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dingdianbiquge.com,穿到古代当名士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日色稍高些, 汉中府士绅富户便乘着车马来到这片尚未建起的经济园区。到了离会场不远处,便有打扮整齐的衙役列队相迎, 将他们引向布置好的会场。
他们自以为来得不晚, 可到那里时,已见到布置好的高台、座位, 和高台上并肩而立, 看着一幅长卷的两位官人。
同样的大红官袍、同样的乌纱官帽, 唯一不同的便是背心上绣的补子, 一人是四品文官的云雁、一是五品文官的白鹇。
汉中府能穿五品官袍的人不少, 但四品却只有一位, 便是随着亲王来自镇抚军事的佥都御史、兼他们今日要巴结的府尊大人的夫……
到底是夫人还是夫婿, 也不是他们能猜度的。
往日他们只知道这位大人身份清贵, 又算得个皇亲,不是他们这些地方大族富户可以攀交的,却不料这位高不可攀的贵人竟会为了宋大人要建一个普通园子, 便出现在千百人面前, 足见他们两人情谊之深。
难怪当日他们要献子女给宋大人,马同知那般严厉地拒绝了,看来还是他们低估了桓大人对宋大人的情谊!
那些京里传来的话本、小说, 莫非真的可信?
众人不由悄然议论了几句, 在场边乐队的丝竹伴奏声中走到高台前。
到得台下,能看清两位大人和前排座位上汉中府、南郑县官员的脸时,这些人便都严严实实地收敛起好奇之色,离着高台还有数步远便停下脚步, 肃穆地向台上两位大人行礼,和底下熟识的官员们寒暄。
桓凌和宋时也暂且扔下园区平面图,回身向宾客颔首答礼,让人引他们入座。
台下有衙役充当侍人,引导出席会议的捐款人依着捐款数量分前后排落座。头一排中间坐了汉中府三位老爷和南郑县令,两边空着的座位便分给了又捐款又捐建材又捐人的几家大户:其中不仅有本地盐商、矿山山主,更有几位他们在朝中同僚的族人。
那些大员都已把家安在京中,乡里亲戚虽能借他们的名号在本地得官府几分尊重照顾,却也难接触真正的名士高官。而他们这些人家又是最真切体会到读书改变命运的人,是以对名师的追求最为追切,只听得宋时要建学校,便恨不得连家底也抛出去,给子弟换个名师。
会议正式开始后,宋时在台上慷慨介绍着汉中经济园区建立的意义和未来发展方向;台下的巨室、富商们畅想着如何与宋大人合作赚钱;而这几家清高的世家家主却一心只想着书院。
宋大人在台上告一个段落,正要喝口水、缓缓气再讲,台下那几位家主便耐不住性子请教他,将来要把书院建在何处。
宋时不疾不徐地接过桓凌递上的茶水润喉,微微一笑,朗声解释道:“这图上不画书院,是因书院要建在稍远的地方。经济园区中有水碓日夜碎石的噪音,炭厂炼煤时的黑烟,须得建起来后,确定其声闻几里、烟气覆至几里外,远远地在不受其干扰之处建书院。”
但他也不打算把书院挪到城里,因为这所书院本质还是经济中心的配套建筑,要培养的更多是技术工人,必须下工厂实习。
就是跟着他念书的子弟,也一样要经常到厂区参观实习,见识大工业生产流程,见识现代产业园区的规划布局,将来成材后才能把工业社会的思想推广出去。
不然就只他跟桓凌两人埋头搞工业,而没有更多人能理解、推行……哪怕他的经济园区发展得再好,也只能作为普通工坊群落宥于一地,过不了几年几十年就消失在历史中。
他默默喝了口茶水,对那些恨不能立刻将儿子托付给他的家长们说:“本官自幼读《世说》,最恨清谈误国之辈,若收弟子,便一定要把他们教导成精通实学之人,甚至实学多于道学。诸位不妨回... -->>
