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dingdianbiquge.com,千古一帝李世民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4
霍邑既克,西南再无险阻。李渊安抚百姓,重赏三军,挥师继续南下。一路连克临汾、龙泉、文城等郡,到九月初十,李渊率左中右三军已围住河东。
这一路来,沿途豪杰,趋之若骛,纷纷前来投靠。李渊的部队,如滚雪球一般,两月便发展到十三万之众。尽管如此,河东城高且坚,地势又险峻,再加上守将屈突通,不仅有一幅忠肝义胆,又特别善守城池,李渊连连发起猛烈的攻击,均以失败而告终。
冷风秋月里,李渊在帐外往来徘徊,通宵达旦,终无良策,困倦之极,合衣睡下。一会儿醒过来,天色已明,李渊吩咐召来众臣,商议应对之策。
进攻河东,李世民部下伤亡很大,他冲锋在前,险些为城上的暗箭所伤。眼看着自己的士兵纷纷填进了河东护城河沟里,李世民颇为伤感,当父亲在月下徘徊苦思时,世民也独立窗前,远眺沉思:
河东城池坚固,久攻不下,这么下去,我们不但死伤惨重,还容易焕散军心。擒贼先擒王,如果现在暂时放弃河东,直接去取长安,对我们肯定会更加有利。如今我们一路南下,所向披糜,长安隋军,早已闻风丧胆,我们在这种情况下前往袭击,长安会比较容易拿下来。反之,如果我们僵在河东,且久攻不下,定会使长安的守敌增强信心,到时要取长安,就会增加诸多困难……顺着这条思路想下去,李世民的心里渐渐有了底。他伸了个懒腰走进卧房,想到长孙氏。自打结婚后,一直多事,他总是与她聚少离多,不能斯守在一起,这更增加了他对她的眷恋。掏出临出门时她塞给他的一方丝绢,李世民深情地望了许久,仿佛是看到了长孙氏那一张俏丽的脸蛋。
“长孙氏,我真得好想你。”李世民喃喃地说着躺下,把方丝绢盖在自己的脸上。他虽然已为军中统帅,指挥着几万人的部队,可是他毕竟还太年轻,在离开了他的部下,离开了他的将军时,他常常会想念他的亲人,想念他的母亲。而今更多的,是想念他的妻子——长孙氏。在方丝绢下,他想到她温润的身体,想到她红嘟嘟的小嘴,感觉到体内,在涌动着一种激情。李世民终于进入了梦乡,当他正在与长孙氏缠绵时,听到了大哥的呼唤。他紧紧地搂着长孙氏,极费力地想告诉大哥不要进来,谁知嘴张得老大,就是出不了声。他急了,一用力,终于喊出了声,也睁开了眼睛,却看见大哥站在自己的床前。
“睡得这么熟,一定是刚刚睡下不久。”李建成问世民。
“嗯。”世民答应着,翻身下床。
“想攻城的事?”
“嗯。”
“可有良策?”
“有一些想法。”
“走,父亲召集我们去他的大帐,一定是商议攻城的事。”
兄弟俩走进李渊大帐时,裴寂等一班大臣早到了。李渊待他兄弟二人坐下,开口说道:“今日请诸位来,是商议进攻河东的事,谁有良策,就请说出来。”
李世民听了,第一个站起来说:“依我的看法,不如暂弃河东,直取长安。”他有条不紊地谈出了自己昨晚的想法,非常自信地看看父亲,又看看大哥。
裴寂在一旁听了李世民的话,忙站身说道:“此事万万不可。屈突通凭险固守,一心孝忠隋皇朝。我军若弃河东去攻长安,他必然舍命救主,来袭我后。届时,我军腹背受敌,必陷困境,欲进不能,欲退亦不能。所以,为今之策,只有攻下河东,再无后顾之忧,方可一举而拿下长安。”
李世民听了,去看父亲,只见他微微点头,心里不觉一急,冷汗从宽阔的额门上,一排排地沁出。
4
身旁的长孙无忌,见李世民宽阔的额门上冷汗一排排沁出,忙掏出一方丝帕递到他手上。李世民把丝帕推回去,对长孙无忌摇摇头。在长孙无忌不解的目光下,李世民从怀里掏出一方洁白的丝帕,掏出长孙氏在他临出门时亲自塞进他怀里的那方丝帕。
李世民充满感情地望望这方丝帕,小心地抖了抖,缓缓地擦着额门上的汗珠。他仿佛闻到了长孙氏身上那酥人的清香,一颗着急的心,渐渐地平静下来。他这才发现,对于裴寂的话,父亲虽然微微点头,表情却还是很凝重,正在煞费苦心地沉思着。李世民知道,这说明父亲对裴寂的话并不完全赞同,心里还有不少的疑点和顾虑。顿时,李世民有了信心,他再次站出来,冷静地分析道:
“兵法曰:‘兵贵神速’。我军从太原出来,一路攻城掠地,所向披扉,使得军心大振,众望所归。也使得长安敌人,为之震骇;守城将士,惶惶恐惧。若趁此良机,一鼓作气西击长安,肯定比取河东还要容易。长安是大隋京都,是我们此次征战的目的,虽冒腹背受敌的危险,又有何所惧?反之,倘若我们久困于此,必挫我锐气,又增长安敌人的信心,到时再去攻占长安,恐怕就不那么容易。”
李渊听到此,由不得也微微点头。李世民见了,信心大增,提高嗓音说:
“更主要的是,对我们来说,长安与可东,属重属轻,非常分明。所谓擒贼先擒王,屈突通坚守河东,是为忠于隋朝,我们端了他的老巢,他自然是六神无主,到时必然是一击即溃。更何况,就眼前而言,关中群雄竟起,心向我举义之军,屈突通单是对付他们都来不及,哪里还有精力来袭我后,替长安解围?”
