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dingdianbiquge.com,民国那些年(1911-1924)你所不知道的秘史逸闻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民国初年,充满着各种复杂的矛盾和斗争,这种动荡也反映到了教育界,仅仅年、191年这两年内,教育总长换了六任。北京大学当时则是四易校长,三起学潮,两次遭停办、裁并之危。就在二次革命爆发的当年,北大险些被停办,面临生死关头。
191年暑假,北京大学9月日忽然接到教育部函,命暂缓开学,并且约校长次日到部面谈,想要将北大暂行停办。
北京大学其实已经是一年多时间里被两次要求停办了。这一年多时间里发生了一系列事情,首先是北大得名,北大的前身当时是最高学府和第一所国立综合大学的京师大学堂,于191年5月改名。
也就是在这一年,中国革命派和立宪派的两位领袖人物,孙中山和梁启超先后来到北大发表长篇演讲。孙中山的演讲使北大师生大受教育和鼓舞,到会者极为振奋,鼓掌之声不绝。虽有精神鼓励,北大却常受经费困难的困扰。武昌起义后,清政府不再给京师大学堂拨发经费了,191年7月初,教育部又以所谓程度不高、管理不善、经费困难为理由,提出停办北京大学的建议,在师生的抗争下终被否决。
但是半年后,北大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学潮。191年何燏时任校长后,宣布预科毕业生必须经过入学考试才能进入本科,预科生抗议,甚至到教育部和国会来请愿。学潮之后不久,191年新任教育总长汪大燮,又以北大费用过多、风纪不正、学生程度尚低为理由,想要讲北京大学暂行停办。这也与袁世凯政府加强专制统治,与教育部企图紧缩经费有关。校长何燏时9月7日在给大总统的呈文中,坚决反对停办,他指出国家设立大学,实振兴教育之总键,陶冶人才之巨炉,如果为节省经费而停办中国唯一的国立大学,致使莘莘学子依赖外人,不但有失国体,而且使教育实权旁落,足以“贻笑友邦”、“缺失民望”。
在何校长和北大师生的强烈反对下,汪大燮只好表示“并无撤废之心”,但又提出将北京大学合并到天津北洋大学,仍是变相的取消北大,故又遭到北大师生、校友以及国会议员,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在北大师生的坚决斗争之下,教育部不得不停止撤裁北大的行动。
辛亥革命与民国初年的北大
1911年10月10日,武汉起义敲响了清政府的丧钟,作为当时最高学府和第一所国立综合大学的京师大学堂(北大前身)当然也受到极大震动。尽管清政府学部故作镇静,命令大学堂师生照常上课,“慎勿轻听浮言,致滋纷扰”。然而,京师大学堂也人心离散,不少学生、教员纷纷离校回籍。
至此,京师大学堂已处于停课状态,部分学生回乡投入了辛亥革命洪流,参与各地革命宣传和省议会、都督府工作。191年1月日,南京临时政府宣告成立,蔡元培任教育总长。5月日,中华民国教育部呈报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提议将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大学堂总监督改称校长。
191年,中国革命派和立宪派的两位领袖人物孙中山和梁启超,曾先后对北大师生发表过长篇精彩演说,内容深刻精辟,给当时北大师生很大启发和教育。
191年8月,孙中山应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之邀北上共商国是。在京期间,孙中山除与袁世凯会谈外,还出席各种集会,发表演讲,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和建国方略。8月0日,北大师生两千多人在湖广会馆集会,隆重欢迎孙中山。孙中山出席大会并发表了重要讲演,指出:“此项革命成功,多赖学界之力,以后各种建设,尤赖全国学界合力进行,方能成功。”他强调,“学问为立国之本,东西各国之文明,皆由学问购来。”孙中山实际上阐述了民国教育的宗旨,使北大师生大受教育和鼓舞,“到会者至为振奋,鼓掌之声不绝”。
自1898年百日维新失败后,梁启超一直流亡国外,直到191年10月初才回国。
