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dingdianbiquge.com,民国那些年(1911-1924)你所不知道的秘史逸闻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在武昌起义发生后几个月的时间里,苏、浙、沪联军的异军突起并攻克南京,给了武昌首义的革命党人以极大的政治压力。武昌和上海两大革命中心,从一开始就产生了意见。黄兴本人对于上海方面的同志推他为大元帅非常谦让,一再地恳辞,随后折中意见是在1911年1月17日改选——推举黎元洪为大元帅,黄兴为副元帅。
黎元洪因为驻军武昌,不能前往南京,改由黄兴以副元帅身份代行大元帅职务,黎元洪和黄兴之间未必有很深的个人芥蒂,但武昌方面的革命集团与上海方面的革命集团,彼此却互有成见,袁世凯就得以利用了。袁世凯受命为钦差大臣的那一天,就决定给革命军一点颜色看看,他的部下冯国璋秉承他的旨意,向武汉发布了总攻击令。
10月8日,北洋军沿铁路线向刘家庙反攻,经过一天的激战,占领了刘家庙、大智门。10月9日,冯国璋猛攻汉口,下令炮兵轰击市区。人烟稠密的汉口市陷于熊熊火海之中。南方捷报频传,袁世凯踌躇满志,离开了他“息隐归田”的故乡洹上村,启程南下,在湖北孝感的萧家港扎下了前线指挥所。
袁世凯住下来的第二天,冯国璋就攻下了汉口,事实上在袁世凯出山之前,早就有了一套两面三刀之计,他既为“督师”,前方将士不打胜仗,清廷能看中他吗?
革命军能把他放在眼里吗?所以他必须封官悬赏,鼓励冯国璋等北洋将士为他卖命,给革命军一个下马威,显示他的威风,显示他的实力。另一方面,他并不想击溃革命军,消灭了革命军,这叫做“养敌自重”。上上之策,莫过于一方面利用清廷对付革命军;另一方面利用革命军对付清廷,打下汉口后,袁世凯下令停止进攻。三天之后,11月5日,清廷御前大会,决定任命他为内阁总理大臣。十天之后,袁世凯组成了清政府第一届也是最后一届的“责任内阁”。
载沣解除了摄政王的职务,退归藩邸,毓朗解除了满族军咨大臣的职务,交出了禁卫军的指挥权,由徐世昌接任。民政部大臣由号称袁府“师爷”的赵秉钧升任,军部大臣由号称“北洋三杰”之一的王士珍担任。至此,清政府的军政大权为袁世凯所控,甚至紫禁城的警卫也归了袁党。
袁世凯的“责任内阁”
孙中山将大总统之职让给袁世凯,条件是要袁世凯施行责任内阁制,这是为防止袁世凯当权后**。责任内阁制系以内阁代元首对国会负责,总统必乐居虚尊之位。但袁世凯手握兵权,一贯专横独断,绝对不肯甘居虚位。北京政府的所谓责任内阁,在袁世凯的手里如同玩偶,半年之内竟然换了三个内阁总理。
第一任内阁总理是唐绍仪。袁世凯虽然当上了民国临时大总统,但是他从来不相信民主共和。他之所以和同盟会妥协以及承认共和制度,只是权宜之计。一旦达到目的,袁世凯就不择手段地扩大个人的权力,追求专制独裁。袁世凯将同盟会视为最大障碍,要加以彻底清除。可是内阁总理唐绍仪不完全同意他的想法。
唐绍仪认为要巩固北洋集团的统治地位,非诚心与同盟会合作不可。唐绍仪试图在袁世凯和同盟会之间扮演调和者的角色。为此,他有意实行责任内阁,规定每周会议三次,每星期一、三、五会议,二、四、六各国务员谒见袁世凯。
为了打击唐绍仪,袁世凯唆使内务总长赵秉钧和陆军总长段祺瑞出面抵制唐绍仪。赵、段等人在国务会议上反对划清总统府及国务院权限,主张事事奉令承教于大总统;反对国务院为有机之组织,主张国务员单独行动。
唐绍仪愤而辞职之后,袁世凯任命陆征祥为代理内阁总理。陆征祥仅仅坚持了三个多月,便匆匆辞职,因为袁世凯的霸道行径常常令他十分难堪。第三任内阁总理是赵秉钧,完全成了袁世凯的传话筒,连赵秉钧自己都说:“不过因为缺少一件东西,故用我这个竹竿子撑撑。”
至此,责任内阁制已经完全变成了总统制,仅仅时隔半年,孙中山试图用宪法形式约束袁世凯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已经成为一纸空文。(未完待续)
