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dingdianbiquge.com,冬月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扫墓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然而,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生活习惯有着不同的祭拜形式。三十多年前,父母从外省来到这座小城,携来的仅是简单的行囊和两个刚会走路的孩子。家乡繁杂的风俗没有带来,我们也一直过着平静而简单的生活。十多年前,我嫁得一个本地的郎君,才真正见识本地风俗的繁琐,那个“繁”完全可以用“烦”替代。
婚后第二年,公公因病过世。按这里的习俗,新坟要在清明节当天或之前扫墓。这天,妯娌五点就起来宰鸡杀鹅,说风俗宜早不宜晚。鸡鸭放烧开的锅里要慢煮两个小时。这慢是怕急了绽皮脱骨,那样就不适合祭祀用了。因为事情很郑重其事,连鸡头鸭头的定向都颇有讲究。正位、朝上,那样看起来和活的时候没两样。要弄出这样的绝活来得先用筷子固定(不能戳穿皮肉),然后用温火热汤一勺一勺的从上浇,直至它成型。完成这工序往下是做碗头,这个就简单多了。香肠可做一碗,扣肉做一碗,煎几个荷包蛋也可以做一碗。如果先人生前爱吃的菜也可以做上,凑足五碗就可。这同时还要做饭、烧茶。大约三个小时后大功告成,就可以祭拜了。家里一般都有祖宗牌位,先上香,再斟茶倒酒。大的节日用五牲,一般用三牲就可以了。一左一右还得放上两棵生菜,意为生财。上了香,才正式跪拜。酒过三巡,然后烧纸钱,放鞭炮。这样又忙乎了大半个小时,才小车、面包车满载着大大小小几十口人,一路颠簸了十多公里到乡下的祖坟地。
坟地分两处,一处是曾祖的,另一处才是公公的。曾祖的墓地在一个稍稍高起的坡地上,四周一片矮小的丛林。路正在修建,车子进不到里面,大家只有下车步行。小孩子呼啦就跑远了,稍大的帮忙把祭品、鞭炮,还有解决肚子的饮料食物等扛上,走上一段绵绵长长的泥路,才到了相思树下。只见祖父母两个稍见荒凉的坟头静静地伫立着,注视着前方那一望无边的丢弃的田地。惟有坟旁的两棵高大的相思树傲然挺立,与祖坟相依相伴了多年。
叔公的孩子——他们的孩子也快谈婚论嫁了——已经准备好了锄头这样掘草皮必备的工具。乡下人力气大,几锄下去就是圆圆的一张草皮。我们忙不迭地捧起草皮,往坟头上层层叠叠地覆盖。有了青绿的草皮,无言的坟头瞬间就有了灵气,变得生动起来。接下来,是给碑文上色。时间长了,原先的红漆已经脱落文字也变得模糊。上色要很细心,字小,毛笔用不惯,通常用棉签代替。油不能沾多,多了会往下滴,那叫流泪,长辈们认为不吉利。
完成了上色,接着是燃火焚香拜祭后土。蜡烛要成双成对。香又分大中小,各要奇数,一般是以三、九为准,坟前坟后都要插。然后女眷们张罗铺就祭品。先茶后酒还有牲口。除了鸡鹅,为了显示容光,会特意要个金猪——烧猪。等一切准备就绪,几十号人齐刷刷就跪在坟前。婆婆是长辈,嘴里念叨着我们似懂非懂的“祭文”大家也都虔诚地双手合十,心里默念着祈祷平安之类的话语。
茶酒过三巡,方可烧纸钱。纸钱的种类很多,有引路钱、金钱和银钱。另外还有和真物相差无几的衣物鞋帽房子汽车之类,还有仿真的特大号人民币,数额成千上万。孩子口无遮拦地“没想到阴间花钱比阳间厉害。”纸钱原是一摞一摞的,通常要一张一张揭开一张张往火里轻放。这道工序太麻烦,所以燃放鞭炮才是孩子们最高兴的。