10月1日下午,他出席北大师生欢迎会并作讲演。他认为大学的宗旨应是“研究高深之学理,发挥本国之文明,以贡献世界之文明”。“学问为文明之母,幸福之源,一国之大学即为一国文明幸福之根源。(未完待续)
民国初年,充满着各种复杂的矛盾和斗争,这种动荡也反映到了教育界,仅仅年、191年这两年内,教育总长换了六任。北京大学当时则是四易校长,三起学潮,两次遭停办、裁并之危。就在二次革命爆发的当年,北大险些被停办,面临生死关头。
191年暑假,北京大学9月日忽然接到教育部函,命暂缓开学,并且约校长次日到部面谈,想要将北大暂行停办。
北京大学其实已经是一年多时间里被两次要求停办了。这一年多时间里发生了一系列事情,首先是北大得名,北大的前身当时是最高学府和第一所国立综合大学的京师大学堂,于191年5月改名。
也就是在这一年,中国革命派和立宪派的两位领袖人物,孙中山和梁启超先后来到北大发表长篇演讲。孙中山的演讲使北大师生大受教育和鼓舞,到会者极为振奋,鼓掌之声不绝。虽有精神鼓励,北大却常受经费困难的困扰。武昌起义后,清政府不再给京师大学堂拨发经费了,191年7月初,教育部又以所谓程度不高、管理不善、经费困难为理由,提出停办北京大学的建议,在师生的抗争下终被否决。
但是半年后,北大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学潮。191年何燏时任校长后,宣布预科毕业生必须经过入学考试才能进入本科,预科生抗议,甚至到教育部和国会来请愿。学潮之后不久,191年新任教育总长汪大燮,又以北大费用过多、风纪不正、学生程度尚低为理由,想要讲北京大学暂行停办。这也与袁世凯政府加强专制统治,与教育部企图紧缩经费有关。校长何燏时9月7日在给大总统的呈文中,坚决反对停办,他指出国家设立大学,实振兴教育之总键,陶冶人才之巨炉,如果为节省经费而停办中国唯一的国立大学,致使莘莘学子依赖外人,不但有失国体,而且使教育实权旁落,足以“贻笑友邦”、“缺失民望”。
在何校长和北大师生的强烈反对下,汪大燮只好表示“并无撤废之心”,但又提出将北京大学合并到天津北洋大学,仍是变相的取消北大,故又遭到北大师生、校友以及国会议员,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在北大师生的坚决斗争之下,教育部不得不停止撤裁北大的行动。
辛亥革命与民国初年的北大
1911年10月10日,武汉起义敲响了清政府的丧钟,作为当时最高学府和第一所国立综合大学的京师大学堂(北大前身)当然也受到极大震动。尽管清政府学部故作镇静,命令大学堂师生照常上课,“慎勿轻听浮言,致滋纷扰”。然而,京师大学堂也人心离散,不少学生、教员纷纷离校回籍。
至此,京师大学堂已处于停课状态,部分学生回乡投入了辛亥革命洪流,参与各地革命宣传和省议会、都督府工作。191年1月日,南京临时政府宣告成立,蔡元培任教育总长。5月日,中华民国教育部呈报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提议将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大学堂总监督改称校长。
191年,中国革命派和立宪派的两位领袖人物孙中山和梁启超,曾先后对北大师生发表过长篇精彩演说,内容深刻精辟,给当时北大师生很大启发和教育。
191年8月,孙中山应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之邀北上共商国是。在京期间,孙中山除与袁世凯会谈外,还出席各种集会,发表演讲,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和建国方略。8月0日,北大师生两千多人在湖广会馆集会,隆重欢迎孙中山。孙中山出席大会并发表了重要讲演,指出:“此项革命成功,多赖学界之力,以后各种建设,尤赖全国学界合力进行,方能成功。”他强调,“学问为立国之本,东西各国之文明,皆由学问购来。”孙中山实际上阐述了民国教育的宗旨,使北大师生大受教育和鼓舞,“到会者至为振奋,鼓掌之声不绝”。
自1898年百日维新失败后,梁启超一直流亡国外,直到191年10月初才回国。
10月1日下午,他出席北大师生欢迎会并作讲演。他认为大学的宗旨应是“研究高深之学理,发挥本国之文明,以贡献世界之文明”。“学问为文明之母,幸福之源,一国之大学即为一国文明幸福之根源。(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