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dingdianbiquge.com,临邛卓家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于是夫妇同心一德,秘密筹划。老卓虽对临邛地方已很了解,但还不敢多邀人去,怕的万一环境不理想,会遭人埋怨,同时他又不肯轻易透露这个珍贵的“经济情报”所以对秦国的官吏,另外编了一套说法。
他说:“葭萌人多地方小,水土亦不见得厚。我请求远迁。”
秦国官吏正因大家都要在近处安顿,深感为难,听说有人志愿远迁,当然高兴,便问:“你想迁到哪里?”
“我听说江山之下,土地肥沃,地下有‘蹲鸱’,可以饿不死。而且那里的人善于做生意,我是做生意的人,不妨就远迁到那里。”
这是非常合作的态度,如果人人愿意远迁,在葭萌的秦国官吏,就不必大伤脑筋。所以他的请求,立刻就得到批准,夫妻俩随即动身往南走。
但是他们并没有到“汶山之下”那个地方根本不能去的,老卓的话是“摆噱头”汶山就是岷山“蹲鸱”是大芋头的别称。照他所说的那个地方考查,应该就是现在四川茂县这个地区,嘉庆一统志记载该地的物产,就有“芋”华阳国志:汶山郡出,大如蹲鸱”的字样。但是,这里在秦代尚为化外,称方“冉囗”那里有“六夷、七羌。九氏”各成部落,种族异常复杂。言语不通的汉人到了那里,不被割下头来当酒器才怪。
老卓作这番托词的用意,是不难明白的,他想独占临邛的铁矿,但内行不止他一个。山东有个姓程的,是他们冶铁的同行,以后也到了临邛,也发了大财。此外总还有一些闻风而至的人,大占“山泽之利”这是临邛多富翁的由来。
老卓在临邛,真是创业维艰。他们夫妇依然手推一辆车子,由葭萌经剑门的栈道南下,再由成都折而往西南,二百里到临邛。临邛有城,周回六里,高五丈,是张仪灭蜀国后所建。老卓住在城南五里路的地方,最初当然是茅篷。这个茅篷后来成为占地十里的大庄园。
卓家南面有山,这座山就是老卓不远千里而来所追求的主要目标。
这座山有四个名称,古石山、古城山、铁山,又叫五面山,因为山有五面而得名。据华阳国志:“临邛县古石山,有石矿,大如蒜子,火烧合之,成流支铁,甚刚。”这是成分相当好的铁矿。
临邛还有火井,在县城西南。四川的火井以富顺县的自流井为最盛,有一百二十多个,但最早发现的火井,应该是在临邛,因为史书记载,诸葛亮曾去看过。如果不是罕异的现象,他以丞相之尊,不必亲临视察。于此可知,一直到汉朝末年,四川的火井大概还只有临邛一处。
在现代,知道火井是天然瓦斯的作用,而在当时,则认为是一种不可解的怪现象。华阳国志记临邛的火井是如此:“火井夜时,光映上昭,民欲取火,先以家火投之,顷许如雷声,火焰出,通耀数十里。以竹筒盛其光藏之,可泄行终日不灭。”
又有盐井,临邛及其邻境的蒲江,约有二十个。用火井的火煮盐井的水,一斛水得五斗盐,但这些古井现在都淹没了。
除此以外,临邛还有铜山,也在卓家附近,名为铜官山,汉文帝赐邓通的铜山,就是此处。到了老卓的孩子卓王孙手里,这座铜山又替他带来了另外一笔绝大的财富!
老卓在临邛创业,天然的资源虽富,但他仍旧必须有两个问题要解决,那就是资金与人力。既然他在邯郸就已致富,那末随身携带着相当的资本,是可想而知的。
同时巴蜀在秦代为流放罪犯之地,罪犯贫富不一,达官贵人获罪,他的家属门客,充军到边区的,自然携有巨资,此辈养尊处优,不工不农,要维持生活,唯有以高利贷为业——战国末期,高利贷已很通行,最具体的例子,就是孟尝君和冯囗的故事。益尝君为了养三千食客,不得不在他的封邑山东滕县放债收息,因为是高利贷,欠债的人多付不起息。孟尝君接受了他的管一客舍”的人的建议,请经常“弹铗而歌”的冯囗去收债。他大具牛酒,把债务人都请了来,有还不起的,把借据一火而焚之,永远不要他还了。
孟尝君得知其事,大发脾气,向他责问,冯囗有两点解释。第一“不多具牛酒,即不能毕会”第二“不足者虽守而责之十年,息愈多,急即以逃亡”那就不如“焚无用虚债之券,彰君之善声。”由此可见,高利贷的压力,重到非设酒食,不能骗债务人到场,而讨债讨得急了,债务人会逃走。
但老卓的情况不同,他本人原有身价,而举债是为了从事生产,偿债能力是有相当保证的,同时他也无法逃亡,所以老卓为了筹措资金而举债,应该不成问题。
成问题的是人力,开矿冶铸,需要大量的人力。吴越春秋记干将“采玉山之铁精”筹剑“使僮男僮女三百人鼓囊装炭”盐铁论复古篇说:“往者豪强大家,得管山海之利,采铁石,鼓铸煮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大抵尽收放留人民也。”汉书禹贡说到盐铁实施专卖制度以后,则“诸铁官皆置吏卒徒,攻山取钢铁,一岁功十万人以上。”在老卓,从开采、冶铸到贩卖,为产销一贯作业,所需要的人力是如何庞大,不难想象。而他既不愿轻易透露临邛有铁的“独得之秘”复以与他一起流放到巴蜀的“难友”畏惧道路艰难,不愿深入剑阁,则盐铁论中所说“大抵尽收放留人民”这句话,便不适用于老卓。
这... -->>
于是夫妇同心一德,秘密筹划。老卓虽对临邛地方已很了解,但还不敢多邀人去,怕的万一环境不理想,会遭人埋怨,同时他又不肯轻易透露这个珍贵的“经济情报”所以对秦国的官吏,另外编了一套说法。
他说:“葭萌人多地方小,水土亦不见得厚。我请求远迁。”
秦国官吏正因大家都要在近处安顿,深感为难,听说有人志愿远迁,当然高兴,便问:“你想迁到哪里?”
