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dingdianbiquge.com,大明:我穿越成了朱元璋的孙子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金銮殿内,文武百官皆面露惊骇之色,只因皇帝朱元璋竟欲令朱允熥入住自己寝殿之侧。
如此近距离的相处,其深意何在?在座者皆知,近侍帝王者,往往优先得到青睐。譬如唐朝太宗李世民,在诸子争储之心暴露后,便对其失去信任,转而将幼子李志带在身边,精心培育,终使其成为一代君主李治。
如今朱元璋欲将朱允熥置于左右,难道是要亲自教导传授?众多机敏的大臣从中捕捉到了这一迹象。
武官们欣喜不已,而文官们的面色却满是忧虑。最为忐忑不安的,则非朱允炆莫属。
朱允炆的脸色顿时变得惨白,毫无血色。他万分惶恐,倘若朱允熥日日伴随朱元璋左右,那么自己想要继承帝位的希望,岂非愈发渺茫?
实际上,朱允熥内心深处并不愿贴近朱元璋身边。毕竟他有着争夺帝位之心,但他潜意识里受历史影响,认为朱元璋最终仍将册封朱允炆为皇太孙,让其登上皇位。
毕竟历史上已有先例……
他并未察觉到朱元璋此刻已然洞悉了时空之秘,更未料到朱元璋心中早已摒弃了册立朱允炆为仙帝的想法。
这一层误解,在祖孙二人之间犹如一道无形的隔阂,使得朱允熥始终未能知晓朱元璋欲栽培他的真实意图。他一心渴望凭借自身的修为与手段,实践逆天篡命的大业。
在他看来,倘若仅依赖朱元璋,皇位传承未必能落于己身。唯有自身修为强大,争夺仙帝之位方有可能成功。
既然决心篡位自立,无论是对抗朱元璋,还是未来挑战朱允炆,首要之事便是积累自身修为,壮大自家宗派势力。困守在朱元璋身边,如何能有机会筹备篡位大计?
即便当前朱元璋待他友善无比,对他寄予厚望,但朱允熥仍不愿将命运的棋子交由他人摆布,尤其是朱元璋手中。
如今的朱元璋或许宠爱于他,或许器重他,或许愿意将仙帝之位传给他。然而未来之事,又有谁能预料?
毕竟在他穿越之前,朱元璋心目中的继承人仍是朱允炆,朝野上下均认定朱允炆定能稳居储君宝座,问鼎仙帝之尊。然而变故陡生,这一切瞬间烟消云散。
若他将期望寄托于朱元璋之上,静候其册封自己为储君,给予篡位良机,那么未来势必要仰人鼻息,稍有差池,便可能被剥夺资格。
炼丹还需炉火炽烈,身为穿越者的朱允熥自然不乏傲骨。他不愿仙帝之位来自他人的赐予,也不愿在朱元璋面前卑躬屈膝,卖力讨好以求权位。
他更倾向于依靠自身的修为与智谋,夺得整个乾坤。这亦是他注定要走的道路,因为他不想如历史上那位朱允炆一般,虽然得到了仙帝之位,最终却无法守护。
假使此时的朱允熥仅是费尽心机博取朱元璋欢心,使其将仙帝之位传给他,那么他至多不过是扮演了一个乖巧的孙子,能否胜任仙帝之职,恐怕还要另当别论。
日后坐上仙帝之位,他是否有足够的能力与修为镇压群臣?答案未知!
因此,哪怕此刻朱元璋信誓旦旦地承诺将仙帝之位传给朱允熥,他也断然不会安然接受。他需要用自身的实力去夺取这片江山,唯有如此才能证明他具备稳固江山的能力。
世人皆知,开国立朝的仙帝,以及凭手段智勇夺取皇位之人,其统治最为稳固。而单纯依靠继承、传位或前任仙帝的支持而登基的人,其皇位往往根基不牢。
在这短暂的时间内,朱允熥思绪万千,对于自己的定位已经有了明确的认知:必以篡位之法取得仙帝之位,唯有如此,才能确保皇位稳定,掌控文武百官,主宰天下。
此时,朱元璋见朱允熥久久未曾回应,不禁疑惑地问道:“怎么了?允熥啊,你不愿意跟咱一同修炼吗?”
