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dingdianbiquge.com,史记三家注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陈 直 撰
本文摘自司马迁与史记论集,历史研究编辑部编,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982年4月第1版。
el163
我少时读汉执金吾丞武荣碑有云:“传讲孝经、论语、汉书、史记”知西汉的太史公书,在东汉末已改称史记,与今名符合,及读王静安先生太史公行年考,根据三国魏志王肃传,谓史记名称,始于王肃,心窃以为不然,忆余一九四一年春间,旅客昆明,候车赴渝,日多闲暇,辄至翠湖公园温理旧书,偶读杨守敬望堂金石记,见摹刻东海庙残碑碑阴,有秦东门阙事在史记一语,知史记名称,在东汉桓帝永寿元年已经开始。年来阅杨明照先生太史公书称史记考(见燕京学报第二十六卷),指出史记名称,开始于东汉灵献之世,列举五证,确有独到之见解,但杨氏所考,尚未具体,因搜罗材料共列九证,兼采杨氏之说,俾成定讞,其武荣碑一证,为余与杨氏及其师陈李皋先生所共知,其东海庙碑碑阴,延笃史记音义、风俗通义、高诱战国策注四种,则余所发现,他如蔡邕独断、荀悦汉纪、颖容春秋例序、高诱吕氏春秋训解等四证,则节采杨氏之原说;至于太史公书以前古史中早已有史记的名称,与本篇无涉,不再商讨。兹先论由太史公书转变为史记名称的过程。
史记太史公自序;“几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是司马迁自定原名为太史公书,嗣后西汉诸儒多沿用此名称,故汉书艺文志列太史公书于春秋类。一变为太史公记,汉书杨恽传云“恽母,司马迁女也,恽始读外祖太史公记”是也。再变为太史记,风俗通义正失篇云“谨案太史记,燕太子丹留秦,始皇遇之益不善,燕亦遂灭”是也。三变为今称史记。其他有称太史公传者(见史记龟策列传褚先生补)及太史公者(见扬子法言问神篇),均属在演变中多种之名称。
史记在东汉和帝永元以前,仍普遍称为太史公书,王充论衡卷二十九述作篇云:“太史公书,刘子改序班叔皮传,可谓述矣。”王充以章帝章和中卒;又后汉书卷四十八杨终传云“后受诏删太史公书为十余万言”杨终以永元十二年卒(公元l00年),是其明证。
史记名称,有介于拟似之间,而后人为从东汉初年即开始者,如后汉书卷四十班彪传云“彪既才高而好述作,遂专心史籍之间,武帝时司马迁著史记,自太初以后,阙而不录,后好事者,颇或缀集时事,然多鄙俗不足以踵继其书”后引班彪后传略论曰:“夫百家之书,犹可法也,若左氏、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太史公书,今之所以知古,后之所由观前,圣人之耳目也’,班彪传文所谓司马迁著史记者,为范蔚宗当时叙事之文,后传系班彪原文,仍称为太史公书,可以证明。又列仙传老子传引史记云“老子之子名宗,仕魏为将军,封于段干”;西京杂记云“司马迁发愤作史记、百三十篇”两书经魏晋人附益者多,不能据为定论。
史记名称,有谓始于班彪父子者,有谓始于王肃者,有谓始于两晋者,有谓始于隋书经籍志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今据东汉的碑刻,及其他可靠文献材料,互参考证,决定开始于东汉桓帝之时,前后共罗列九证,分举于下。
(一证)汉东海庙碑阴
隶释卷二东海庙碑阴云“阙者秦始皇所立名之秦东门阙事在史记”案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五年“于是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碑文所谓“事在史记”即指此事,东海庙碑为桓帝永寿元年立(公元159年),史记之名称,当以此为最早,合下文武荣碑观之,皆石刻中两铁证,故决定史记名称的开始,在东汉桓帝之时。
(二证)汉执金吾丞武荣碑
金石萃编卷十二,汉执金吾丞武荣碑云“阙帻传讲孝经、论语、汉书、史记、左氏、国语,广学甄微,靡不贯综”又云,道“孝桓大忧,屯守玄武,戚哀悲切,加遇害气,遭疾陨灵,君即吴郡府卿之中子,敦煌长史之次弟也”碑无年月,以碑文辞考之,武荣之卒,当在灵帝初年,武荣年三十六,举孝廉,研究史记、汉书,当在桓帝初年可知。另以武氏石阙铭其敦蝗长史武斑碑互考之,武荣为武开明之子,武斑之弟,武斑以永嘉元年死(公元105年),年二十五,碑以建和元年立(公元147年),武荣碑虽无年月,立在灵帝初年可知。
(三证)延笃史记音义
司马贞史记索隐后序云“古今为注解者绝鲜,音义亦希,始后汉延笃乃有音义一卷,又别有音隐五卷,不记作者何人,近代鲜有二家之本”案后汉书卷五十四延笃传,笃以桓帝永康元年卒(公元167年),不言著有史记音义,隋书经籍志史部,亦不载此书,知在隋以前即已亡佚,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云,裴骃集解中引有史记音义,司马贞两书并举,足证延笃之书,标题可确定为史记音义,证之隋书经籍志,著录有宋徐广史记音义十二卷,索隐后序亦云,裴骃又有史记音义,可知徐、裴两书的命名,皆摹仿延笃史记音义而来。又颜氏家训书证篇,引延笃战国策音义,其命名与史证音义正同。
(四证)蔡邕独断
