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dingdianbiquge.com,革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三十三章:软禁苏轼
万里征现在是梓州路的巡边使了,负责整路得边防工作,不过这只是名义上的,上头还有一个人压着,作为宋朝的惯例,在武将身边必有一个文人掣肘。而压着万里征的人可不简单,就是原本在杭州任通判的苏轼苏大文豪。
要说这苏轼怎么会从杭州繁华之地被调遣到梓州这穷乡僻壤呢?(历史上苏轼在杭州做了三年通判)
首先,苏轼因为屡屡上书反对新法,虽然远离京师,但依然受到新党打压,在杭州受人排挤,再加上眼见下层人民在新法实施后,并未获得什么实在的好处,反而被一些钻营分子压榨的更厉害,在杭州那样的繁华之地,很多事情都被掩盖在了黑幕之下,苏轼几次上书要求调任,去搜寻新法所行非正的证据,但均为新党所阻。
其次,苏轼为官清廉,即使在杭州这个富庶之地,也不曾收受一点好处,然而巡官一至,必定伸手拿钱,不给就赖着不走,几次之后,苏轼不胜其烦,梦想能到一个能真正发挥才干的地方,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嘛。
最后呢,就是客观方面陈振的运作了,作为司农寺的一个小主簿,虽然官不大,但好在是新党的核心人物吕惠卿的幕僚,加上陈拓的指示,务必赚到苏轼,这才在吕惠卿面前说了几句,吕惠卿本身就对苏轼很反感,再加上与苏轼有莫大关联的欧阳修居然在神宗皇帝面前说他的坏话,自然是同意把苏轼调得越远越好了。
其实阻止苏轼远调的人都是新党里的投机分子,而向王安石和吕惠卿恰恰相反,他们和苏轼没有利益上的冲突,只有政见上的不合。
因此陈振这么一捅,可以说苏轼的调派愿望终于直达天听,得偿所愿,来到这梓州路做了个转运使(相当于省交通厅长+税务局长+检察院长)。
陈拓本来是想把苏轼吸引过来,然后招纳之,可是现在他就开始后悔了,大理的十万大军来的忒快,陈拓根本就来不及跟“偶像”对一对大江东去。而且苏轼的到来,反而给陈拓的反包围策略带来了麻烦。为什么这么说呢?
高声顺的四路合围可以说不管哪个方向,陈拓都是很难突破的,建昌城内现在只剩下两万多的精锐加上留下来维持治安的两三千后备军。面对左右两翼的骑兵,(虽然大理马矮小,但冲击力不可小觑)陈拓如果贸然出击,必定是死路一条,正前方高声顺率领的三万兵马必定是精锐,不可与之硬碰,而最容易突破的应该是后方董叶澜的三万水军因为陈拓也有水军,而且比董叶澜有优势,董叶澜的水军只是想从水路绕道建昌城的后方,切断陈拓逃入宋境的退路,其所率之兵大多不会水战,而在万里征的武隆城周围和黎州叙州两地,驻扎了近四万的后备军,其中有很多都是从武隆水寨那边收降的水匪,再加上万里征手下的两万多厢军和近一万的民团,可以说,只要万里征能在河上摆开一条阻击防线或者在两岸设伏,就能一举歼灭董叶澜的三万水军。可是万里征一时还不能,就是因为这个苏轼。
苏轼还不知道万里征已经改姓中华了,当听到万里征要征伐所有戍卒去攻打大理的军队,头摇得跟拨浪鼓一样。
“这于法不容,于理不合!”苏轼咋一听万里征的计划,立刻从座位上跳了起来,“万将军,你身为朝廷武官,难道不知道私自调动军队是死罪么?而且,没有枢密院的公文,你一个兵也调动不了!”
苏轼其实不知道,万里征手下的近六万可用之兵,虽然装备低劣,组合成分混杂,可以说是乌合之众,然而其中有近五万是效忠中华军的,只有一万多的民团控制在梓州团练使方毅手上。
万里征心里虽然着急,但是苏轼毕竟是大人物,又是自己的顶头上司,说话自然不能放肆,施礼道:“苏大人,这大理国突然掉大军从水上而来,驱扰渔民不说,还屡屡毁坏我河堤,我堂堂天朝,不略施惩戒,我大宋颜面何在呀!”
“强词夺理,”苏轼怒气冲冲的站起来,一把扔给万里征一封书信,“这是大理慈爽大人董叶澜的通报信,人家已经给过通报,是为了剿灭国内的叛党,对我们沿河打渔的渔民也并未加害,何来有损我大宋颜面之事?我看万将军莫不是跟大理那边的叛党有什么瓜葛吧?”苏轼本就是直肠子,有什么话都不会放在心里,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万里征倒是吓了一跳,心里有点虚,但是又不敢贸然说出来跟中华军的关联,还好身边刚被陈拓调回来协助军队调度的副官宇夜冰有些急智,见万里征有些语塞,连忙上前道:“末将有事禀告!”
