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dingdianbiquge.com,民国那些年(1911-1924)你所不知道的秘史逸闻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革命党三位起义骨干人物被枭首示众,武昌起义顿时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地,然而清朝总督瑞澂正酝酿着一场大清洗。恐怖气氛在新军中传散开来,人人自危。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彷徨歧路,不约而同地想到,与其坐下等死,不如奋起发难。当时新军中的革命党人自行联络,约定以枪声为号,于10月10日晚发动起义。10月10日后来成为武昌起义的纪念日,并被定位中华民国的国庆日。
不过既然已无首脑,又由谁来发号施令,打响这第一枪呢?
当时新军工程第八营中革命党人最多,有一名正目,也就是相当于班长的叫熊秉坤,同时也是该营共进会的代表,得知起义计划泄露,他和营内其他革命军士相约,当晚七时发难。熊秉坤后来人称“熊一枪”,因为一直以来权威的说法是,他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不过在他自己写的《前清工兵八营革命实录》中,却不承认此事。他在文中回忆说,武昌首义当天,清军工程第八营二排长陶启胜查铺到第五棚的时候,惊见该棚的正目,也就是班长金兆龙荷枪实弹,欲夺其枪。
金见事败,疾呼曰“众同志再不动手更待何时”。有一会员程定国持枪开击,陶带伤毙死于家中,于是人声沸腾,枪弹如雨。也就是说第一枪是程定国开的。
史学专家考证,该文是熊秉坤最早回忆首义情形的文字,写于191年8月至年8月间。熊秉坤还在《武昌起义谈》中详细记录了程定国打响第一枪的经过,并赞扬程“此即首义第一声也”。现实是“熊一枪”的名声越叫越响,还载入了史册,这恐怕还是因为孙中山的一席话。武昌首义三年后,熊秉坤出访日本东京,孙中山向人介绍他说,这就是武昌起义放第一枪的熊秉坤同志。孙中山在他写的《建国方略之一》中也称,“熊秉坤首先开枪发难”,这样“熊一枪”之说才逐渐广为流传。
其实孙中山所说的第一枪更侧重于从组织领导角度而言,不完全等同于时间概念。这样说来,说是熊秉坤开的第一枪也没有错,因为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是谁开的已经很难确认。不过,这一枪宣告了武昌军民的起义,宣告了大清的覆灭,宣告了中国数千年专制皇权的崩溃,宣告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的建立。
“同志动手”
爆炸案暴露了革命党人起义的企图,最为关键的是起义的花名册被俄巡捕缴获,呈交给了瑞澂。瑞澂下令武汉全城戒严,按照花名册大肆搜捕革命党人。眼看革命同志要被一网打尽,在这危急时刻,蒋翊武匆匆赶回武昌,并召集刘复基、彭楚藩等人在武昌小朝街85号召开紧急会议。
大家一致同意立即举行起义,约定以南湖炮队鸣炮为号,城内外同时发动举义。
由于城内戒备森严,南湖炮队并没有及时获悉这一决定,期待已久的炮声迟迟没有出现。这时候小朝街85号已经被围困,蒋翊武侥幸逃脱,刘复基、彭楚藩、杨宏胜等人被抓。其中刘复基、彭楚藩、杨宏胜三人在凌晨被杀害。
10月10日上午,又有0多名革命党人陆续被捕。瑞澂自以为局势已定,他向朝廷请功,说:“传革命党有扑攻督署之谣,瑞澂不为所动,一意镇定处之。张彪、铁忠等各员,无不忠诚奋发,俾得弭患于初萌,定乱于俄顷。”清政府当日的复电,对瑞澂多有赞赏,称其办事迅速,“弥患于初萌,定乱于俄顷”,并表彰了与事文武“皆奋勇可嘉”。
在得知刘复基等领导人遇害、革命党人相继被抓的消息后,熊秉坤心急如焚,决定不再等待约定起义的炮声,约集同营的革命士兵当晚立即起事。当晚七点多的时候,工程营中的排长陶启胜查棚时发现士兵金兆龙臂缠白巾,手持步枪。陶启胜便怀疑其图谋不轨,意图造反,上前要缴金兆龙的枪。金兆龙在与陶启胜打斗时大呼“同志动手!”程定国闻讯赶来相助,开枪击伤陶启胜。
这便是武昌起义的第一枪,也是辛亥革命的第一枪。这一枪,宣告了大清王朝的统治终结……枪声一响,熊秉坤等人当机立断,宣布起义。当时陆续参加起义的革命军已经达到近四千人,而清军的兵力也不过五千人。无论是人数上还是士气上,革命军都占据优势。
这次起义,像瑞澂这样的地方大员率先逃亡,其他如布政使、提法使、武昌知府等大小官员,无一人反抗或者殉节。这对于日暮途穷的大清王朝来说,真是莫大的讽刺。(未完待续)
革命党三位起义骨干人物被枭首示众,武昌起义顿时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地,然而清朝总督瑞澂正酝酿着一场大清洗。恐怖气氛在新军中传散开来,人人自危。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彷徨歧路,不约而同地想到,与其坐下等死,不如奋起发难。当时新军中的革命党人自行联络,约定以枪声为号,于10月10日晚发动起义。10月10日后来成为武昌起义的纪念日,并被定位中华民国的国庆日。
不过既然已无首脑,又由谁来发号施令,打响这第一枪呢?
