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dingdianbiquge.com,活在乱世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张金亮最后的一句话,谁也没有听见,谁也不可能听见,20000多匹高速奔驰的战马,马蹄踏在地面上发出如雷的响声把周围的一切声响都给淹没了,只有那穿透力极强的牛皮大鼓的声音还一声接着一声的在人耳边响起。
地面上传来的巨大的震动让中央方阵中圈养的战马也有点焦躁不安起来,有些马的神情明显开始亢奋,仰头嘶鸣着,前蹶后撂。
此时口头命令已经丝毫起不到甚么作用,在中央指挥战车附近,郑强扯着嗓门一边喊着,一边用手语交流着,一道道命令就在这如雷的马蹄声中,通过铜号,牛角号,旗语不停的向外传达着。原本一直站在阵中的大槊手此时也紧张起来,紧紧抓住大槊,随着身旁小队长和旗牌官的铜哨战旗指向,把大槊指向前方。
近了,更近了,2万多匹高速奔驰的骏马,在洛阳南城外的空地上飞奔着,带起冲天的尘烟,犹如一股无坚不摧的巨浪,把在他面前还活着的生物和已经地上的尸体,卷在马蹄之下,变成一滩一滩肉泥。
在青州大阵前面寻找出路的青壮眼睁睁的望着这片滔天巨浪,凄惨的嚎叫着,转身冲向已经停下的青州大阵,然而,两条腿的生物如何跑得过比自己还要高大的四条腿及其善于奔跑的,也就是一瞬间的功夫,在空地上还活着的数千青壮就已经万全淹没在那片冲天的烟尘之中。
“放,放。”站在全自动弩车旁边地各车的车长,看到自己方阵的指挥车上示意弩车和床弩地旗帜随着车上一声长长的铜号。猛地前指,他使劲拍了拍车身,高声冲着弩车上的射手吼道。生怕射手没有注意到他的声音。
随着各个弩车手松下脚下的传动踏板,整个九宫大阵上空再次出现了密集的箭雨,然而冲击到此的匈奴骑兵早有准备,看到箭雨来袭,摘下挂在马鞍旁边的盾牌,挡在头上,遮挡雨点般落下的无羽箭矢。无羽箭矢本身远距离穿透效果就不是很好,外加上九宫方阵规模太大,是一个长宽各有240丈(720米)宽的正方形阵列,别说最后一排了。就是中间那排地无羽箭矢最大射程也仅仅刚刚够上第一排方阵的前方边缘。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锦绣山庄地全自动弩车发射地无羽箭更是如此。远距离对付没有穿铠甲的青壮弩矢的威力还可以。但是要对付正在高速奔跑中地战马,就已经有点勉为其难了,这些战马就是被这些没有多大威力的箭矢射中几箭。也问题不大,这些挂在马身上的箭矢不但不能让他们停止行动,反而更加增强了他们的凶性,冲刺的速度更快了。虽然第一排方阵中地全自动弩车全力射击,然而。弩车有限。这也不是移动缓慢地步兵,这是有着极高速度的轻骑兵。面对如此众多地敌人,虽然全自动弩车也射倒了不少匈奴骑兵,可是还是有更多的匈奴骑兵冲破了箭雨的阻拦,冲到了拒马前面。
早已经有了准备的匈奴骑兵,并没有象上次一样直接冲向拒马,而是在距离拒马还有数丈的距离上就已经跳下了战马,手拿盾牌武器靠了上来,身后的马匹自然有人收集,驱赶着在跑出弩车的射击范围,
这些已经下马的匈奴士卒,举着盾牌,互相掩护着,扔出早已经准备的飞钩,勾住围绕青州步兵方阵的钢铁拒马,并把飞钩后面的绳索连接到马鞍上,使劲向后拖去。
青州步兵方阵对抗匈奴骑兵的法宝就是轻便的钢铁拒马,这种用钢管和铁丝网组成的拒马,不但轻便,而且高度也适合,正好能够阻挡战马的跳跃,不管匈奴骑兵如何凶悍,想用骑兵冲开青州的步兵方阵,先过了这道拒马线在说。想过这条拒马线,只有一个办法,拉开拒马。
