及迁都和龙,裕雅有巧思,皝所制城池宫阖,皆裕之规模。裕虽仕皝日近,宠秩在旧人之右,性谦恭清俭,刚简慈笃,虽历居朝端,若布衣之士。士大夫流亡羁绝者,莫不经营收葬,存恤孤遗,士无贤不肖皆倾身待之,是以所在推仰。
初,范阳卢谌每称之曰:“吾及晋之清平,历观朝士多矣,忠清简毅,笃信义烈,如阳士伦者,实亦未几。”及死,皝甚悼之,时年六十二。
附记三神秘的鲜卑慕容姓氏
慕容,这一姓氏在大多数人的记忆中应该初现于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就连三燕古都朝阳也很少有人知晓,鲜卑慕容,一个一千六百年前叱咤北方的强大民族,在龙城这块热土上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鲜为人知的故事。
今天,我们知道的“慕容”,不只是一个部落名称,它还是鲜卑族的第一大姓。而鲜卑氏族是匈奴之后,在北方崛起的第二个强大的游牧民族。除慕容鲜卑之外,还有宇文氏和段氏。其中,慕容氏建立的燕国是当年北方的第一国,燕王慕容皝在辽西龙城建立自己的都城,倚仗着草原游牧民族的勇烈,几年之间就迅速崛起为东北地区的霸主。
那么这个不可一世的家族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无疑就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在《晋书》中,对慕容家族的起源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载:“慕容廆,字弈洛瑰,昌黎棘城鲜卑人也。其先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邑于紫蒙之野,号曰东胡,后与匈奴并盛。
“有熊氏”是黄帝部落的别样称谓,黄帝部落的重要图腾之一是“熊”,因此黄帝部落也称“有熊氏”。“苗”,原为“初生的植物、禾谷之实”之意,后由禾谷之意转义引申为“子孙后代”;“裔”,就是“后代”之意;所谓“有熊氏之苗裔”,就是黄帝子孙后人的意思。
很显然慕容家族是皇帝的后裔这一点毋庸置疑。那么慕容这一姓氏又是怎么来的呢?
鲜卑部早期的部落联盟首领叫大人。鲜卑的社会组织由落、邑、部构成。落的首领称小帅,邑的首领称帅,部的首领称大人。
“慕容”氏本来是姓“若洛”,在鲜卑语中“若洛”的意思是:“富有”、“繁荣”。初为部落大人的尊称,后来成为姓氏。直到若洛护跋时,才改姓为“慕容”。
慕容一姓的来历有三个说法:第一种说法,得姓于官职大人说。根据《三国志?鲜卑传》中提到,汉桓帝时,鲜卑分为中、东、西三部,中部大夫柯最阙,居慕容寺。
也就是说“慕容”之名最早出现在东汉桓帝时期。这时期,鲜卑除了自身人口的增长之外,还吸纳了周边各族人民,队伍不断扩大。为了便于管理,鲜卑首领檀石槐将鲜卑分为三大部。
《三国志?魏书》载:檀石槐乃分其地为中东西三部。从右北平以东至辽东,接夫馀、貊为东部,二十馀邑,其大人曰弥加、阙机、素利、槐头。
>
附记二续晋书——慕容皝载记
及辽奔走,翰又北投宇文归。既而逃,归乃遣劲骑百余追之。翰遥谓追者曰:“吾既思恋而归,理无反面。吾之弓矢,汝曹足知,无为相逼,自取死也。吾处汝国久,恨不杀汝。汝可百步竖刀,吾射中者,汝便宜反;不中者,可来前也。”归骑解刀竖之,翰一发便中刀镮,追骑乃散。中国古籍全录
既至,皝甚加恩礼。建元二年,从皝讨宇文归,临阵为流矢所中,卧病积时。后疾渐愈,于其家中骑马自试,或有人告翰私习骑,疑为非常。皝素忌之,遂赐死焉。翰临死谓使者曰:“翰怀疑外奔,罪不容诛,不能以骸骨委贼庭,故归罪有司。天慈曲愍,不肆之市朝,今日之死,翰之生也。但逆胡跨据神州,中原未靖,翰常克心自誓,志吞丑虏,上成先王遗旨,下谢山海之责。不图此心不遂,没有余恨,命也奈何!”仰药而死。中国古籍全录
阳裕,字士伦,右北平无终人也。少孤,兄弟皆早亡,单茕独立,虽宗族无能识者,惟叔父耽幼而奇之,曰:“此兒非惟吾门之标秀,乃佐时之良器也。”刺史和演辟为主簿。王浚领州,转治中从事,忌而不能任。中国古籍全录
石勒既克蓟城,问枣嵩曰:“幽州人士,谁最可者?”嵩曰:“燕国刘翰,德素长者。北平阳裕,干事之才。”勒曰:“若如君言,王公何以不任?”嵩曰:“王公由不能任,所以为明公擒也。”勒方任之,裕乃微服潜遁。
