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dingdianbiquge.com,我的大明新帝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自奉天殿出发,出奉天门,过五龙桥,经过午门出宫城,过端门,承天门,出皇城。
皇城承天门外,左右各有两排深宅大院,左侧以宗人府为首,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工部依次排开。
在他们的后面,就是翰林院,詹士府,太医院等部……
轻便马车在狂乱飞舞的雪花中沿着宫城肃穆的御道一路出宫,因为天冷,追随车队一路前行的东宫属臣们,一个个也嘴里哈着白气,缩着脖子。
朱高炽现在的身材已经非常胖了,也非常虚,可是这种虚火导致了他对寒冷并不在意,能比得上朱瞻基的抗寒能力了。
车轮辘辘,朱高炽一直低头看着朱瞻基拿出来的议事法则。他看的非常仔细,以至于似乎忘了身边还有朱瞻基这个儿子。
当然,朱瞻基知道不是,因为跟自己一样,他也有些不知道该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对方。
他们是父子,但也是如今朝廷除了朱棣之外,最大的两股势力。
还在他们各自背后属臣的推动下,自然地形成了两股对立的势力。
从名份上来说,朱高炽是储君,是太子,有专门的詹士府来帮他笼络各方势力,占据了绝对优势。
但是他的属臣大多是文官,相比原本的历史上,他的势力更小,因为在宗室和军队中,他的支持势力小的可怜。
朱瞻基身为太孙连开府的权力都没有,但是因为朱棣的宠爱和放纵,加上有意培养,却让朱瞻基形成了一股比朱高炽还要大的势力。
北征期间,他跟武安侯郑亨建立了同盟关系,东征期间,他跟柳升建立了同盟关系,后来更是与大明勋贵第一人英国公张辅建立了同盟关系。
再加上薛禄等人的投靠,直属的幼军两万余人,统率大明全部数十万海军,军中势力远不是朱高炽能比的。
这还不是全部,因为除了军队,朱瞻基还掌控了锦衣卫,组建了咨情司,控制了大明如今的经济命脉银行,整个工部都几乎成了他的私人玩具。
不论在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哪怕是之前的建文帝,在太孙期间,也没有朱瞻基如此大的势力。
自己当了十七年的储君,还只能在詹士府这个小圈子里面玩。每天除了听文臣们给他讲讲历史,吹吹牛,政事,军事,一概不能碰。
而自己的儿子不仅在军中声名远扬,深得军中将士,朝中勋贵的支持。还能插手內监系统,锦衣卫系统,这让朱高炽如何想得开?
虽然是父子,却也是对手啊!
朱高炽很清楚,这一切都是自己的父皇故意安排的。
他对自己一直不满意,一开始因为文臣的支持,还有自己有个好老婆的缘故,他立了自己为太子,但是对自己一直不满。
他一直在学唐太宗,想让自己的儿子自相竞争,早些年,他用二弟汉王,三弟赵王来给自己施加压力。
但是因为瞻基的快速崛起,他怕弄巧成拙,打压了二弟,三弟,现在又直接扶持第三代来给自己施加压力。
这是因为权力吗?
朱高炽认为不是。
朱高炽很清楚父皇不像皇祖父太祖一样,是一个可以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政事上的人,所有的权力都要抓在自己的手中。
他贪图享受,后宫养了一大批教坊司的艺伎,每日总要看一场大戏才满足。
他爱好奢华,不仅喜欢吃好的,穿好的,宫中还藏了一大批各个朝代的古董文物,经常沉浸在古董文物的历史气息带来的满足感。
他舍得放权,如今大明逾两成的兵力他就交到了瞻基手中。
但是为什么偏偏对自己如此苛刻,主要是还是因为对国家治理的根本分歧!
他跟皇祖父一样,信不过文臣,总认为文臣要利用,更要打压。
而自己,偏偏是文臣治国的支持者。
历朝历代以来,那个朝代不是用文人治国?这是打压就能打压的下去的吗?不依靠文臣,难道依靠武将?依靠工匠?依靠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百姓?
父子俩的分歧,政见的不同,这才是根源。
对这个儿子,他其实是很满意的。
从当初地球仪的出现,这个儿子就让他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儿子虽然对文臣不偏信,但是也绝对不打压。为了一个解缙,他就能以自己安全威胁父皇,让他放出解缙。
儿子只是太有主见了,对自己的能力过分相信,可是一人计短,人力总有不足之时啊!