李渊听后,面色渐渐开朗,朝李世民赞赏地点点头,带着微笑,再一次陷入沉思:世民的分析,已显示出他高人一筹的谋略和胆识,真应替他高兴。世民看到了长安的空虚,看到了此时攻打长安比夺取河东更容易,也看到了长安比河东对我们更有价值。一举攻克长安,可陷敌人于被动,达到我们的目的。这点,裴寂想得不够。可是,裴寂的分析,也有他的道理。河东的力量,不可低估。屈突通对隋皇朝的忠心,更要重视。我们如果现在放弃河东,奔袭长安,屈突通必然要来夹击我们,世民轻视了这一点,裴寂却又被这一点蒙住了眼睛。看来,我将他二人意见中合理的部分综合起来,我就一定能赢。
李渊这么想着,脸色越来越开朗,终于,他捋了捋长须,哈哈地笑起来。
“现在,我命令:裴寂与刘文静领偏师留下,继续围攻河东,给我牢牢地牵制屈突通的兵力。明日深夜,左中右三军,西进关中,夺取长安!”
李世民听了,眼睛一亮,他想起了父亲曾对他说过的话:
打仗是玩命,只能赢,不能输。你赢了一百次,哪怕只输一次,你就会前功尽弃,就会送命。因此,对每一场战事,你都必须慎之又慎,尽心去防止些那可能出现的万一中的万一。想到这里,李世民在心里喊到:
还是父亲高明,想得比我周全!我在独挡一面时,一定要多多听取他人的意见,把方方面面的利害得失都要考虑清楚,然后再作决定。
4
九月的黄河,激流飞腾,波惊鱼跃。岸旁的黄土地上,一排排的白杨树,卫兵似地站列着。极目东岸大道,李渊的三路大军,如洪涛般向黄河涌来。
秋风舞动中,李世民举头流云飞鸟,再看翻滚的河岸:好男儿,当努力,自古英雄出少年。策马扬尘去,杀敌我在前,今番直捣长安,谁先登城,来把旌旗换?李世民低声吟罢,策马奋蹄,跃入千军万马之中。
过了黄河,李渊意气风发,入主长春宫,关中士民,闻风而至。大殿上,文臣武将,汇聚一堂,单等李渊号令。只见李渊高坐殿上,双目炯炯,巡视一番之后,一捋胡须说:
“为确保长安之战的胜利,令李建成率王长谐等五万之从,屯兵永丰仓,守卫潼关,既防隋军从东来攻,又对长安形成夹击之势;令李世民率刘弘基等六万余人前往渭北,占领渭河以北地区,把长安变成一座孤城。”说到这里,李渊站了起来,提高声音接着说:“到时候,你兄弟二人一定要齐心协力,分兵合击,拿下长安!”
兄弟俩激动地望着父亲,又相互点了点头,大声回答:
“遵令!”