“我听说江山之下,土地肥沃,地下有‘蹲鸱’,可以饿不死。而且那里的人善于做生意,我是做生意的人,不妨就远迁到那里。”
这是非常合作的态度,如果人人愿意远迁,在葭萌的秦国官吏,就不必大伤脑筋。所以他的请求,立刻就得到批准,夫妻俩随即动身往南走。
但是他们并没有到“汶山之下”那个地方根本不能去的,老卓的话是“摆噱头”汶山就是岷山“蹲鸱”是大芋头的别称。照他所说的那个地方考查,应该就是现在四川茂县这个地区,嘉庆一统志记载该地的物产,就有“芋”华阳国志:汶山郡出,大如蹲鸱”的字样。但是,这里在秦代尚为化外,称方“冉囗”那里有“六夷、七羌。九氏”各成部落,种族异常复杂。言语不通的汉人到了那里,不被割下头来当酒器才怪。
老卓作这番托词的用意,是不难明白的,他想独占临邛的铁矿,但内行不止他一个。山东有个姓程的,是他们冶铁的同行,以后也到了临邛,也发了大财。此外总还有一些闻风而至的人,大占“山泽之利”这是临邛多富翁的由来。
老卓在临邛,真是创业维艰。他们夫妇依然手推一辆车子,由葭萌经剑门的栈道南下,再由成都折而往西南,二百里到临邛。临邛有城,周回六里,高五丈,是张仪灭蜀国后所建。老卓住在城南五里路的地方,最初当然是茅篷。这个茅篷后来成为占地十里的大庄园。
卓家南面有山,这座山就是老卓不远千里而来所追求的主要目标。
这座山有四个名称,古石山、古城山、铁山,又叫五面山,因为山有五面而得名。据华阳国志:“临邛县古石山,有石矿,大如蒜子,火烧合之,成流支铁,甚刚。”这是成分相当好的铁矿。
临邛还有火井,在县城西南。四川的火井以富顺县的自流井为最盛,有一百二十多个,但最早发现的火井,应该是在临邛,因为史书记载,诸葛亮曾去看过。如果不是罕异的现象,他以丞相之尊,不必亲临视察。于此可知,一直到汉朝末年,四川的火井大概还只有临邛一处。
在现代,知道火井是天然瓦斯的作用,而在当时,则认为是一种不可解的怪现象。华阳国志记临邛的火井是如此:“火井夜时,光映上昭,民欲取火,先以家火投之,顷许如雷声,火焰出,通耀数十里。以竹筒盛其光藏之,可泄行终日不灭。”
又有盐井,临邛及其邻境的蒲江,约有二十个。用火井的火煮盐井的水,一斛水得五斗盐,但这些古井现在都淹没了。
除此以外,临邛还有铜山,也在卓家附近,名为铜官山,汉文帝赐邓通的铜山,就是此处。到了老卓的孩子卓王孙手里,这座铜山又替他带来了另外一笔绝大的财富!
老卓在临邛创业,天然的资源虽富,但他仍旧必须有两个问题要解决,那就是资金与人力。既然他在邯郸就已致富,那末随身携带着相当的资本,是可想而知的。
同时巴蜀在秦代为流放罪犯之地,罪犯贫富不一,达官贵人获罪,他的家属门客,充军到边区的,自然携有巨资,此辈养尊处优,不工不农,要维持生活,唯有以高利贷为业——战国末期,高利贷已很通行,最具体的例子,就是孟尝君和冯囗的故事。益尝君为了养三千食客,不得不在他的封邑山东滕县放债收息,因为是高利贷,欠债的人多付不起息。孟尝君接受了他的管一客舍”的人的建议,请经常“弹铗而歌”的冯囗去收债。他大具牛酒,把债务人都请了来,有还不起的,把借据一火而焚之,永远不要他还了。
孟尝君得知其事,大发脾气,向他责问,冯囗有两点解释。第一“不多具牛酒,即不能毕会”第二“不足者虽守而责之十年,息愈多,急即以逃亡”那就不如“焚无用虚债之券,彰君之善声。”由此可见,高利贷的压力,重到非设酒食,不能骗债务人到场,而讨债讨得急了,债务人会逃走。
但老卓的情况不同,他本人原有身价,而举债是为了从事生产,偿债能力是有相当保证的,同时他也无法逃亡,所以老卓为了筹措资金而举债,应该不成问题。
成问题的是人力,开矿冶铸,需要大量的人力。吴越春秋记干将“采玉山之铁精”筹剑“使僮男僮女三百人鼓囊装炭”盐铁论复古篇说:“往者豪强大家,得管山海之利,采铁石,鼓铸煮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大抵尽收放留人民也。”汉书禹贡说到盐铁实施专卖制度以后,则“诸铁官皆置吏卒徒,攻山取钢铁,一岁功十万人以上。”在老卓,从开采、冶铸到贩卖,为产销一贯作业,所需要的人力是如何庞大,不难想象。而他既不愿轻易透露临邛有铁的“独得之秘”复以与他一起流放到巴蜀的“难友”畏惧道路艰难,不愿深入剑阁,则盐铁论中所说“大抵尽收放留人民”这句话,便不适用于老卓。
这...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