宋朝时期,完全依靠步兵的大宋军队,在和装备有甲骑具装的重甲骑兵的大辽、金、西夏作战的时候,完全不畏惧野战,而且屡屡有胜绩的主要原因根本不是靠某些人意yin的无敌长矛方阵,而是依靠的就是这种可以移动的拒马阻挡重甲骑兵和轻骑兵的冲击,在配以神臂弓,战斧,麻札刀把那些狂傲不可一世的重骑兵打的落花流水。
也许在欧洲横行一时的长矛重步兵方阵可以抵挡欧洲那些重甲骑兵,可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那是根本不可能出现的情况。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个欧洲缺马,骑士们爱马如命,舍不得用没有披甲的战马撞击长矛步兵方阵。(披有马甲的重骑兵冲击步兵阵列和轻骑兵用马匹冲击步兵阵列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重骑兵由于冲击速度低,大多只有5米/秒的速度,冲击步兵方阵的时候,马被长矛阻挡,是停留在步兵前方的,对步兵方阵的破坏很小,最多也就是撞飞一两个人,在用刀剑砍伤几个,再然后回去交差。
然而,处于高速中的轻骑兵直接冲击长矛方阵,在长矛插进马的躯体内的时候,高速的马身会从后面反转过来,直接砸翻一片长矛手,那可不是一两个人的事情,那是一片受伤的人群,并且还能动摇整个方阵步兵的防线。也就是说,高速冲击的轻骑兵对步兵方阵的破坏力远大于重骑兵,不过这个轻骑兵也就活不成了。)
另外一个也可能是欧洲人脑残,太崇尚骑士精神,不愿意用一些他们看来有点下三赖的手段来打仗,并且对于他们来说,用自己的命去换10个手拿长矛的农民兵的命是非常不划算的。他们宁肯采用采用更安全地办法,虽然这种办法对长矛步兵方阵伤害不大。
就是到了拿破仑时代,英勇无敌的法国骑兵在滑铁卢宁肯围绕着只有两层步兵抵御的英格兰空心步兵方阵转圈。也不愿意集中力量撞开英格兰空心步兵方阵地外层防御,彻底的击垮英国人,就是少数几个撞进步兵方阵的人。也惨遭屠戮。当然,这和当地的地形也有一定的关系,连续上坡后,使法军骑兵的冲击速度太低。
可是在中国,重步兵长矛方阵根本成不了气候,因为中国从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使用火牛冲阵的传统。
在身上绑着长矛,眼睛又被蒙住,尾巴又被点着火的发疯的公牛的冲击下,再严整地重步兵长矛方阵都是纸,轻轻一捅就破的纸。只有在大阵地前面摆上牲畜无法越过地拒马才是真正的对抗骑兵和对抗机动能力远超自己的敌方使用火牛冲阵地王道。
就是因为如此,中国从唐朝开始(可能更早)就在步兵大阵前面大量摆放可以移动的拒马。有了拒马。就是再重的骑兵你也得在拒马前面停下来,把拒马搬走,才能开始继续冲击。在宋辽的一场战役中,冲到大宋步兵方阵面前的大辽铁甲,为了能够继续攻击,下马搬开拒马,然而。就在此时。大宋地骑兵出动,从后面绕过来。一举把装甲太重,无法及时上马地大辽骑兵歼灭在阵前。
这种事例很多,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才使重骑兵这个兵种一直在中国并不是太受重视(当然还有其他原因),而激动速度快,以围点打援,以截断粮道水源为目的地轻骑兵一直是中国骑兵史的主流。当然欧洲的地形狭小,还没有转圈呢,就到另外一个国家了,根本无法实施大规模,大范围的轻骑兵激动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虽然重甲骑兵不是主流,但是重甲骑兵强大的突击能力在冷兵器年代是什么兵种都无法比拟的。在部队的组成中什么都能少,重甲骑兵这个兵种绝对不能少,不管是懦弱的宋王朝(宋朝的败落,有其政治上和经济上以及气候上的必然原因,这里就不多说)还是契丹人组成的大辽,还是完颜家族组成的大金(现在河南商丘地区还有很多汉人复姓完颜,那些其实就是当年大金的后代)还是荒凉的西夏,以及纵横天下的蒙古大军,都在自己的以轻骑兵为主的部队里面保留着相当数量的重甲骑兵。