时鲜卑单于段眷为晋骠骑大将军、辽西公,雅好人物,虚心延裕。裕谓友人成泮曰:“仲尼喜佛肸之召,以匏瓜自喻,伊尹亦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圣贤尚如此,况吾曹乎!眷今召我,岂徒然哉!”泮曰:“今华夏分崩,九州幅裂,轨迹所及,易水而已。欲偃蹇考槃,以待大通者,俟河之清也。人寿几何?古人以为白驹之叹。少游有云,郡掾足以廕后,况国相乎!卿追踪伊、孔,抑亦知机其神也。”裕乃应之。拜郎中令、中军将军,处上卿位。历事段氏五主,甚见尊重。
段辽与皝相攻,裕谏曰:“臣闻亲仁善邻,国之宝也。慕容与国世为婚姻,且皝令德之主,不宜连兵构怨,凋残百姓。臣恐祸害之兴,将由于此。愿两追前失,通款如初,使国家有太山之安,苍生蒙息肩之惠。”辽不从。出为燕郡太守。石季龙克令支,裕以郡降,拜北平太守,征为尚书左丞。
段辽之请迎于季龙也,裕以左丞领征东麻秋司马。秋败,裕为军人所执,将诣皝。皝素闻裕名,即命释其囚,拜郎中令,迁大将军左司马。东破高句丽,北灭宇文归,皆豫其谋,皝甚器重之。及迁都和龙,裕雅有巧思,皝所制城池宫阖,皆裕之规模。裕虽仕皝日近,宠秩在旧人之右,性谦恭清俭,刚简慈笃,虽历居朝端,若布衣之士。士大夫流亡羁绝者,莫不经营收葬,存恤孤遗,士无贤不肖皆倾身待之,是以所在推仰。
初,范阳卢谌每称之曰:“吾及晋之清平,历观朝士多矣,忠清简毅,笃信义烈,如阳士伦者,实亦未几。”及死,皝甚悼之,时年六十二。
附记三神秘的鲜卑慕容姓氏
慕容,这一姓氏在大多数人的记忆中应该初现于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就连三燕古都朝阳也很少有人知晓,鲜卑慕容,一个一千六百年前叱咤北方的强大民族,在龙城这块热土上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鲜为人知的故事。
今天,我们知道的“慕容”,不只是一个部落名称,它还是鲜卑族的第一大姓。而鲜卑氏族是匈奴之后,在北方崛起的第二个强大的游牧民族。除慕容鲜卑之外,还有宇文氏和段氏。其中,慕容氏建立的燕国是当年北方的第一国,燕王慕容皝在辽西龙城建立自己的都城,倚仗着草原游牧民族的勇烈,几年之间就迅速崛起为东北地区的霸主。
那么这个不可一世的家族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无疑就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在《晋书》中,对慕容家族的起源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载:“慕容廆,字弈洛瑰,昌黎棘城鲜卑人也。其先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邑于紫蒙之野,号曰东胡,后与匈奴并盛。
“有熊氏”是黄帝部落的别样称谓,黄帝部落的重要图腾之一是“熊”,因此黄帝部落也称“有熊氏”。“苗”,原为“初生的植物、禾谷之实”之意,后由禾谷之意转义引申为“子孙后代”;“裔”,就是“后代”之意;所谓“有熊氏之苗裔”,就是黄帝子孙后人的意思。
很显然慕容家族是皇帝的后裔这一点毋庸置疑。那么慕容这一姓氏又是怎么来的呢?
鲜卑部早期的部落联盟首领叫大人。鲜卑的社会组织由落、邑、部构成。落的首领称小帅,邑的首领称帅,部的首领称大人。
“慕容”氏本来是姓“若洛”,在鲜卑语中“若洛”的意思是:“富有”、“繁荣”。初为部落大人的尊称,后来成为姓氏。直到若洛护跋时,才改姓为“慕容”。
慕容一姓的来历有三个说法:第一种说法,得姓于官职大人说。根据《三国志?鲜卑传》中提到,汉桓帝时,鲜卑分为中、东、西三部,中部大夫柯最阙,居慕容寺。
也就是说“慕容”之名最早出现在东汉桓帝时期。这时期,鲜卑除了自身人口的增长之外,还吸纳了周边各族人民,队伍不断扩大。为了便于管理,鲜卑首领檀石槐将鲜卑分为三大部。
《三国志?魏书》载:檀石槐乃分其地为中东西三部。从右北平以东至辽东,接夫馀、貊为东部,二十馀邑,其大人曰弥加、阙机、素利、槐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