领了父亲的命令,兄弟俩各自领军分西南而去。李世民与大哥告别,统领右路大军,自渭北进入三辅。一路往南,但见这自北而南的子午岭,逶迤绵延于陕甘边界,将至南端时,却轻轻地一个回身,竟甩出一片西东走向的林海,如一条绿色的绸带,舞动在渭北高原的北端。李世民策马路边的山坡,十分懈意地眺望着这万倾的绿海。长孙无忌、刘弘基、侯君集等人紧随其后。
“你们看这儿的山,都很平缓,也很温柔,没有孤峰突起,更没有盛气凌人气势,似乎缺了我们北方山的阳刚... -->>
4
霍邑既克,西南再无险阻。李渊安抚百姓,重赏三军,挥师继续南下。一路连克临汾、龙泉、文城等郡,到九月初十,李渊率左中右三军已围住河东。
这一路来,沿途豪杰,趋之若骛,纷纷前来投靠。李渊的部队,如滚雪球一般,两月便发展到十三万之众。尽管如此,河东城高且坚,地势又险峻,再加上守将屈突通,不仅有一幅忠肝义胆,又特别善守城池,李渊连连发起猛烈的攻击,均以失败而告终。
冷风秋月里,李渊在帐外往来徘徊,通宵达旦,终无良策,困倦之极,合衣睡下。一会儿醒过来,天色已明,李渊吩咐召来众臣,商议应对之策。
进攻河东,李世民部下伤亡很大,他冲锋在前,险些为城上的暗箭所伤。眼看着自己的士兵纷纷填进了河东护城河沟里,李世民颇为伤感,当父亲在月下徘徊苦思时,世民也独立窗前,远眺沉思:
河东城池坚固,久攻不下,这么下去,我们不但死伤惨重,还容易焕散军心。擒贼先擒王,如果现在暂时放弃河东,直接去取长安,对我们肯定会更加有利。如今我们一路南下,所向披糜,长安隋军,早已闻风丧胆,我们在这种情况下前往袭击,长安会比较容易拿下来。反之,如果我们僵在河东,且久攻不下,定会使长安的守敌增强信心,到时要取长安,就会增加诸多困难……顺着这条思路想下去,李世民的心里渐渐有了底。他伸了个懒腰走进卧房,想到长孙氏。自打结婚后,一直多事,他总是与她聚少离多,不能斯守在一起,这更增加了他对她的眷恋。掏出临出门时她塞给他的一方丝绢,李世民深情地望了许久,仿佛是看到了长孙氏那一张俏丽的脸蛋。
“长孙氏,我真得好想你。”李世民喃喃地说着躺下,把方丝绢盖在自己的脸上。他虽然已为军中统帅,指挥着几万人的部队,可是他毕竟还太年轻,在离开了他的部下,离开了他的将军时,他常常会想念他的亲人,想念他的母亲。而今更多的,是想念他的妻子——长孙氏。在方丝绢下,他想到她温润的身体,想到她红嘟嘟的小嘴,感觉到体内,在涌动着一种激情。李世民终于进入了梦乡,当他正在与长孙氏缠绵时,听到了大哥的呼唤。他紧紧地搂着长孙氏,极费力地想告诉大哥不要进来,谁知嘴张得老大,就是出不了声。他急了,一用力,终于喊出了声,也睁开了眼睛,却看见大哥站在自己的床前。
“睡得这么熟,一定是刚刚睡下不久。”李建成问世民。
“嗯。”世民答应着,翻身下床。
“想攻城的事?”
“嗯。”
“可有良策?”
“有一些想法。”
“走,父亲召集我们去他的大帐,一定是商议攻城的事。”
兄弟俩走进李渊大帐时,裴寂等一班大臣早到了。李渊待他兄弟二人坐下,开口说道:“今日请诸位来,是商议进攻河东的事,谁有良策,就请说出来。”
李世民听了,第一个站起来说:“依我的看法,不如暂弃河东,直取长安。”他有条不紊地谈出了自己昨晚的想法,非常自信地看看父亲,又看看大哥。
裴寂在一旁听了李世民的话,忙站身说道:“此事万万不可。屈突通凭险固守,一心孝忠隋皇朝。我军若弃河东去攻长安,他必然舍命救主,来袭我后。届时,我军腹背受敌,必陷困境,欲进不能,欲退亦不能。所以,为今之策,只有攻下河东,再无后顾之忧,方可一举而拿下长安。”
李世民听了,去看父亲,只见他微微点头,心里不觉一急,冷汗从宽阔的额门上,一排排地沁出。
4
身旁的长孙无忌,见李世民宽阔的额门上冷汗一排排沁出,忙掏出一方丝帕递到他手上。李世民把丝帕推回去,对长孙无忌摇摇头。在长孙无忌不解的目光下,李世民从怀里掏出一方洁白的丝帕,掏出长孙氏在他临出门时亲自塞进他怀里的那方丝帕。
李世民充满感情地望望这方丝帕,小心地抖了抖,缓缓地擦着额门上的汗珠。他仿佛闻到了长孙氏身上那酥人的清香,一颗着急的心,渐渐地平静下来。他这才发现,对于裴寂的话,父亲虽然微微点头,表情却还是很凝重,正在煞费苦心地沉思着。李世民知道,这说明父亲对裴寂的话并不完全赞同,心里还有不少的疑点和顾虑。顿时,李世民有了信心,他再次站出来,冷静地分析道:
“兵法曰:‘兵贵神速’。我军从太原出来,一路攻城掠地,所向披扉,使得军心大振,众望所归。也使得长安敌人,为之震骇;守城将士,惶惶恐惧。若趁此良机,一鼓作气西击长安,肯定比取河东还要容易。长安是大隋京都,是我们此次征战的目的,虽冒腹背受敌的危险,又有何所惧?反之,倘若我们久困于此,必挫我锐气,又增长安敌人的信心,到时再去攻占长安,恐怕就不那么容易。”
李渊听到此,由不得也微微点头。李世民见了,信心大增,提高嗓音说:
“更主要的是,对我们来说,长安与可东,属重属轻,非常分明。所谓擒贼先擒王,屈突通坚守河东,是为忠于隋朝,我们端了他的老巢,他自然是六神无主,到时必然是一击即溃。更何况,就眼前而言,关中群雄竟起,心向我举义之军,屈突通单是对付他们都来不及,哪里还有精力来袭我后,替长安解围?”