拜祭了后土,同样的程序又到坟前重复一遍。最后,几万头(一般小封的就可以)的鞭炮在坟头铺开,一圈圈上绕。浓烟随清风拂过,迷糊了前方的田地前方的景致。礼花也在白炽的阳光下闪烁着星星点点的美丽光亮,在震耳欲聋的炸响声中,宣告这一次祭祖暂告一段落。
这一折腾下来,已经过去了两个小时。已是中午时分,大家都饿得心慌脚乱。有的孩子早已按捺不住,可大人通常不允许,因为没有完事就先吃那是和死人争,还是不吉利。在相思树下席地而坐,面包蛋糕显得异常的香熏可口。稍事休息后,马上又得赶第二个坟地——公公的新坟。公公的坟就在和敬老院一墙之隔的空地上,同样有棵高大的相思树。相隔不远,又是外曾祖母的坟。
同样的事情又一次次重复着。公公的墓碑是块青灰色的大理石,足有一米多高。红字清晰可见。子和孙的大名都刻上,惟独媳妇们全摒除了。想来,女人的平等在各地的风俗里还有各有阐释的。
等一切忙完,已经下午两点了,小孩还得赶下午的课,好在乡下的亲戚已经备好大锅的热汤,粉一烫过,就可以端上吃。乡下有很正宗的沙虫干,孙媳妇手艺特巧,炒出来的沙虫金黄金黄,又香又脆。孩子们哗啦就哄抢了,嚼得津津有味。一会儿工夫,一碗汤粉一扫而光。送走了小孩,女眷们通常会小坐一会,因为男人们还要喝上一杯,兄弟叙叙旧。这些,早已不是什么费心费力的事了,然而更艰难的戏还在后头,那就是几十人的晚餐。
十多年就这样过来了,每年的清明除了天气偶有变化,几乎大同小异。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孩子们都长大了,有的在外地工作,有的在国外读书。清明的热闹俨然已经没有昨日的兴盛。最近一两年,文明祭渐在这个小城兴起。公墓和鲜花,已经是走向文明的一个见证。然而,多少已经被屏弃的旧俗一样在这个大家庭中延续着。只有期待着,有一天鲜花祭祖也能成为这个家庭的新鲜事。
扫墓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然而,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生活习惯有着不同的祭拜形式。三十多年前,父母从外省来到这座小城,携来的仅是简单的行囊和两个刚会走路的孩子。家乡繁杂的风俗没有带来,我们也一直过着平静而简单的生活。十多年前,我嫁得一个本地的郎君,才真正见识本地风俗的繁琐,那个“繁”完全可以用“烦”替代。
婚后第二年,公公因病过世。按这里的习俗,新坟要在清明节当天或之前扫墓。这天,妯娌五点就起来宰鸡杀鹅,说风俗宜早不宜晚。鸡鸭放烧开的锅里要慢煮两个小时。这慢是怕急了绽皮脱骨,那样就不适合祭祀用了。因为事情很郑重其事,连鸡头鸭头的定向都颇有讲究。正位、朝上,那样看起来和活的时候没两样。要弄出这样的绝活来得先用筷子固定(不能戳穿皮肉),然后用温火热汤一勺一勺的从上浇,直至它成型。完成这工序往下是做碗头,这个就简单多了。香肠可做一碗,扣肉做一碗,煎几个荷包蛋也可以做一碗。如果先人生前爱吃的菜也可以做上,凑足五碗就可。这同时还要做饭、烧茶。大约三个小时后大功告成,就可以祭拜了。家里一般都有祖宗牌位,先上香,再斟茶倒酒。大的节日用五牲,一般用三牲就可以了。一左一右还得放上两棵生菜,意为生财。上了香,才正式跪拜。酒过三巡,然后烧纸钱,放鞭炮。这样又忙乎了大半个小时,才小车、面包车满载着大大小小几十口人,一路颠簸了十多公里到乡下的祖坟地。