他甚至还在儿子东征,下西洋期间,希望能受些挫折,这样才能让他真正看清自己。
但是他没有想到,东瀛不堪一击,就连那神秘的大海,都被儿子征服了。
从东征大胜归来,他就已经失去影响这个儿子的能力,眼看着他一步步成熟起来,成为了大明最耀眼的明星。
因为朱有炖重编的西游记大受欢迎,这里面详细描述了道教三大至高神,四位大帝,全面塑造了道教的混乱统治框架。
民间甚至有老百姓认为儿子是元始天尊托生,只是因为父祖还在,所以现在屈居中天紫微北极大帝之位。
如今沿海一带因为受到儿子的恩泽,消灭了倭寇,并且通过贸易让他们的生活都变好,家家户户不是立了财神,就是供奉了神君。
而几乎所有的神君,相貌都跟儿子区别不大。
让朱高炽失落的是,民间根本没有关于他的传说,更没有供奉他。
他的内心很是复杂,但是总体来说,还是欣慰大于嫉妒和失落。
这毕竟是他的儿子!
只是有时候,这个儿子似乎有些太不把自己这个父亲放在眼里了。
就以这个议事法则来说,他为什么就不能跟自己先商量一下?如果按照他的意见进行一些修改,也不会在朝堂上遭到反对了。
只是他没有想想,如果真的按照他的意见,这份法则还会有约束力吗?
马车停在了詹士府门口,因为太孙殿下驾到,詹士府上下,全部来到了詹士府大殿门口迎接。
护卫打开了车门,朱瞻基率先下车,只是视线扫了一圈诸位熟悉的大臣,轻点了点头,然后回身,架下来了行动有些不便的朱高炽。
詹士府属臣以杨士奇为首,黄淮,杨溥等人以下近百人整齐地长揖到底,齐声高呼:“恭迎太子殿下,太孙殿下。”
詹士府是太子的执政机构,自朱元璋设立,少詹士一职就是虚职,基本没有人担任过。
因为少詹士一职乃是三品,在朝廷堂官都才是二品,三品的情况下,一个少詹士设立成三品,有些过于夸张。
不过在设立之初,朱元璋的本意就是由朝廷大臣来兼任,但是后来发现,不是堂官难以担任此职位,而二品堂官如果兼任此职位,却是变相贬职,所以一直没有人真正坐上此位。
如今詹士府的主官是以正五品左春坊大学士为首,而杨士奇在今年的早些时候,被授予了左春坊大学士,兼翰林学士。
朱瞻基扶着朱高炽,并未还礼。朱高炽拍了拍他的手,大声笑道:“何至如此……”
众人直身,杨士奇笑道:“太孙殿下阔别京城三年,造福万民,当得起臣等一拜……”
在朱高炽拍她的手的时候,朱瞻基就知道他的意思,表示自己能站得住。
所以他松开了扶着朱高炽的手臂,还了一个半礼道:“诸位辅佐父王,请受小王一礼。”
众人又是长揖到底。“不敢当殿下之礼,此乃臣等本分。”
三拜既过,见礼完毕,众人才簇拥着朱瞻基父子进了大殿。
詹士府朱瞻基并不陌生,这些年他虽然来的不多,但是每年逢年过节,他也会在张氏的安排下,运几车礼品来给詹士府的属官们送礼。
只是这里的环境没变,官员们却一茬一茬,换了不少。如今在场的诸位属官,其中有一大半都是朱瞻基从来没有见过的新人。
这里的大殿不像奉天殿那么大,七品以下的属官也没有进入议事的权力,也就只有五六七品的属官们拱卫着他们进入。
这些人大约有二三十人,再加上一些内侍,护卫,大殿里面大约有六七十人。
进入大殿,众人很快就各自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官位的顺序决定了入座的顺序,这一条不成文的潜规则是自古以来最重要的官场规则,每个人都必须严格遵守。
其实不仅在官场,哪怕是一个大家庭里,不管是吃饭,还是出行,都有不成文的规则,人人都会遵守。
吃饭的时候,哪个晚辈敢坐到族长的上面?出行的时候,女主人走在了男主人的前面,那就是不懂规矩。
只是家庭里面受到感情因素的影响,比官场上面的讲究稍微少一点而已。
众人落座,右手第一位的杨士奇率先代表众属官问出了他们最关注的问题。“殿下,臣等观察此议事法则,可谓是环环入扣,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法则,将大臣议事限制在合理的框架之内,但是为何,却让臣等自主平衡?”