荡舀独断卷上“四代狱之别名唐虞曰士官,史记曰皋陶为理”按史记五帝本纪云,皋陶为大理,蔡吕所引,殆此文也。又按后汉书... -->>
陈 直 撰
本文摘自司马迁与史记论集,历史研究编辑部编,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982年4月第1版。
el163
我少时读汉执金吾丞武荣碑有云:“传讲孝经、论语、汉书、史记”知西汉的太史公书,在东汉末已改称史记,与今名符合,及读王静安先生太史公行年考,根据三国魏志王肃传,谓史记名称,始于王肃,心窃以为不然,忆余一九四一年春间,旅客昆明,候车赴渝,日多闲暇,辄至翠湖公园温理旧书,偶读杨守敬望堂金石记,见摹刻东海庙残碑碑阴,有秦东门阙事在史记一语,知史记名称,在东汉桓帝永寿元年已经开始。年来阅杨明照先生太史公书称史记考(见燕京学报第二十六卷),指出史记名称,开始于东汉灵献之世,列举五证,确有独到之见解,但杨氏所考,尚未具体,因搜罗材料共列九证,兼采杨氏之说,俾成定讞,其武荣碑一证,为余与杨氏及其师陈李皋先生所共知,其东海庙碑碑阴,延笃史记音义、风俗通义、高诱战国策注四种,则余所发现,他如蔡邕独断、荀悦汉纪、颖容春秋例序、高诱吕氏春秋训解等四证,则节采杨氏之原说;至于太史公书以前古史中早已有史记的名称,与本篇无涉,不再商讨。兹先论由太史公书转变为史记名称的过程。
史记太史公自序;“几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是司马迁自定原名为太史公书,嗣后西汉诸儒多沿用此名称,故汉书艺文志列太史公书于春秋类。一变为太史公记,汉书杨恽传云“恽母,司马迁女也,恽始读外祖太史公记”是也。再变为太史记,风俗通义正失篇云“谨案太史记,燕太子丹留秦,始皇遇之益不善,燕亦遂灭”是也。三变为今称史记。其他有称太史公传者(见史记龟策列传褚先生补)及太史公者(见扬子法言问神篇),均属在演变中多种之名称。
史记在东汉和帝永元以前,仍普遍称为太史公书,王充论衡卷二十九述作篇云:“太史公书,刘子改序班叔皮传,可谓述矣。”王充以章帝章和中卒;又后汉书卷四十八杨终传云“后受诏删太史公书为十余万言”杨终以永元十二年卒(公元l00年),是其明证。
史记名称,有介于拟似之间,而后人为从东汉初年即开始者,如后汉书卷四十班彪传云“彪既才高而好述作,遂专心史籍之间,武帝时司马迁著史记,自太初以后,阙而不录,后好事者,颇或缀集时事,然多鄙俗不足以踵继其书”后引班彪后传略论曰:“夫百家之书,犹可法也,若左氏、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太史公书,今之所以知古,后之所由观前,圣人之耳目也’,班彪传文所谓司马迁著史记者,为范蔚宗当时叙事之文,后传系班彪原文,仍称为太史公书,可以证明。又列仙传老子传引史记云“老子之子名宗,仕魏为将军,封于段干”;西京杂记云“司马迁发愤作史记、百三十篇”两书经魏晋人附益者多,不能据为定论。
史记名称,有谓始于班彪父子者,有谓始于王肃者,有谓始于两晋者,有谓始于隋书经籍志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今据东汉的碑刻,及其他可靠文献材料,互参考证,决定开始于东汉桓帝之时,前后共罗列九证,分举于下。
(一证)汉东海庙碑阴
隶释卷二东海庙碑阴云“阙者秦始皇所立名之秦东门阙事在史记”案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五年“于是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碑文所谓“事在史记”即指此事,东海庙碑为桓帝永寿元年立(公元159年),史记之名称,当以此为最早,合下文武荣碑观之,皆石刻中两铁证,故决定史记名称的开始,在东汉桓帝之时。
(二证)汉执金吾丞武荣碑
金石萃编卷十二,汉执金吾丞武荣碑云“阙帻传讲孝经、论语、汉书、史记、左氏、国语,广学甄微,靡不贯综”又云,道“孝桓大忧,屯守玄武,戚哀悲切,加遇害气,遭疾陨灵,君即吴郡府卿之中子,敦煌长史之次弟也”碑无年月,以碑文辞考之,武荣之卒,当在灵帝初年,武荣年三十六,举孝廉,研究史记、汉书,当在桓帝初年可知。另以武氏石阙铭其敦蝗长史武斑碑互考之,武荣为武开明之子,武斑之弟,武斑以永嘉元年死(公元105年),年二十五,碑以建和元年立(公元147年),武荣碑虽无年月,立在灵帝初年可知。
(三证)延笃史记音义
司马贞史记索隐后序云“古今为注解者绝鲜,音义亦希,始后汉延笃乃有音义一卷,又别有音隐五卷,不记作者何人,近代鲜有二家之本”案后汉书卷五十四延笃传,笃以桓帝永康元年卒(公元167年),不言著有史记音义,隋书经籍志史部,亦不载此书,知在隋以前即已亡佚,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云,裴骃集解中引有史记音义,司马贞两书并举,足证延笃之书,标题可确定为史记音义,证之隋书经籍志,著录有宋徐广史记音义十二卷,索隐后序亦云,裴骃又有史记音义,可知徐、裴两书的命名,皆摹仿延笃史记音义而来。又颜氏家训书证篇,引延笃战国策音义,其命名与史证音义正同。
(四证)蔡邕独断
荡舀独断卷上“四代狱之别名唐虞曰士官,史记曰皋陶为理”按史记五帝本纪云,皋陶为大理,蔡吕所引,殆此文也。又按后汉书...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