李渊听后,面色渐渐开朗,朝李世民赞赏地点点头,带着微笑,再一次陷入沉思:世民的分析,已显示出他高人一筹的谋略和胆识,真应替他高兴。世民看到了长安的空虚,看到了此时攻打长安比夺取河东更容易,也看到了长安比河东对我们更有价值。一举攻克长安,可陷敌人于被动,达到我们的目的。这点,裴寂想得不够。可是,裴寂的分析,也有他的道理。河东的力量,不可低估。屈突通对隋皇朝的忠心,更要重视。我们如果现在放弃河东,奔袭长安,屈突通必然要来夹击我们,世民轻视了这一点,裴寂却又被这一点蒙住了眼睛。看来,我将他二人意见中合理的部分综合起来,我就一定能赢。
李渊这么想着,脸色越来越开朗,终于,他捋了捋长须,哈哈地笑起来。
“现在,我命令:裴寂与刘文静领偏师留下,继续围攻河东,给我牢牢地牵制屈突通的兵力。明日深夜,左中右三军,西进关中,夺取长安!”
李世民听了,眼睛一亮,他想起了父亲曾对他说过的话:
打仗是玩命,只能赢,不能输。你赢了一百次,哪怕只输一次,你就会前功尽弃,就会送命。因此,对每一场战事,你都必须慎之又慎,尽心去防止些那可能出现的万一中的万一。想到这里,李世民在心里喊到:
还是父亲高明,想得比我周全!我在独挡一面时,一定要多多听取他人的意见,把方方面面的利害得失都要考虑清楚,然后再作决定。
4
九月的黄河,激流飞腾,波惊鱼跃。岸旁的黄土地上,一排排的白杨树,卫兵似地站列着。极目东岸大道,李渊的三路大军,如洪涛般向黄河涌来。
秋风舞动中,李世民举头流云飞鸟,再看翻滚的河岸:好男儿,当努力,自古英雄出少年。策马扬尘去,杀敌我在前,今番直捣长安,谁先登城,来把旌旗换?李世民低声吟罢,策马奋蹄,跃入千军万马之中。
过了黄河,李渊意气风发,入主长春宫,关中士民,闻风而至。大殿上,文臣武将,汇聚一堂,单等李渊号令。只见李渊高坐殿上,双目炯炯,巡视一番之后,一捋胡须说:
“为确保长安之战的胜利,令李建成率王长谐等五万之从,屯兵永丰仓,守卫潼关,既防隋军从东来攻,又对长安形成夹击之势;令李世民率刘弘基等六万余人前往渭北,占领渭河以北地区,把长安变成一座孤城。”说到这里,李渊站了起来,提高声音接着说:“到时候,你兄弟二人一定要齐心协力,分兵合击,拿下长安!”
兄弟俩激动地望着父亲,又相互点了点头,大声回答:
“遵令!”
领了父亲的命令,兄弟俩各自领军分西南而去。李世民与大哥告别,统领右路大军,自渭北进入三辅。一路往南,但见这自北而南的子午岭,逶迤绵延于陕甘边界,将至南端时,却轻轻地一个回身,竟甩出一片西东走向的林海,如一条绿色的绸带,舞动在渭北高原的北端。李世民策马路边的山坡,十分懈意地眺望着这万倾的绿海。长孙无忌、刘弘基、侯君集等人紧随其后。
“你们看这儿的山,都很平缓,也很温柔,没有孤峰突起,更没有盛气凌人气势,似乎缺了我们北方山的阳刚...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