朱允熥略显尴尬地笑了笑,回答道……
"弟子孙儿觉得,如今已修炼至成人境,倘若一味依赖祖师爷的庇佑,终难自我精进修为。"
听闻此言,朱元璋再度流露出满意的笑容,道,
"很好...很好,果真是吾之孙儿,能有这般悟性实属不易。
看来你确实在修行中有所突破,真正迈入了成年人的行列。
没错,既已成年,便不应再受他人庇护。
你并未让吾失望。
如此说来,鉴于你此次平定劫难立下赫赫大功。
且这份功绩极为卓着,因此吾决定破格直接册封你为吴王,无需远赴藩地,王府便设立在这仙都京畿之内,你看可否?"
朱元璋此言一出,四周群臣无不瞠目结舌。
册封皇孙为王,此举在修真世界中显然不合常理。
即便封王,也仅应册封为次一级的郡王。
而非那尊贵无比的亲王之位,更非那象征着权力重心的吴王之名。
须知,王者封号背后蕴含深厚含义,如秦王、晋王、齐王、楚王这类封号,皆代表着极高的地位。
有的封号甚至暗指会被天子重点栽培,以备接班之人。
然而大明与其他宗门王朝不同,秦王、晋王等显赫封号早已赐予了朱元璋的几位嫡子。
照理而言,到了朱允熥这一代,即便要封王,其封号也当较为寻常,不该享有这般尊贵的地位。
即便是有意封赏,朱元璋的那些儿子已占据了这些尊崇封号,也不可能有两个或更多的同一名号。
然而令全场震惊的是,朱元璋竟然赋予朱允熥的封号,正是吴王!
在别的宗门国度里,吴王或许较晋王、秦王稍逊一筹。
可在大明宗门,则全然不同。
因其开宗立派的祖师朱元璋,在登基为圣君之前,曾被小明王封为吴国公。
随着朱元璋的实力日益壮大,便自行决定将自己封为吴王。
直至他最终登上圣君宝座,才卸去此封号。
在他担任吴王期间,长子朱标被册封为吴王世子。
换言之... -->>
金銮殿内,文武百官皆面露惊骇之色,只因皇帝朱元璋竟欲令朱允熥入住自己寝殿之侧。
如此近距离的相处,其深意何在?在座者皆知,近侍帝王者,往往优先得到青睐。譬如唐朝太宗李世民,在诸子争储之心暴露后,便对其失去信任,转而将幼子李志带在身边,精心培育,终使其成为一代君主李治。
如今朱元璋欲将朱允熥置于左右,难道是要亲自教导传授?众多机敏的大臣从中捕捉到了这一迹象。
武官们欣喜不已,而文官们的面色却满是忧虑。最为忐忑不安的,则非朱允炆莫属。
朱允炆的脸色顿时变得惨白,毫无血色。他万分惶恐,倘若朱允熥日日伴随朱元璋左右,那么自己想要继承帝位的希望,岂非愈发渺茫?
实际上,朱允熥内心深处并不愿贴近朱元璋身边。毕竟他有着争夺帝位之心,但他潜意识里受历史影响,认为朱元璋最终仍将册封朱允炆为皇太孙,让其登上皇位。
毕竟历史上已有先例……
他并未察觉到朱元璋此刻已然洞悉了时空之秘,更未料到朱元璋心中早已摒弃了册立朱允炆为仙帝的想法。
这一层误解,在祖孙二人之间犹如一道无形的隔阂,使得朱允熥始终未能知晓朱元璋欲栽培他的真实意图。他一心渴望凭借自身的修为与手段,实践逆天篡命的大业。
在他看来,倘若仅依赖朱元璋,皇位传承未必能落于己身。唯有自身修为强大,争夺仙帝之位方有可能成功。
既然决心篡位自立,无论是对抗朱元璋,还是未来挑战朱允炆,首要之事便是积累自身修为,壮大自家宗派势力。困守在朱元璋身边,如何能有机会筹备篡位大计?
即便当前朱元璋待他友善无比,对他寄予厚望,但朱允熥仍不愿将命运的棋子交由他人摆布,尤其是朱元璋手中。
如今的朱元璋或许宠爱于他,或许器重他,或许愿意将仙帝之位传给他。然而未来之事,又有谁能预料?