... -->>
自奉天殿出发,出奉天门,过五龙桥,经过午门出宫城,过端门,承天门,出皇城。
皇城承天门外,左右各有两排深宅大院,左侧以宗人府为首,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工部依次排开。
在他们的后面,就是翰林院,詹士府,太医院等部……
轻便马车在狂乱飞舞的雪花中沿着宫城肃穆的御道一路出宫,因为天冷,追随车队一路前行的东宫属臣们,一个个也嘴里哈着白气,缩着脖子。
朱高炽现在的身材已经非常胖了,也非常虚,可是这种虚火导致了他对寒冷并不在意,能比得上朱瞻基的抗寒能力了。
车轮辘辘,朱高炽一直低头看着朱瞻基拿出来的议事法则。他看的非常仔细,以至于似乎忘了身边还有朱瞻基这个儿子。
当然,朱瞻基知道不是,因为跟自己一样,他也有些不知道该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对方。
他们是父子,但也是如今朝廷除了朱棣之外,最大的两股势力。
还在他们各自背后属臣的推动下,自然地形成了两股对立的势力。
从名份上来说,朱高炽是储君,是太子,有专门的詹士府来帮他笼络各方势力,占据了绝对优势。
但是他的属臣大多是文官,相比原本的历史上,他的势力更小,因为在宗室和军队中,他的支持势力小的可怜。
朱瞻基身为太孙连开府的权力都没有,但是因为朱棣的宠爱和放纵,加上有意培养,却让朱瞻基形成了一股比朱高炽还要大的势力。
北征期间,他跟武安侯郑亨建立了同盟关系,东征期间,他跟柳升建立了同盟关系,后来更是与大明勋贵第一人英国公张辅建立了同盟关系。
再加上薛禄等人的投靠,直属的幼军两万余人,统率大明全部数十万海军,军中势力远不是朱高炽能比的。
这还不是全部,因为除了军队,朱瞻基还掌控了锦衣卫,组建了咨情司,控制了大明如今的经济命脉银行,整个工部都几乎成了他的私人玩具。
不论在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哪怕是之前的建文帝,在太孙期间,也没有朱瞻基如此大的势力。
自己当了十七年的储君,还只能在詹士府这个小圈子里面玩。每天除了听文臣们给他讲讲历史,吹吹牛,政事,军事,一概不能碰。
而自己的儿子不仅在军中声名远扬,深得军中将士,朝中勋贵的支持。还能插手內监系统,锦衣卫系统,这让朱高炽如何想得开?
虽然是父子,却也是对手啊!
朱高炽很清楚,这一切都是自己的父皇故意安排的。
他对自己一直不满意,一开始因为文臣的支持,还有自己有个好老婆的缘故,他立了自己为太子,但是对自己一直不满。
他一直在学唐太宗,想让自己的儿子自相竞争,早些年,他用二弟汉王,三弟赵王来给自己施加压力。
但是因为瞻基的快速崛起,他怕弄巧成拙,打压了二弟,三弟,现在又直接扶持第三代来给自己施加压力。
这是因为权力吗?
朱高炽认为不是。
朱高炽很清楚父皇不像皇祖父太祖一样,是一个可以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政事上的人,所有的权力都要抓在自己的手中。
他贪图享受,后宫养了一大批教坊司的艺伎,每日总要看一场大戏才满足。
他爱好奢华,不仅喜欢吃好的,穿好的,宫中还藏了一大批各个朝代的古董文物,经常沉浸在古董文物的历史气息带来的满足感。
他舍得放权,如今大明逾两成的兵力他就交到了瞻基手中。
但是为什么偏偏对自己如此苛刻,主要是还是因为对国家治理的根本分歧!
他跟皇祖父一样,信不过文臣,总认为文臣要利用,更要打压。
而自己,偏偏是文臣治国的支持者。
历朝历代以来,那个朝代不是用文人治国?这是打压就能打压的下去的吗?不依靠文臣,难道依靠武将?依靠工匠?依靠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百姓?
父子俩的分歧,政见的不同,这才是根源。
对这个儿子,他其实是很满意的。
从当初地球仪的出现,这个儿子就让他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儿子虽然对文臣不偏信,但是也绝对不打压。为了一个解缙,他就能以自己安全威胁父皇,让他放出解缙。
儿子只是太有主见了,对自己的能力过分相信,可是一人计短,人力总有不足之时啊!