重甲骑兵不能少,重甲步兵前面地拒马更是不能少,要少了就麻烦大了。而这次,这些匈奴人一上来,什么都不做,直接用飞钩抓住三角拒马,用绳子挂在马上,在盾牌的掩护下,拖着就往回走,这种情况不但让在中央指挥的郑强吓的出了一身冷汗,也让各个方阵的指挥官吓的不轻,这要是让匈奴骑兵把拒马拉开,那还了得,在战前制定作战计划的时候,虽然也对可能出现的匈奴人搬开拒马地情况作出过应对预案,可是那主要是针对冲上来的人的。
然而,这次匈奴人上来并没有用人力搬开拒马,而是用后面还带着铁链的飞钩钩住拒马,用马往后拖,就是站在拒马旁边照看拒马的士卒手中的钢刀也对这种手城用的飞钩无能为力,虽然他们在砍了几刀以后,扔掉战刀,想把飞钩拉开,可是已经逐渐绷紧的绳索哪里是这些人能够拉得动的。后面的大槊手赶上来想帮忙,可是那些手拿盾牌的匈奴兵挂上飞钩以后,马上退去,大槊手手中的大槊根本够不到他们。
而这个时候各个方阵的指挥官还没有想出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临时调整部署也来不急了,他们只能按照以前的部署,催动了步兵方阵,在各个方阵鼓声的指引下,一个个大槊手,紧抱大槊,一次次向前冲去,不管大槊是否能够够到拒马外面的匈奴士兵,他们还是把手中的大槊刺了出去,然后向右掉头,跑回右边另一个小队的队尾,而不是回到自己的队尾,就是这样,三个排列在最前面的步兵方阵在匈奴士兵毫无觉察的情况下,围绕自己的指挥车转动起来。
步兵方阵这样做有个很大的好处,就是保护步兵地体力,每名步兵在一个阵面上最多刺出4多枪然后就已经转到下个阵面。在九宫阵中,每个小型的步兵方阵都不可能四面受敌,最少还都有两个阵面朝向自己人的方向。可以得到临近方阵和背后中央方阵地支援,也就是说这些步兵最多在刺出80下大槊以后,就会转到能够休息的阵面,补充一下自己的体力,避免太过劳累得发生,也可以让整个步兵方阵一直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是在步兵后面的全自动弩车以及三弓床弩,也在跟随着方阵缓缓转动,轮流发射休息,只有中央的指挥车和攻打营寨使用的自行抛石机是一直固定不动地。
就在青州方阵催动的同时。原本站在拒马旁边的刀斧手也拔出自己携带的固定工具,拼命地把手中的木钉穿过拒马上地铁环。把拒马牢牢地钉在地上。在阵里的青州民兵和阵外地匈奴骑兵展开了一场时间的比赛,看谁能够抢在对方地前面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就在这时一个床弩车射手,在根本没有接到任何命令的情况下。快速调转床弩,把床弩对准了一匹被盾牌遮挡住的,刚刚挂上飞钩的骏马。
随着弩弦响动,一支铁羽巨矢带着巨大地啸音,脱弦而出。如此近地距离。如此大威力地巨矢,根本没有给那群人留有什么余地和时间。耳轮中只听得一声巨响,简直就是一眨眼的功夫,那支巨矢已经洞穿了匈奴人用盾牌组成地盾墙,把阻挡在自己前面的一切击成粉碎,由于前面物体的阻挡,还具有极大动能的巨大的钢质尾羽四处摆动,在那些匈奴士卒还没有感觉地时候,就把一条条已经破碎的人的肢体从哪些匈奴人身上撕扯下来,飞到了天上。一把把鲜血淋淋得战刀,一片片破碎了的木制盾牌碎片也被横扫的巨大弩杆带上了半空,向四处飘落,转瞬间,刚才还是排列的整整齐齐的一个匈奴士卒小队,已经成了一堆零散的肉块,四处飞散着落在地上。