苏轼看... -->>
第三十三章:软禁苏轼
万里征现在是梓州路的巡边使了,负责整路得边防工作,不过这只是名义上的,上头还有一个人压着,作为宋朝的惯例,在武将身边必有一个文人掣肘。而压着万里征的人可不简单,就是原本在杭州任通判的苏轼苏大文豪。
要说这苏轼怎么会从杭州繁华之地被调遣到梓州这穷乡僻壤呢?(历史上苏轼在杭州做了三年通判)
首先,苏轼因为屡屡上书反对新法,虽然远离京师,但依然受到新党打压,在杭州受人排挤,再加上眼见下层人民在新法实施后,并未获得什么实在的好处,反而被一些钻营分子压榨的更厉害,在杭州那样的繁华之地,很多事情都被掩盖在了黑幕之下,苏轼几次上书要求调任,去搜寻新法所行非正的证据,但均为新党所阻。
其次,苏轼为官清廉,即使在杭州这个富庶之地,也不曾收受一点好处,然而巡官一至,必定伸手拿钱,不给就赖着不走,几次之后,苏轼不胜其烦,梦想能到一个能真正发挥才干的地方,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嘛。
最后呢,就是客观方面陈振的运作了,作为司农寺的一个小主簿,虽然官不大,但好在是新党的核心人物吕惠卿的幕僚,加上陈拓的指示,务必赚到苏轼,这才在吕惠卿面前说了几句,吕惠卿本身就对苏轼很反感,再加上与苏轼有莫大关联的欧阳修居然在神宗皇帝面前说他的坏话,自然是同意把苏轼调得越远越好了。
其实阻止苏轼远调的人都是新党里的投机分子,而向王安石和吕惠卿恰恰相反,他们和苏轼没有利益上的冲突,只有政见上的不合。
因此陈振这么一捅,可以说苏轼的调派愿望终于直达天听,得偿所愿,来到这梓州路做了个转运使(相当于省交通厅长+税务局长+检察院长)。
陈拓本来是想把苏轼吸引过来,然后招纳之,可是现在他就开始后悔了,大理的十万大军来的忒快,陈拓根本就来不及跟“偶像”对一对大江东去。而且苏轼的到来,反而给陈拓的反包围策略带来了麻烦。为什么这么说呢?
高声顺的四路合围可以说不管哪个方向,陈拓都是很难突破的,建昌城内现在只剩下两万多的精锐加上留下来维持治安的两三千后备军。面对左右两翼的骑兵,(虽然大理马矮小,但冲击力不可小觑)陈拓如果贸然出击,必定是死路一条,正前方高声顺率领的三万兵马必定是精锐,不可与之硬碰,而最容易突破的应该是后方董叶澜的三万水军因为陈拓也有水军,而且比董叶澜有优势,董叶澜的水军只是想从水路绕道建昌城的后方,切断陈拓逃入宋境的退路,其所率之兵大多不会水战,而在万里征的武隆城周围和黎州叙州两地,驻扎了近四万的后备军,其中有很多都是从武隆水寨那边收降的水匪,再加上万里征手下的两万多厢军和近一万的民团,可以说,只要万里征能在河上摆开一条阻击防线或者在两岸设伏,就能一举歼灭董叶澜的三万水军。可是万里征一时还不能,就是因为这个苏轼。
苏轼还不知道万里征已经改姓中华了,当听到万里征要征伐所有戍卒去攻打大理的军队,头摇得跟拨浪鼓一样。
“这于法不容,于理不合!”苏轼咋一听万里征的计划,立刻从座位上跳了起来,“万将军,你身为朝廷武官,难道不知道私自调动军队是死罪么?而且,没有枢密院的公文,你一个兵也调动不了!”
苏轼其实不知道,万里征手下的近六万可用之兵,虽然装备低劣,组合成分混杂,可以说是乌合之众,然而其中有近五万是效忠中华军的,只有一万多的民团控制在梓州团练使方毅手上。
万里征心里虽然着急,但是苏轼毕竟是大人物,又是自己的顶头上司,说话自然不能放肆,施礼道:“苏大人,这大理国突然掉大军从水上而来,驱扰渔民不说,还屡屡毁坏我河堤,我堂堂天朝,不略施惩戒,我大宋颜面何在呀!”
“强词夺理,”苏轼怒气冲冲的站起来,一把扔给万里征一封书信,“这是大理慈爽大人董叶澜的通报信,人家已经给过通报,是为了剿灭国内的叛党,对我们沿河打渔的渔民也并未加害,何来有损我大宋颜面之事?我看万将军莫不是跟大理那边的叛党有什么瓜葛吧?”苏轼本就是直肠子,有什么话都不会放在心里,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万里征倒是吓了一跳,心里有点虚,但是又不敢贸然说出来跟中华军的关联,还好身边刚被陈拓调回来协助军队调度的副官宇夜冰有些急智,见万里征有些语塞,连忙上前道:“末将有事禀告!”
苏轼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