日色稍高些, 汉中府士绅富户便乘着车马来到这片尚未建起的经济园区。到了离会场不远处,便有打扮整齐的衙役列队相迎, 将他们引向布置好的会场。
他们自以为来得不晚, 可到那里时,已见到布置好的高台、座位, 和高台上并肩而立, 看着一幅长卷的两位官人。
同样的大红官袍、同样的乌纱官帽, 唯一不同的便是背心上绣的补子, 一人是四品文官的云雁、一是五品文官的白鹇。
汉中府能穿五品官袍的人不少, 但四品却只有一位, 便是随着亲王来自镇抚军事的佥都御史、兼他们今日要巴结的府尊大人的夫……
到底是夫人还是夫婿, 也不是他们能猜度的。
往日他们只知道这位大人身份清贵, 又算得个皇亲,不是他们这些地方大族富户可以攀交的,却不料这位高不可攀的贵人竟会为了宋大人要建一个普通园子, 便出现在千百人面前, 足见他们两人情谊之深。
难怪当日他们要献子女给宋大人,马同知那般严厉地拒绝了,看来还是他们低估了桓大人对宋大人的情谊!
那些京里传来的话本、小说, 莫非真的可信?
众人不由悄然议论了几句, 在场边乐队的丝竹伴奏声中走到高台前。
到得台下,能看清两位大人和前排座位上汉中府、南郑县官员的脸时,这些人便都严严实实地收敛起好奇之色,离着高台还有数步远便停下脚步, 肃穆地向台上两位大人行礼,和底下熟识的官员们寒暄。
桓凌和宋时也暂且扔下园区平面图,回身向宾客颔首答礼,让人引他们入座。
台下有衙役充当侍人,引导出席会议的捐款人依着捐款数量分前后排落座。头一排中间坐了汉中府三位老爷和南郑县令,两边空着的座位便分给了又捐款又捐建材又捐人的几家大户:其中不仅有本地盐商、矿山山主,更有几位他们在朝中同僚的族人。
那些大员都已把家安在京中,乡里亲戚虽能借他们的名号在本地得官府几分尊重照顾,却也难接触真正的名士高官。而他们这些人家又是最真切体会到读书改变命运的人,是以对名师的追求最为追切,只听得宋时要建学校,便恨不得连家底也抛出去,给子弟换个名师。
会议正式开始后,宋时在台上慷慨介绍着汉中经济园区建立的意义和未来发展方向;台下的巨室、富商们畅想着如何与宋大人合作赚钱;而这几家清高的世家家主却一心只想着书院。
宋大人在台上告一个段落,正要喝口水、缓缓气再讲,台下那几位家主便耐不住性子请教他,将来要把书院建在何处。
宋时不疾不徐地接过桓凌递上的茶水润喉,微微一笑,朗声解释道:“这图上不画书院,是因书院要建在稍远的地方。经济园区中有水碓日夜碎石的噪音,炭厂炼煤时的黑烟,须得建起来后,确定其声闻几里、烟气覆至几里外,远远地在不受其干扰之处建书院。”
但他也不打算把书院挪到城里,因为这所书院本质还是经济中心的配套建筑,要培养的更多是技术工人,必须下工厂实习。
就是跟着他念书的子弟,也一样要经常到厂区参观实习,见识大工业生产流程,见识现代产业园区的规划布局,将来成材后才能把工业社会的思想推广出去。
不然就只他跟桓凌两人埋头搞工业,而没有更多人能理解、推行……哪怕他的经济园区发展得再好,也只能作为普通工坊群落宥于一地,过不了几年几十年就消失在历史中。
他默默喝了口茶水,对那些恨不能立刻将儿子托付给他的家长们说:“本官自幼读《世说》,最恨清谈误国之辈,若收弟子,便一定要把他们教导成精通实学之人,甚至实学多于道学。诸位不妨回...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