几个浑身哆嗦,满脸恐惧的匈奴士卒... -->>
张金亮最后的一句话,谁也没有听见,谁也不可能听见,20000多匹高速奔驰的战马,马蹄踏在地面上发出如雷的响声把周围的一切声响都给淹没了,只有那穿透力极强的牛皮大鼓的声音还一声接着一声的在人耳边响起。
地面上传来的巨大的震动让中央方阵中圈养的战马也有点焦躁不安起来,有些马的神情明显开始亢奋,仰头嘶鸣着,前蹶后撂。
此时口头命令已经丝毫起不到甚么作用,在中央指挥战车附近,郑强扯着嗓门一边喊着,一边用手语交流着,一道道命令就在这如雷的马蹄声中,通过铜号,牛角号,旗语不停的向外传达着。原本一直站在阵中的大槊手此时也紧张起来,紧紧抓住大槊,随着身旁小队长和旗牌官的铜哨战旗指向,把大槊指向前方。
近了,更近了,2万多匹高速奔驰的骏马,在洛阳南城外的空地上飞奔着,带起冲天的尘烟,犹如一股无坚不摧的巨浪,把在他面前还活着的生物和已经地上的尸体,卷在马蹄之下,变成一滩一滩肉泥。
在青州大阵前面寻找出路的青壮眼睁睁的望着这片滔天巨浪,凄惨的嚎叫着,转身冲向已经停下的青州大阵,然而,两条腿的生物如何跑得过比自己还要高大的四条腿及其善于奔跑的,也就是一瞬间的功夫,在空地上还活着的数千青壮就已经万全淹没在那片冲天的烟尘之中。
“放,放。”站在全自动弩车旁边地各车的车长,看到自己方阵的指挥车上示意弩车和床弩地旗帜随着车上一声长长的铜号。猛地前指,他使劲拍了拍车身,高声冲着弩车上的射手吼道。生怕射手没有注意到他的声音。
随着各个弩车手松下脚下的传动踏板,整个九宫大阵上空再次出现了密集的箭雨,然而冲击到此的匈奴骑兵早有准备,看到箭雨来袭,摘下挂在马鞍旁边的盾牌,挡在头上,遮挡雨点般落下的无羽箭矢。无羽箭矢本身远距离穿透效果就不是很好,外加上九宫方阵规模太大,是一个长宽各有240丈(720米)宽的正方形阵列,别说最后一排了。就是中间那排地无羽箭矢最大射程也仅仅刚刚够上第一排方阵的前方边缘。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锦绣山庄地全自动弩车发射地无羽箭更是如此。远距离对付没有穿铠甲的青壮弩矢的威力还可以。但是要对付正在高速奔跑中地战马,就已经有点勉为其难了,这些战马就是被这些没有多大威力的箭矢射中几箭。也问题不大,这些挂在马身上的箭矢不但不能让他们停止行动,反而更加增强了他们的凶性,冲刺的速度更快了。虽然第一排方阵中地全自动弩车全力射击,然而。弩车有限。这也不是移动缓慢地步兵,这是有着极高速度的轻骑兵。面对如此众多地敌人,虽然全自动弩车也射倒了不少匈奴骑兵,可是还是有更多的匈奴骑兵冲破了箭雨的阻拦,冲到了拒马前面。
早已经有了准备的匈奴骑兵,并没有象上次一样直接冲向拒马,而是在距离拒马还有数丈的距离上就已经跳下了战马,手拿盾牌武器靠了上来,身后的马匹自然有人收集,驱赶着在跑出弩车的射击范围,
这些已经下马的匈奴士卒,举着盾牌,互相掩护着,扔出早已经准备的飞钩,勾住围绕青州步兵方阵的钢铁拒马,并把飞钩后面的绳索连接到马鞍上,使劲向后拖去。
青州步兵方阵对抗匈奴骑兵的法宝就是轻便的钢铁拒马,这种用钢管和铁丝网组成的拒马,不但轻便,而且高度也适合,正好能够阻挡战马的跳跃,不管匈奴骑兵如何凶悍,想用骑兵冲开青州的步兵方阵,先过了这道拒马线在说。想过这条拒马线,只有一个办法,拉开拒马。
宋朝时期,完全依靠步兵的大宋军队,在和装备有甲骑具装的重甲骑兵的大辽、金、西夏作战的时候,完全不畏惧野战,而且屡屡有胜绩的主要原因根本不是靠某些人意yin的无敌长矛方阵,而是依靠的就是这种可以移动的拒马阻挡重甲骑兵和轻骑兵的冲击,在配以神臂弓,战斧,麻札刀把那些狂傲不可一世的重骑兵打的落花流水。