在武昌起义发生后几个月的时间里,苏、浙、沪联军的异军突起并攻克南京,给了武昌首义的革命党人以极大的政治压力。武昌和上海两大革命中心,从一开始就产生了意见。黄兴本人对于上海方面的同志推他为大元帅非常谦让,一再地恳辞,随后折中意见是在1911年1月17日改选——推举黎元洪为大元帅,黄兴为副元帅。
黎元洪因为驻军武昌,不能前往南京,改由黄兴以副元帅身份代行大元帅职务,黎元洪和黄兴之间未必有很深的个人芥蒂,但武昌方面的革命集团与上海方面的革命集团,彼此却互有成见,袁世凯就得以利用了。袁世凯受命为钦差大臣的那一天,就决定给革命军一点颜色看看,他的部下冯国璋秉承他的旨意,向武汉发布了总攻击令。
10月8日,北洋军沿铁路线向刘家庙反攻,经过一天的激战,占领了刘家庙、大智门。10月9日,冯国璋猛攻汉口,下令炮兵轰击市区。人烟稠密的汉口市陷于熊熊火海之中。南方捷报频传,袁世凯踌躇满志,离开了他“息隐归田”的故乡洹上村,启程南下,在湖北孝感的萧家港扎下了前线指挥所。
袁世凯住下来的第二天,冯国璋就攻下了汉口,事实上在袁世凯出山之前,早就有了一套两面三刀之计,他既为“督师”,前方将士不打胜仗,清廷能看中他吗?
革命军能把他放在眼里吗?所以他必须封官悬赏,鼓励冯国璋等北洋将士为他卖命,给革命军一个下马威,显示他的威风,显示他的实力。另一方面,他并不想击溃革命军,消灭了革命军,这叫做“养敌自重”。上上之策,莫过于一方面利用清廷对付革命军;另一方面利用革命军对付清廷,打下汉口后,袁世凯下令停止进攻。三天之后,11月5日,清廷御前大会,决定任命他为内阁总理大臣。十天之后,袁世凯组成了清政府第一届也是最后一届的“责任内阁”。
载沣解除了摄政王的职务,退归藩邸,毓朗解除了满族军咨大臣的职务,交出了禁卫军的指挥权,由徐世昌接任。民政部大臣由号称袁府“师爷”的赵秉钧升任,军部大臣由号称“北洋三杰”之一的王士珍担任。至此,清政府的军政大权为袁世凯所控,甚至紫禁城的警卫也归了袁党。
袁世凯的“责任内阁”
孙中山将大总统之职让给袁世凯,条件是要袁世凯施行责任内阁制,这是为防止袁世凯当权后**。责任内阁制系以内阁代元首对国会负责,总统必乐居虚尊之位。但袁世凯手握兵权,一贯专横独断,绝对不肯甘居虚位。北京政府的所谓责任内阁,在袁世凯的手里如同玩偶,半年之内竟然换了三个内阁总理。
第一任内阁总理是唐绍仪。袁世凯虽然当上了民国临时大总统,但是他从来不相信民主共和。他之所以和同盟会妥协以及承认共和制度,只是权宜之计。一旦达到目的,袁世凯就不择手段地扩大个人的权力,追求专制独裁。袁世凯将同盟会视为最大障碍,要加以彻底清除。可是内阁总理唐绍仪不完全同意他的想法。
唐绍仪认为要巩固北洋集团的统治地位,非诚心与同盟会合作不可。唐绍仪试图在袁世凯和同盟会之间扮演调和者的角色。为此,他有意实行责任内阁,规定每周会议三次,每星期一、三、五会议,二、四、六各国务员谒见袁世凯。
为了打击唐绍仪,袁世凯唆使内务总长赵秉钧和陆军总长段祺瑞出面抵制唐绍仪。赵、段等人在国务会议上反对划清总统府及国务院权限,主张事事奉令承教于大总统;反对国务院为有机之组织,主张国务员单独行动。
唐绍仪愤而辞职之后,袁世凯任命陆征祥为代理内阁总理。陆征祥仅仅坚持了三个多月,便匆匆辞职,因为袁世凯的霸道行径常常令他十分难堪。第三任内阁总理是赵秉钧,完全成了袁世凯的传话筒,连赵秉钧自己都说:“不过因为缺少一件东西,故用我这个竹竿子撑撑。”
至此,责任内阁制已经完全变成了总统制,仅仅时隔半年,孙中山试图用宪法形式约束袁世凯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已经成为一纸空文。(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