当时新军工程第八营中革命党人最多,有一名正目,也就是相当于班长的叫熊秉坤,同时也是该营共进会的代表,得知起义计划泄露,他和营内其他革命军士相约,当晚七时发难。熊秉坤后来人称“熊一枪”,因为一直以来权威的说法是,他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不过在他自己写的《前清工兵八营革命实录》中,却不承认此事。他在文中回忆说,武昌首义当天,清军工程第八营二排长陶启胜查铺到第五棚的时候,惊见该棚的正目,也就是班长金兆龙荷枪实弹,欲夺其枪。
金见事败,疾呼曰“众同志再不动手更待何时”。有一会员程定国持枪开击,陶带伤毙死于家中,于是人声沸腾,枪弹如雨。也就是说第一枪是程定国开的。
史学专家考证,该文是熊秉坤最早回忆首义情形的文字,写于191年8月至年8月间。熊秉坤还在《武昌起义谈》中详细记录了程定国打响第一枪的经过,并赞扬程“此即首义第一声也”。现实是“熊一枪”的名声越叫越响,还载入了史册,这恐怕还是因为孙中山的一席话。武昌首义三年后,熊秉坤出访日本东京,孙中山向人介绍他说,这就是武昌起义放第一枪的熊秉坤同志。孙中山在他写的《建国方略之一》中也称,“熊秉坤首先开枪发难”,这样“熊一枪”之说才逐渐广为流传。
其实孙中山所说的第一枪更侧重于从组织领导角度而言,不完全等同于时间概念。这样说来,说是熊秉坤开的第一枪也没有错,因为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是谁开的已经很难确认。不过,这一枪宣告了武昌军民的起义,宣告了大清的覆灭,宣告了中国数千年专制皇权的崩溃,宣告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的建立。
“同志动手”
爆炸案暴露了革命党人起义的企图,最为关键的是起义的花名册被俄巡捕缴获,呈交给了瑞澂。瑞澂下令武汉全城戒严,按照花名册大肆搜捕革命党人。眼看革命同志要被一网打尽,在这危急时刻,蒋翊武匆匆赶回武昌,并召集刘复基、彭楚藩等人在武昌小朝街85号召开紧急会议。
大家一致同意立即举行起义,约定以南湖炮队鸣炮为号,城内外同时发动举义。
由于城内戒备森严,南湖炮队并没有及时获悉这一决定,期待已久的炮声迟迟没有出现。这时候小朝街85号已经被围困,蒋翊武侥幸逃脱,刘复基、彭楚藩、杨宏胜等人被抓。其中刘复基、彭楚藩、杨宏胜三人在凌晨被杀害。
10月10日上午,又有0多名革命党人陆续被捕。瑞澂自以为局势已定,他向朝廷请功,说:“传革命党有扑攻督署之谣,瑞澂不为所动,一意镇定处之。张彪、铁忠等各员,无不忠诚奋发,俾得弭患于初萌,定乱于俄顷。”清政府当日的复电,对瑞澂多有赞赏,称其办事迅速,“弥患于初萌,定乱于俄顷”,并表彰了与事文武“皆奋勇可嘉”。
在得知刘复基等领导人遇害、革命党人相继被抓的消息后,熊秉坤心急如焚,决定不再等待约定起义的炮声,约集同营的革命士兵当晚立即起事。当晚七点多的时候,工程营中的排长陶启胜查棚时发现士兵金兆龙臂缠白巾,手持步枪。陶启胜便怀疑其图谋不轨,意图造反,上前要缴金兆龙的枪。金兆龙在与陶启胜打斗时大呼“同志动手!”程定国闻讯赶来相助,开枪击伤陶启胜。
这便是武昌起义的第一枪,也是辛亥革命的第一枪。这一枪,宣告了大清王朝的统治终结……枪声一响,熊秉坤等人当机立断,宣布起义。当时陆续参加起义的革命军已经达到近四千人,而清军的兵力也不过五千人。无论是人数上还是士气上,革命军都占据优势。
这次起义,像瑞澂这样的地方大员率先逃亡,其他如布政使、提法使、武昌知府等大小官员,无一人反抗或者殉节。这对于日暮途穷的大清王朝来说,真是莫大的讽刺。(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