也许在欧洲横行一时的长矛重步兵方阵可以抵挡欧洲那些重甲骑兵,可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那是根本不可能出现的情况。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个欧洲缺马,骑士们爱马如命,舍不得用没有披甲的战马撞击长矛步兵方阵。(披有马甲的重骑兵冲击步兵阵列和轻骑兵用马匹冲击步兵阵列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重骑兵由于冲击速度低,大多只有5米/秒的速度,冲击步兵方阵的时候,马被长矛阻挡,是停留在步兵前方的,对步兵方阵的破坏很小,最多也就是撞飞一两个人,在用刀剑砍伤几个,再然后回去交差。
然而,处于高速中的轻骑兵直接冲击长矛方阵,在长矛插进马的躯体内的时候,高速的马身会从后面反转过来,直接砸翻一片长矛手,那可不是一两个人的事情,那是一片受伤的人群,并且还能动摇整个方阵步兵的防线。也就是说,高速冲击的轻骑兵对步兵方阵的破坏力远大于重骑兵,不过这个轻骑兵也就活不成了。)
另外一个也可能是欧洲人脑残,太崇尚骑士精神,不愿意用一些他们看来有点下三赖的手段来打仗,并且对于他们来说,用自己的命去换10个手拿长矛的农民兵的命是非常不划算的。他们宁肯采用采用更安全地办法,虽然这种办法对长矛步兵方阵伤害不大。
就是到了拿破仑时代,英勇无敌的法国骑兵在滑铁卢宁肯围绕着只有两层步兵抵御的英格兰空心步兵方阵转圈。也不愿意集中力量撞开英格兰空心步兵方阵地外层防御,彻底的击垮英国人,就是少数几个撞进步兵方阵的人。也惨遭屠戮。当然,这和当地的地形也有一定的关系,连续上坡后,使法军骑兵的冲击速度太低。
可是在中国,重步兵长矛方阵根本成不了气候,因为中国从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使用火牛冲阵的传统。
在身上绑着长矛,眼睛又被蒙住,尾巴又被点着火的发疯的公牛的冲击下,再严整地重步兵长矛方阵都是纸,轻轻一捅就破的纸。只有在大阵地前面摆上牲畜无法越过地拒马才是真正的对抗骑兵和对抗机动能力远超自己的敌方使用火牛冲阵地王道。
就是因为如此,中国从唐朝开始(可能更早)就在步兵大阵前面大量摆放可以移动的拒马。有了拒马。就是再重的骑兵你也得在拒马前面停下来,把拒马搬走,才能开始继续冲击。在宋辽的一场战役中,冲到大宋步兵方阵面前的大辽铁甲,为了能够继续攻击,下马搬开拒马,然而。就在此时。大宋地骑兵出动,从后面绕过来。一举把装甲太重,无法及时上马地大辽骑兵歼灭在阵前。
这种事例很多,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才使重骑兵这个兵种一直在中国并不是太受重视(当然还有其他原因),而激动速度快,以围点打援,以截断粮道水源为目的地轻骑兵一直是中国骑兵史的主流。当然欧洲的地形狭小,还没有转圈呢,就到另外一个国家了,根本无法实施大规模,大范围的轻骑兵激动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虽然重甲骑兵不是主流,但是重甲骑兵强大的突击能力在冷兵器年代是什么兵种都无法比拟的。在部队的组成中什么都能少,重甲骑兵这个兵种绝对不能少,不管是懦弱的宋王朝(宋朝的败落,有其政治上和经济上以及气候上的必然原因,这里就不多说)还是契丹人组成的大辽,还是完颜家族组成的大金(现在河南商丘地区还有很多汉人复姓完颜,那些其实就是当年大金的后代)还是荒凉的西夏,以及纵横天下的蒙古大军,都在自己的以轻骑兵为主的部队里面保留着相当数量的重甲骑兵。