他甚至还在儿子东征,下西洋期间,希望能受些挫折,这样才能让他真正看清自己。
但是他没有想到,东瀛不堪一击,就连那神秘的大海,都被儿子征服了。
从东征大胜归来,他就已经失去影响这个儿子的能力,眼看着他一步步成熟起来,成为了大明最耀眼的明星。
因为朱有炖重编的西游记大受欢迎,这里面详细描述了道教三大至高神,四位大帝,全面塑造了道教的混乱统治框架。
民间甚至有老百姓认为儿子是元始天尊托生,只是因为父祖还在,所以现在屈居中天紫微北极大帝之位。
如今沿海一带因为受到儿子的恩泽,消灭了倭寇,并且通过贸易让他们的生活都变好,家家户户不是立了财神,就是供奉了神君。
而几乎所有的神君,相貌都跟儿子区别不大。
让朱高炽失落的是,民间根本没有关于他的传说,更没有供奉他。
他的内心很是复杂,但是总体来说,还是欣慰大于嫉妒和失落。
这毕竟是他的儿子!
只是有时候,这个儿子似乎有些太不把自己这个父亲放在眼里了。
就以这个议事法则来说,他为什么就不能跟自己先商量一下?如果按照他的意见进行一些修改,也不会在朝堂上遭到反对了。
只是他没有想想,如果真的按照他的意见,这份法则还会有约束力吗?
马车停在了詹士府门口,因为太孙殿下驾到,詹士府上下,全部来到了詹士府大殿门口迎接。
护卫打开了车门,朱瞻基率先下车,只是视线扫了一圈诸位熟悉的大臣,轻点了点头,然后回身,架下来了行动有些不便的朱高炽。
詹士府属臣以杨士奇为首,黄淮,杨溥等人以下近百人整齐地长揖到底,齐声高呼:“恭迎太子殿下,太孙殿下。”
詹士府是太子的执政机构,自朱元璋设立,少詹士一职就是虚职,基本没有人担任过。
因为少詹士一职乃是三品,在朝廷堂官都才是二品,三品的情况下,一个少詹士设立成三品,有些过于夸张。
不过在设立之初,朱元璋的本意就是由朝廷大臣来兼任,但是后来发现,不是堂官难以担任此职位,而二品堂官如果兼任此职位,却是变相贬职,所以一直没有人真正坐上此位。
如今詹士府的主官是以正五品左春坊大学士为首,而杨士奇在今年的早些时候,被授予了左春坊大学士,兼翰林学士。
朱瞻基扶着朱高炽,并未还礼。朱高炽拍了拍他的手,大声笑道:“何至如此……”
众人直身,杨士奇笑道:“太孙殿下阔别京城三年,造福万民,当得起臣等一拜……”
在朱高炽拍她的手的时候,朱瞻基就知道他的意思,表示自己能站得住。
所以他松开了扶着朱高炽的手臂,还了一个半礼道:“诸位辅佐父王,请受小王一礼。”
众人又是长揖到底。“不敢当殿下之礼,此乃臣等本分。”
三拜既过,见礼完毕,众人才簇拥着朱瞻基父子进了大殿。
詹士府朱瞻基并不陌生,这些年他虽然来的不多,但是每年逢年过节,他也会在张氏的安排下,运几车礼品来给詹士府的属官们送礼。
只是这里的环境没变,官员们却一茬一茬,换了不少。如今在场的诸位属官,其中有一大半都是朱瞻基从来没有见过的新人。
这里的大殿不像奉天殿那么大,七品以下的属官也没有进入议事的权力,也就只有五六七品的属官们拱卫着他们进入。
这些人大约有二三十人,再加上一些内侍,护卫,大殿里面大约有六七十人。
进入大殿,众人很快就各自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官位的顺序决定了入座的顺序,这一条不成文的潜规则是自古以来最重要的官场规则,每个人都必须严格遵守。
其实不仅在官场,哪怕是一个大家庭里,不管是吃饭,还是出行,都有不成文的规则,人人都会遵守。
吃饭的时候,哪个晚辈敢坐到族长的上面?出行的时候,女主人走在了男主人的前面,那就是不懂规矩。
只是家庭里面受到感情因素的影响,比官场上面的讲究稍微少一点而已。
众人落座,右手第一位的杨士奇率先代表众属官问出了他们最关注的问题。“殿下,臣等观察此议事法则,可谓是环环入扣,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法则,将大臣议事限制在合理的框架之内,但是为何,却让臣等自主平衡?”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