毕竟在他穿越之前,朱元璋心目中的继承人仍是朱允炆,朝野上下均认定朱允炆定能稳居储君宝座,问鼎仙帝之尊。然而变故陡生,这一切瞬间烟消云散。
若他将期望寄托于朱元璋之上,静候其册封自己为储君,给予篡位良机,那么未来势必要仰人鼻息,稍有差池,便可能被剥夺资格。
炼丹还需炉火炽烈,身为穿越者的朱允熥自然不乏傲骨。他不愿仙帝之位来自他人的赐予,也不愿在朱元璋面前卑躬屈膝,卖力讨好以求权位。
他更倾向于依靠自身的修为与智谋,夺得整个乾坤。这亦是他注定要走的道路,因为他不想如历史上那位朱允炆一般,虽然得到了仙帝之位,最终却无法守护。
假使此时的朱允熥仅是费尽心机博取朱元璋欢心,使其将仙帝之位传给他,那么他至多不过是扮演了一个乖巧的孙子,能否胜任仙帝之职,恐怕还要另当别论。
日后坐上仙帝之位,他是否有足够的能力与修为镇压群臣?答案未知!
因此,哪怕此刻朱元璋信誓旦旦地承诺将仙帝之位传给朱允熥,他也断然不会安然接受。他需要用自身的实力去夺取这片江山,唯有如此才能证明他具备稳固江山的能力。
世人皆知,开国立朝的仙帝,以及凭手段智勇夺取皇位之人,其统治最为稳固。而单纯依靠继承、传位或前任仙帝的支持而登基的人,其皇位往往根基不牢。
在这短暂的时间内,朱允熥思绪万千,对于自己的定位已经有了明确的认知:必以篡位之法取得仙帝之位,唯有如此,才能确保皇位稳定,掌控文武百官,主宰天下。
此时,朱元璋见朱允熥久久未曾回应,不禁疑惑地问道:“怎么了?允熥啊,你不愿意跟咱一同修炼吗?”
朱允熥略显尴尬地笑了笑,回答道……
"弟子孙儿觉得,如今已修炼至成人境,倘若一味依赖祖师爷的庇佑,终难自我精进修为。"
听闻此言,朱元璋再度流露出满意的笑容,道,
"很好...很好,果真是吾之孙儿,能有这般悟性实属不易。
看来你确实在修行中有所突破,真正迈入了成年人的行列。
没错,既已成年,便不应再受他人庇护。
你并未让吾失望。
如此说来,鉴于你此次平定劫难立下赫赫大功。
且这份功绩极为卓着,因此吾决定破格直接册封你为吴王,无需远赴藩地,王府便设立在这仙都京畿之内,你看可否?"
朱元璋此言一出,四周群臣无不瞠目结舌。
册封皇孙为王,此举在修真世界中显然不合常理。
即便封王,也仅应册封为次一级的郡王。
而非那尊贵无比的亲王之位,更非那象征着权力重心的吴王之名。
须知,王者封号背后蕴含深厚含义,如秦王、晋王、齐王、楚王这类封号,皆代表着极高的地位。
有的封号甚至暗指会被天子重点栽培,以备接班之人。
然而大明与其他宗门王朝不同,秦王、晋王等显赫封号早已赐予了朱元璋的几位嫡子。
照理而言,到了朱允熥这一代,即便要封王,其封号也当较为寻常,不该享有这般尊贵的地位。
即便是有意封赏,朱元璋的那些儿子已占据了这些尊崇封号,也不可能有两个或更多的同一名号。
然而令全场震惊的是,朱元璋竟然赋予朱允熥的封号,正是吴王!
在别的宗门国度里,吴王或许较晋王、秦王稍逊一筹。
可在大明宗门,则全然不同。
因其开宗立派的祖师朱元璋,在登基为圣君之前,曾被小明王封为吴国公。
随着朱元璋的实力日益壮大,便自行决定将自己封为吴王。
直至他最终登上圣君宝座,才卸去此封号。
在他担任吴王期间,长子朱标被册封为吴王世子。
换言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