重甲骑兵不能少,重甲步兵前面地拒马更是不能少,要少了就麻烦大了。而这次,这些匈奴人一上来,什么都不做,直接用飞钩抓住三角拒马,用绳子挂在马上,在盾牌的掩护下,拖着就往回走,这种情况不但让在中央指挥的郑强吓的出了一身冷汗,也让各个方阵的指挥官吓的不轻,这要是让匈奴骑兵把拒马拉开,那还了得,在战前制定作战计划的时候,虽然也对可能出现的匈奴人搬开拒马地情况作出过应对预案,可是那主要是针对冲上来的人的。
然而,这次匈奴人上来并没有用人力搬开拒马,而是用后面还带着铁链的飞钩钩住拒马,用马往后拖,就是站在拒马旁边照看拒马的士卒手中的钢刀也对这种手城用的飞钩无能为力,虽然他们在砍了几刀以后,扔掉战刀,想把飞钩拉开,可是已经逐渐绷紧的绳索哪里是这些人能够拉得动的。后面的大槊手赶上来想帮忙,可是那些手拿盾牌的匈奴兵挂上飞钩以后,马上退去,大槊手手中的大槊根本够不到他们。
而这个时候各个方阵的指挥官还没有想出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临时调整部署也来不急了,他们只能按照以前的部署,催动了步兵方阵,在各个方阵鼓声的指引下,一个个大槊手,紧抱大槊,一次次向前冲去,不管大槊是否能够够到拒马外面的匈奴士兵,他们还是把手中的大槊刺了出去,然后向右掉头,跑回右边另一个小队的队尾,而不是回到自己的队尾,就是这样,三个排列在最前面的步兵方阵在匈奴士兵毫无觉察的情况下,围绕自己的指挥车转动起来。
步兵方阵这样做有个很大的好处,就是保护步兵地体力,每名步兵在一个阵面上最多刺出4多枪然后就已经转到下个阵面。在九宫阵中,每个小型的步兵方阵都不可能四面受敌,最少还都有两个阵面朝向自己人的方向。可以得到临近方阵和背后中央方阵地支援,也就是说这些步兵最多在刺出80下大槊以后,就会转到能够休息的阵面,补充一下自己的体力,避免太过劳累得发生,也可以让整个步兵方阵一直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是在步兵后面的全自动弩车以及三弓床弩,也在跟随着方阵缓缓转动,轮流发射休息,只有中央的指挥车和攻打营寨使用的自行抛石机是一直固定不动地。
就在青州方阵催动的同时。原本站在拒马旁边的刀斧手也拔出自己携带的固定工具,拼命地把手中的木钉穿过拒马上地铁环。把拒马牢牢地钉在地上。在阵里的青州民兵和阵外地匈奴骑兵展开了一场时间的比赛,看谁能够抢在对方地前面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就在这时一个床弩车射手,在根本没有接到任何命令的情况下。快速调转床弩,把床弩对准了一匹被盾牌遮挡住的,刚刚挂上飞钩的骏马。
随着弩弦响动,一支铁羽巨矢带着巨大地啸音,脱弦而出。如此近地距离。如此大威力地巨矢,根本没有给那群人留有什么余地和时间。耳轮中只听得一声巨响,简直就是一眨眼的功夫,那支巨矢已经洞穿了匈奴人用盾牌组成地盾墙,把阻挡在自己前面的一切击成粉碎,由于前面物体的阻挡,还具有极大动能的巨大的钢质尾羽四处摆动,在那些匈奴士卒还没有感觉地时候,就把一条条已经破碎的人的肢体从哪些匈奴人身上撕扯下来,飞到了天上。一把把鲜血淋淋得战刀,一片片破碎了的木制盾牌碎片也被横扫的巨大弩杆带上了半空,向四处飘落,转瞬间,刚才还是排列的整整齐齐的一个匈奴士卒小队,已经成了一堆零散的肉块,四处飞散着落在地上。
几个浑身哆嗦,满脸恐惧的匈奴士卒...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