坟地分两处,一处是曾祖的,另一处才是公公的。曾祖的墓地在一个稍稍高起的坡地上,四周一片矮小的丛林。路正在修建,车子进不到里面,大家只有下车步行。小孩子呼啦就跑远了,稍大的帮忙把祭品、鞭炮,还有解决肚子的饮料食物等扛上,走上一段绵绵长长的泥路,才到了相思树下。只见祖父母两个稍见荒凉的坟头静静地伫立着,注视着前方那一望无边的丢弃的田地。惟有坟旁的两棵高大的相思树傲然挺立,与祖坟相依相伴了多年。
叔公的孩子——他们的孩子也快谈婚论嫁了——已经准备好了锄头这样掘草皮必备的工具。乡下人力气大,几锄下去就是圆圆的一张草皮。我们忙不迭地捧起草皮,往坟头上层层叠叠地覆盖。有了青绿的草皮,无言的坟头瞬间就有了灵气,变得生动起来。接下来,是给碑文上色。时间长了,原先的红漆已经脱落文字也变得模糊。上色要很细心,字小,毛笔用不惯,通常用棉签代替。油不能沾多,多了会往下滴,那叫流泪,长辈们认为不吉利。
完成了上色,接着是燃火焚香拜祭后土。蜡烛要成双成对。香又分大中小,各要奇数,一般是以三、九为准,坟前坟后都要插。然后女眷们张罗铺就祭品。先茶后酒还有牲口。除了鸡鹅,为了显示容光,会特意要个金猪——烧猪。等一切准备就绪,几十号人齐刷刷就跪在坟前。婆婆是长辈,嘴里念叨着我们似懂非懂的“祭文”大家也都虔诚地双手合十,心里默念着祈祷平安之类的话语。
茶酒过三巡,方可烧纸钱。纸钱的种类很多,有引路钱、金钱和银钱。另外还有和真物相差无几的衣物鞋帽房子汽车之类,还有仿真的特大号人民币,数额成千上万。孩子口无遮拦地“没想到阴间花钱比阳间厉害。”纸钱原是一摞一摞的,通常要一张一张揭开一张张往火里轻放。这道工序太麻烦,所以燃放鞭炮才是孩子们最高兴的。
拜祭了后土,同样的程序又到坟前重复一遍。最后,几万头(一般小封的就可以)的鞭炮在坟头铺开,一圈圈上绕。浓烟随清风拂过,迷糊了前方的田地前方的景致。礼花也在白炽的阳光下闪烁着星星点点的美丽光亮,在震耳欲聋的炸响声中,宣告这一次祭祖暂告一段落。
这一折腾下来,已经过去了两个小时。已是中午时分,大家都饿得心慌脚乱。有的孩子早已按捺不住,可大人通常不允许,因为没有完事就先吃那是和死人争,还是不吉利。在相思树下席地而坐,面包蛋糕显得异常的香熏可口。稍事休息后,马上又得赶第二个坟地——公公的新坟。公公的坟就在和敬老院一墙之隔的空地上,同样有棵高大的相思树。相隔不远,又是外曾祖母的坟。
同样的事情又一次次重复着。公公的墓碑是块青灰色的大理石,足有一米多高。红字清晰可见。子和孙的大名都刻上,惟独媳妇们全摒除了。想来,女人的平等在各地的风俗里还有各有阐释的。
等一切忙完,已经下午两点了,小孩还得赶下午的课,好在乡下的亲戚已经备好大锅的热汤,粉一烫过,就可以端上吃。乡下有很正宗的沙虫干,孙媳妇手艺特巧,炒出来的沙虫金黄金黄,又香又脆。孩子们哗啦就哄抢了,嚼得津津有味。一会儿工夫,一碗汤粉一扫而光。送走了小孩,女眷们通常会小坐一会,因为男人们还要喝上一杯,兄弟叙叙旧。这些,早已不是什么费心费力的事了,然而更艰难的戏还在后头,那就是几十人的晚餐。
十多年就这样过来了,每年的清明除了天气偶有变化,几乎大同小异。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孩子们都长大了,有的在外地工作,有的在国外读书。清明的热闹俨然已经没有昨日的兴盛。最近一两年,文明祭渐在这个小城兴起。公墓和鲜花,已经是走向文明的一个见证。然而,多少已经被屏弃的旧俗一样在这个大家庭中延续着。只有期待着,有一天鲜花祭祖也能成为这个家庭的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